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 
|
一座座香菇种植大棚错落有致,整齐划一的架子上分层躺着一个个长约半米的“胖娃娃”,大棚一角的食用菌生产车间内,工人们正在忙着备料……初冬时节,留坝县火烧店镇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 R% @7 L0 a) q' B F9 y: B4 m 只要政策支持,收入稳定,群众就有积极性 |; r- Q1 {. v5 w, @+ O' S. L
11月15日,该镇中西沟村马小彦家最后一棚袋料食用菌灭菌成功出炉,他家今年20万筒食用菌生产目标任务全部完成。
3 ?# _9 [0 l a X" M8 `/ b) i 马小彦,今年36岁,高中毕业后,和当地其他青年一样,到沿海城市打工。他先后在建筑队、电子厂干过,因为吃苦耐劳、勤俭节约,有了一些积蓄,几年后,在广州成立了一家加工厂,效益也一直不错。但马小彦还是决定回乡创业,在家乡“大干一场”。
3 r2 o- D. d% C 促使他回乡有两个因素:第一,县上产业扶持政策力度大,风险小;其二,离家近,老人孩子都能照顾到。
( h0 X" ]; m5 P& A7 d: u “今年预计生产30万筒,全年利润估计能达50万到60万元之间。”对于香菇产业前景,马小彦信心满满。
9 X* Y) g2 _8 q( v- J8 b$ N% K 今年以来,火烧店镇严格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产业发展规划,扎实推进食用菌产业发展。结合入户走访,广泛、深入宣传食用菌产业发展前景、模式、奖扶政策,对群众的疑难疑惑问题耐心解答,群众踊跃投身食用菌产业建设,在全镇掀起产业发展热潮。. V5 c8 \* M- W, N9 i/ S
基地是个宝,咱们脱贫致富离不了
1 r: f6 Q7 r8 \9 O- p 在火烧店镇天星亮村食用菌生产基地,崭新的制筒车间、标准的接种室、规模化的生产大棚,让人眼前为之一亮。已经接种成功的袋料菌筒摆放整齐,散发出阵阵菌丝的味道。
- `8 |* c/ [6 f% n, c, b7 a “这个基地是今年3月份建成的,目前冬菇已经生产23万筒,夏菇已经生产10万筒。”天星亮村食用菌生产基地负责人夏辉说道。. z3 O4 `+ }# A
而在烧房坝村香菇种植基地忙碌的罗英激动地说:“政府给帮了大忙了,在这儿上班既有钱挣,还能照顾家里的孩子,现在我们已离不开基地了!”
8 S% |+ \5 @# O 建设种植基地,能有效规范种植技术,提升产量和效益,降低农户的生产风险。为此,该镇组织镇村干部、种植大户外出考察学习,积极解决场地、资金等难题,从而推动基地建设。目前,火烧店镇已建成食用菌基地4个,配套建设制筒车间、冻库6个,生产加工能力显著增强。' s6 e! Z+ P" O$ o! ]
当好“保姆”,服务到家,让菇农高枕无忧
* S; L+ J# a5 g: K1 } 在火烧店镇,农民“伺候”香菇大棚,政府“伺候”菇农,服务成了一种实实在在的富民行动。正在堰坎村菇棚里忙活的菇农张继勇说:“我过去在外打零工,收入不固定,忙活儿一年下来口袋里不落几个钱。现在通过政府免费提供技术培训,在家种植香菇,目前已发展香菇4万筒,收入稳定效益好。”
: S% i# M% O6 e4 q# d- V 据了解,除了县上给各镇配备的专职技术指导员巡回指导外,火烧店镇每个村都配置了一名干部专职负责食用菌产业,并定期组织召开技术培训会,对当前阶段技术要领进行系统培训。同时,在各村选拔一名热情高涨、技术熟练、经验丰富、群众基础良好的菇农,作为该村食用菌基地现场指导员,手把手指导、面对面答疑,进一步密切联系菇农,以“身边人”“身边事”促推菇农发展积极性。
/ E8 t* h3 _9 `' {: U C 今年以来,该镇先后邀请技术指导员实地指导30余次,组织菇农到马道镇花草门村、江口镇青岗坪村、城固、勉县等地学习近10次,累计培训180余人次。' G9 D; M" T1 W2 U7 p4 Y, G0 y# _
“发展产业是实现群众脱贫、乡村振兴的根本之策。我们立足实际,发挥优势,围绕小香菇做文章,争取实现‘家家户户有产业’的目标。”火烧店镇镇长齐勇说:“2019年县上下达给火烧店镇的生产任务是70万筒,我们已经完成107.8万筒,并且有望突破120万筒。”(汉中日报 通讯员马洁)
+ F9 S9 m0 j& n) w3 e6 p0 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