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 
|
2月1日,在武汉一线支援的汉中市三二〇一医院重症监护科护士赵杨,向本报记者发来了出征七天来的第一次信息。, F5 W( V8 t. {& I& t
他通过本报转告所有关心一线医护人员的市民们:“我们在武汉一切都好!”/ r& @8 k6 ^' e
战“疫”日记
2 D4 @$ r, s' p8 d [ 在为期三天的培训以后,大年初六的早上,大家在酒店一楼吃完早餐,7点30集合。每个人测完体温后我们集体出发了。作为危重症1组的,我是第一批正式进入武汉市第九医院参与支援的医护人员。) L: ^5 @9 a* U* S/ T
到了医院开始有序的熟悉环境,当脱掉自己的衣服换上防护服进入重症监护室的那一刻,我不得不说心里咯噔了一下。当进入隔离病房看到病床上的患者,他们监护仪上的数字不乐观。看着病痛折磨下的患者们,一股无名的力量充溢了我的全身。来不及“伤春悲秋”,我开始了这一天的工作。重症监护室有两名患者是完全通过无创呼吸机支撑,剩余的患者大多需要高流量吸氧。协助患者翻身、打肠内营养液、抽静脉血,同时帮助他们减轻心理压力做心理疏导……需要我们做的工作繁复又细致。2 [+ i+ w) J' J0 [3 e4 o
15时左右,我在重重防护包裹下呼吸困难,喘不过气。防护服里边的内穿衣已经湿透,N95口罩压的鼻梁格外的疼,耳朵被口罩的绳子勒得很不舒服,护目镜下的汗水一直顺着脸颊往下淌。每一个监护室里的医护人员都好饿好渴,真的好想喝一口水,也真的好想取下口罩让自己歇一会。生理需求几近到达极限的我们,一想到穿脱防护服非常浪费时间,还要多使用一套防护用品,大家就默契的选择咬牙坚持。按安排本应在16时下班,但是等有序的进行完所有工作之后,出医院已经19时。/ g; S. c p0 G% g# Y0 G5 O
进入指定的酒店门口,看到临时搭建的预检棚、消毒垫,暗自提醒自己绝不能成为医疗救援队的防护短板,必须做好自我防护工作。经过有序的一系列预检之后进入酒店餐厅,志愿者们正在给我们用微波炉热着饭菜。拿到饭菜,面已经坨在一起,但是极度饥饿的我狼吞虎咽吃完了所有饭菜。回到房间关注疫情新闻,看到刷屏的确诊患者数量不断增长,心里真的很不是滋味。我希望这个疫情能在短时间内能得到控制,让全国人民尽快恢复到正常的生活与工作当中。我必须尽全力完成各项工作,努力站好每一班岗,这是我的责任,也是我的使命。
( l2 A- ?3 d' o6 q' W7 @1 o6 g! } 这一天很忙很累,但我们没有抱怨,只希望大家的付出可以多挽救几个患者的生命,希望疫情早点过去。2 j2 ]0 a5 f4 S" _5 E
大家加油,武汉加油,中国加油!( {* i1 F, y0 i8 M- n: C& F
赵杨5 o9 j$ p. B/ A
2020年2月1日
- U. f: B# ~7 q8 D' r& |; e" [) T& Z9 P"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