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 
|
我是佛坪人,今年52岁。我不太了解其它地方的随礼(人情)钱数额。佛坪这地方200起步,似乎上不封顶,具体视熟人宗族亲戚同事同学朋友等关系不同金额也不同。
~' K% |1 Y. e( C! Q
随礼钱数额这地方200起...
, n: P; x; y5 Y- d 似乎自记事起便有凑份子的说法,那时穷,盖(贺)房、娶媳妇、嫁女、老(死)人、办满月(第一个多是必办的,娘舅家亦称卫家是要来的)。这几件事综合为“成家立业”,相对而言是要昭示于人的。或是穷,亲戚友朋来时多是疏菜水酒或面条茶点或自做豆腐(因事不同,喜事贴个红纸或插支红辣椒)或小孩衣物,少有现金。那个时段叫凑份子,即“自己人”伙起来贺贺。“自己人”前后忙几天,走时主家将没用完或没吃完还能吃的东西给“自已人”分装点。皆大欢喜。那时叫“凑份子”不叫随礼,凑的是实物!尤其有出嫁的亲友在嫁女前要给“添箱”,至自行车缝纫机手表至铝壶热水壶脸盒衣物火盆(有木底做垫上置一铸造似草帽样容器装木炭取暖之物)高低柜条桌甚至有食物。(这可能与山区人少,没大的宗族有关)依自家实力及与事主家关系定物,有时还商量,这个有了,你既操心那就买个“那样”吧。
* u' p% u) U' ~# h 似乎自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日子好过了,不为吃穿发愁了,开始“送礼”,将凑份子改成了送礼也有了专用礼薄,又似乎刘能的“随礼”又替代“还人情”“送礼”。先前“支事单”上叫内外柜,内柜是分类及满足厨房酒桌物品,外柜是收受友戚实物并转入内柜。自随礼后“支事单”内柜叫内库或管库,专职管理事主家采买的所须物品,类似仓管只不过不填写出库单。外柜叫礼柜,人数众多,字写的好的记名字写金额,人精明的收礼金(钱),现在增加了写回礼(谢帖)的还有分散喜糖爪果的。数额说百朋吧从伍角贰元叁元伍元拾元贰拾叁拾伍拾壹佰贰佰叁佰伍佰陆佰一壹仟……。一路涨着走来,事实也是一应物价上涨,二是确实日子好过了。$ [6 N; F5 j8 U2 w% k9 L* `! P
或许山区平坝县城对礼金一直有点区别。平坝里宗族大聚族而居人多,山区人少事相对少,城里不可能住一家属楼或一小区的全到相对选择性强一点。$ Z& X% t1 a3 q% I
随着陕南大移民等“安居”工程的有力推进,大多又“群而聚”了起来。显得更和谐与热闹起来,对“礼金”的须求亦大了。( z; s* u7 c" y. D2 Y: D
城里人没影响,因为是有选择的。平坝里影响不大,因为是族居成村的。山里人有些小影响,随着这垭那湾那坡的都进入小区使生活圈子有了点变化只是先前的意识还没跟上这个变化。
0 h# t Z" }$ y- X4 _4 Y 随礼对受方是尊重甚至是“面儿”,对出受方而言是“面儿”更是迎来送往的礼仪之需。) l$ ]/ s) D9 b
随礼不是生活的全部,是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那么“随礼”可以理解为随意送礼没目的性?这也恰是正解。各位看官,你是怎样理解“随礼”的呢?
) a+ i( a9 F4 D* N) E- F2 M A (说明)本人系山区人,从未有闲时考证随礼的历史。有冒昧唐突不适之处敬谅!(西北晓峰)) I( r: z2 `5 Y) ^
/ B5 n# H( f! 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