@ME:
|
近日参加了一个女同学母亲的葬礼,其治丧过程的简单让人大开眼界。该同学夫妇都是余中学同班同学,前不久才在汉中一知名大酒店给老母亲办了90大寿的生日,邀请亲朋同学参加寿宴一律免收贺礼,且态度坚决。没成想生日过完月余老人便离世了,对于闻讯前来吊唁的人,她俩提出“丧事从简,不设灵堂、不搞祭奠、不开追悼会”,拒收花圈、礼钱,从老人去世到太平间再到火葬场,除了近亲挚友,还有互相打听过来的十几个同学吊唁外,再无其它惊动。出殡时,大家分乘几辆小车来送行,因医院无处停车,只好分头前往火葬场,都没能赶上与灵车同行。到了火葬场灵车直接去了焚尸炉,就在停尸车旁举行了一个简单仪式,还遭到了工作人员的白眼。, @( \. h$ [3 a0 Z7 S
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身边不停有送葬队伍热闹的场面,豪华的灵车,吹吹打打的仪仗队,震耳欲聋的电子炮,堆成山一样的花圈。一到冬天老人去世的多,火葬场生意特别好,公家和私人建造的灵堂都是“尸满为患”,追悼厅、吊唁厅更是供不应求,一时间这里似乎也成了人们竞相显示孝心、摆富斗阔的擂台,但看灵堂、吊唁厅、仪仗队一家比一家豪华,葬礼仪式一家比一家隆重。相形之下,同学母亲的葬礼就显得有些“寒酸”,是无钱无权无势,还是抠门不孝?6 _3 I+ ^) `9 C! R
4 m5 D% h1 B+ T( q: W
其实两者都不是,老同学父亲是1946年参加革命的南下老干部,官阶不低,在汉中领导岗位上任职多年,故旧属下遍布,如若稍许声张,将会是一场规格不低的葬礼!家庭条件更不消说,老同学自小优秀,参加工作后早已功成名就,退休前为国内一家知名外企高管,现在定居上海,家境殷实,条件优越。但人家有钱不任性,从来都是低调行事,为人朴实,言谈谦虚,待人真诚,乐于助人。同学中无论谁遇到困难,她只要知道都会伸出援手,鼎力相助。有一个同学在北京受重伤病情危重,是她给联系的协和医院救治才得以转危为安;还有一位同学肾衰透析到了后期血管老化想放弃,也是她帮忙通过朋友联系到西安交大一附院得以治疗。班上得到她帮助的同学还有很多。两口子每次从上海回到汉中,都要备上礼品去有病的同学家中探望慰问,至于为同学活动场地捐赠空调,为同学的集体生日宴会悄然付费等等,不胜枚举。真诚待人,出手大方,对待同学朋友那真是“一片冰心在玉壶”。不但对待同学情同手足、慷慨付出,更可贵的是还为社会献爱心,她老公(也是我们同班同学)近几年一直在资助两名贫困学生上大学,不为名利、不图回报,只是为了给贫困家庭送去一份爱心和温暖。3 c4 i6 ?7 a! \
对待外人尚且如此,能对老母亲不孝?国内活过90岁的老人并不多,这与她们无微不至的关怀和悉心照料是分不开的。就说近几年吧,为了给老母亲创造一个更加舒适的环境,特地又在东门桥买了新房,装修一新,安装了地暖、冲洗式马桶、走廊卫生间扶手等适老设施,老母亲爱打麻将,又专门买了自动麻将机,家中用品应有尽有,多年前雇的保姆一直陪护身边,再加上她们姐弟及家人子女经常回家探视伺候,老太太晚年生活过得有滋有味,其乐融融。正如班上一位熟悉她家情况的同学在群里吊唁时所言:谷妈妈是幸福的,她有最优秀、最孝敬的儿女家人,生前得到最大的宽慰和满足,晚年有优质的老年生活……。! g& D, @. c* A! u5 d
她们的观念就是厚养薄葬!老人在世时要让她获得最大的幸福,而不是死后的隆重仪式,那种豪华的场面只是做给外人看的,焚烧大量的花圈和成堆的纸钱纯粹是浪费资源、破坏环境。“孝子床前一碗水,胜过坟头万吨灰”,生前不孝顺,死后的排场有何意义?孔子在三千年前就说过“子欲养而亲不待”,“去而不可见者,亲也。”生前不孝顺,死而悔之晚矣!
, N, N% d0 B, J 老同学一直在参加一项安全用药的公益活动,同时对保护环境尤为关注,在爱护环境、保护环境方面身体力行,处处从自我做起,所以坚持拒收花圈、拒烧香蜡纸钱。而这种观念更新也来自于上海一些丧葬变化,据说上海现在安葬和祭奠已经为鲜花所取代,很多人都把骨灰乘船撒到了公海里……。
) U) e" T9 ~4 ]( p# H9 Z/ Y 老同学的做法让人耳目一新也得到了同学们的理解和支持,大家纷纷在班群吊唁谷妈妈,慰籍老同学,并对老同学这种厚养薄葬、丧事从简的做法大加赞赏。(巴山樵歌6268D)
7 t: A. H/ V0 ^! y ]: f2 u$ g, a5 U* v9 K; T5 D( i! ~1 T! }2 z
1 ?& }# l; J1 y$ G3 \8 A
( \- S6 f5 N6 C& O& s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