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 
|
十年前的一天,我去北京朝阳办事,经过一个超市门口,见一对夫妻卖陕西凉皮。摆设很简单,就两张条桌。正对马路的桌上立着玻璃防尘罩,里面摆满凉皮。防尘罩外玻璃上贴着马家大刀凉皮六个大字,算是广告招牌。! K7 g( @4 K% L( V6 c' A8 h
老板娘三十多岁,身穿白色上衣,头戴厨师小帽,一头染过的头发在帽檐下面退色发黄,腰间扎碎花蓝布围裙,右手戴一次性手套,看上去精明能干。
$ u! E0 v' E2 E) o
汉中大刀面皮
: X. ^0 _. ~- ? y
男掌柜外套白上衣,小分头,没戴帽,无围裙,黑色长裤,裤脚处有白色喷溅物,应该是面皮浆液。脚穿潮湿带泥皮鞋,鞋上布满面浆,有新旧层次,看着不雅观。
! j. s1 X% _$ U 随我同行的小伙是东北人,见我观察凉皮,以为我要买,就赶紧说这里不卫生,也不正宗。我问他如何知道不正宗,小伙说凉皮是山西小吃,一看这两口子就是南方人。我告诉小伙,不知道别瞎说,这家凉皮正宗。小伙问我何以见得,我让他看两样东西,一是那位男子的脚,二是桌上那把刀。男掌柜那双鞋告诉我这凉皮是他做的,那把大刀告诉我他是陕西汉中人。见我们在旁边指指点点,男掌柜赶紧上前一步招呼,问我要几份带走。我故意问他正宗不正宗。男子一听这话,一把抓起桌上的大刀问我,你见过这么大的刀吗?我假装摇头,男掌柜用汉中版普通话告诉我,只有正宗的陕西凉皮才有这种切刀。我又摇了摇头,男掌柜一急,就用汉中话怼我,说,你懂个球。他这么说是自信地认为我听不懂他家乡方言,而这句话就像导航仪,让我把对面这个老乡直接定位在陕西汉中新集。" s: N; i9 w/ @, ]4 W% U+ K$ [
为了缓和气氛,我继续调侃男掌柜,问他那把大刀锋利不锋利。男掌柜很认真地告诉我,他这把大刀能切土豆丝。我知道他这是拿我当我外行。我怕说汉中话会让他尴尬,就问他,陕西凉皮不是叫面皮吗?男掌柜惊讶地抬头看看我,问我去过陕西吗?见我没吭气,他接着说,出了陕西得叫凉皮,说面皮人家不明白。我不想跟他绕弯子了,问他汉中新集人不是都把凉皮叫面皮吗?我直接说出新集这个地名,男掌柜很诧异。他问我去过新集没有,我说我就是新集人。男掌柜勉强地笑了笑,用普通话说他不信。他说看我不像汉中人,问跟我随行的小伙子是不是我儿子,我摇头否定。我用新集话问他生意情况,一下子把他带沟里了。他说还可以。就是地方有点背。他回答我是用汉中普通话,我觉得别扭。跟我一起的东北小伙被我和老乡的对话搞蒙了,他听不懂说快的汉中方言。. M* g K/ E' U, { `; x
也许是很久没回老家的缘故,也许是空闲有时间,或许是因为老乡这会儿不忙没客人,我跟这对夫妻又拉起家常。我问他们孩子的情况,父母的健康状况。情感的交流让夫妻俩放弃了对我的戒备,朴实而简洁的汉中新集话说起来自在而洒脱。尽管如此,老板娘还是好奇,问我咋知道他们是新集人,离家乡这么远还能有人猜这么准,最多把范围大到汉中就不错了,还能精确到新集?她不理解。我笑了笑没有回答她。心里想,汉中普通话暴露了你的出处,你心里没数吗?
1 a- |5 D+ S+ G3 Y 夫妻俩挺不容易,父母在老家带俩孩子,老二出生时计划生育查的严,东躲西藏耽误了两年生意,老家盖了三间两层楼房还借了亲戚的钱,现在的生意也不理想,原计划把俩孩子接到北京上学,可这边费用太大,等把账还完了再说。说着说着话题就又扯到那把凉皮大刀上。我问男掌柜,现场不切凉皮为何带刀。男掌柜说这是做做样子,给人感觉是现切现卖的,正宗。我明白了,这是无奈之举,因为租用人家门口小块地方条件有限。真心感觉家乡人在外打拼难处不少。
7 a7 Y: a0 z: ]! r L 虽然眼前这家凉皮不是用竹笼蒸出的,也不是米浆原料,但毕竟是手工制作。我给家人买了两份带上,叮咛老乡注意卫生,出门把鞋子擦干净。老板娘拿眼瞪了瞪男人,男人友好地笑了笑。招呼我们好吃了再去。: {5 A3 P' J5 _0 J1 y1 @3 I
离开老乡,东北小伙问我真是正宗山西凉皮,我纠正他是陕西凉皮。小伙说我猜的真准,问我那把大刀快不快,我说快,能切土豆丝的刀能不快吗?小伙不解,他不怕公安查他吗?我知道一句两句给他说不清楚,就用汉中话说,你懂个球!我断定这句话东北小伙没听明白。(原创:汉江儿女 汉江)+ e3 B, [0 h. W5 x' t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