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第一网

搜索
更多
猜你喜欢
查看: 2295|回复: 0

[爆料] 村上没钱,书记底气不足怎么破?汉中经验在国务院《扶贫开发》刊载

[复制链接]
a
0 0
  @ME: 
发表于 2019-8-7 20:43: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脱贫攻坚进入关键冲刺阶段,汉中市各地不断探索总结经验,亮点纷呈。《陕西汉中:村级扶贫互助合作社成永不走的扶贫工作队》文章在国务院《扶贫开发》第五期“经验交流”栏目刊发,对扶贫攻坚工作颇有指导意义。现全文转发,供各级学习借鉴。
0 `: T+ r- ?1 ~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形成“五级书记”抓脱贫的工作大格局,作为第五级书记——村支书和村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就是落实脱贫攻坚任务的最后一公里,其作用发挥得怎么样?有什么问题?怎么解决?汉中市积极在村级创建扶贫互助合作社(以下简称“扶贫社”)为抓手,通过脱贫攻坚工作的制度创新,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拓展村级组织职能,提升村级组织的执政能力,建强筑牢“前沿指挥部”,着力把村级组织锻造成为组织带领群众脱贫致富永不走的工作队。
$ L* D$ }+ u+ h  b  尴尬:“第五级书记”底气不足/ e0 u. l9 A; z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村级组织没有集体资金积累,相当于他自己也是个‘贫困户’,说话办事没有底气,自然也就没有组织发动群众的能力,怎么能带领大家脱贫致富奔小康呢?”留坝县武关驿镇松树坝村党支部书记席帮清的尴尬之言道出了全市基层干部的心声。他说,村上集体资金不足,基础建设靠要、公益事业靠等,村级组织服务管理功能不健全,在村民中的威信和组织能力日益下滑。, e3 V3 X" ]- ?
  以汉中市留坝山区小县为例,全县75个行政村,总人口4.7万,截止2016年6月底,空壳村就有38个,占行政村总数的50.7%,另外37个村虽然在高速路建设等重大项目中获得了一些土地、林地赔偿款,但全是“死钱”。老百姓害怕村干部乱花,总惦记着要把钱分了。绝大多数村级组织没有经济实力,且管理手段单一滞后,组织群众、发动群众、服务群众只停留在一般性号召上,市场的、民主的、自治的管理方法完全没有介入,在这种情况下,大量的村级公共事务无人管,村民对村上失去了信心,索性也就不再理会了。
2 z7 A$ f6 \# f% Q. M9 i1 O) i, C  破题:建起“村级扶贫互助合作社”7 v/ N+ P- g8 ?8 U8 s
  村级组织应如何改进管理手段,提升自身“造血”功能,以更好地带领群众共同发展,担当脱贫奔小康重任?
4 B3 t+ z6 c" k! ^  汉中市经过反复研究和实践探索,对上述问题给出了答案:创新村级管理运营模式,策划设计“村级扶贫互助合作社”,以此为抓手,为村级组织赋权活能,让村级组织干事有平台,管理有手段,村级集体有实力,着力把村级组织锻造成脱贫攻坚的“主心骨”和组织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前沿指挥部”。
5 A- q% `+ P- }5 L  扶贫社依托村支部由村支书担任扶贫社理事长,村主任担任副理事长,第一书记或驻村干部担任扶贫社监事长。同时,仍然是这套人马,成立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股份的构成主要是政府、村集体和村民。在扶贫社下,设立若干个专业生产组或服务队、站、点,从事具体村级事务管理,组织群众生产、服务群众生活等工作。
( u/ G! Y0 ^; n  各个专业生产组有效地把贫困群众组织起来,由扶贫社配套建设基础设施,提供必要的生产条件,并由致富能人,产业大户带领贫困户组团发展,引导贫困户通过资金入股,土地流转,进入扶贫社打工等方式,在家门口就能学技术、有活干、挣到钱。0 }) ?7 O( @& W
  脱贫:试点“空壳村”全部“摘帽”
  V' D/ F2 {. z: E  “自从建起扶贫互助合作社,集体资金有了积累,村级组织为大家大事的‘底气’足了,我们村干部说话也好使了,再也不觉得‘尴尬’了。”席帮清所在的松树湾村合作社,半年时间就承接了3个基建项目,通过为基建工程队提供项目管理、质量监管、技术等服务,盈利近20万元,其中14万元留作合作社发展基金,6万元作为村级集体积累。$ ?; L- a1 m$ h
  “政府+龙头企业+扶贫社+农户”的模式推动下,留坝县的“四养一林一旅游”(养鸡、猪、蜂、菌,旅游扶贫)的扶贫主导产业已迅速形成适度规模,打开市场并形成产业链。现在留坝的农民不为生产什么赚钱而发愁,因为有扶贫社的订单合同;不担心不会养、不会种,因为扶贫社的技术员会培训指导;不但心农产品没人要,因为给扶贫社打个电话,龙头企业会上门回购,通过扶贫社,小农户实现了与大市场的对接。2018年,留坝县73个(覆盖全县75个村)扶贫社为群众分红429万元,3000余户群众享受这一红利。留坝县经今年三月份国家验收评估已实现整体摘帽。
  ?/ v. ?  W5 t2 R  @0 ?$ g  启示:变“输血”为“造血”,构建稳增收的长效脱贫机制% `* F/ J  ~1 u
  通过拊贫制度的创新,不仅把村级组织锻造成为了“永不走的扶贫工作队”,更深远的意义在于它解决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难题,推动了乡村治理变革,有效助推了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健康发展。- l8 |9 ]7 \0 R/ ^
  一
$ _, U9 f  P* N  多方式“抱团取暖”,多渠道增收是实现集体和贫困户共同增收的重要途径。扶贫社是集体性质,它的首要职能是承接政府的各种惠农政策,组织群众实施项目、发展生产、提高群众收入,增加集体积累,实现贫困群众增收和村集体积累增长双赢。4 a  h1 |4 T* ^  F2 d4 R! b7 N
  二0 U2 _& C+ `" B2 x7 G6 @/ F
  扶贫社是增强基层组织凝聚力,向心力,战斗力的基本保障。扶贫社的建立,一是赋予村支部调动资源的权力,二是让党支部的日常工作与群众的生产生活紧密结合,解决了以往村级组织的日常工作与大部分群众没有关系的难题。这种“支村社合一”的运营模式,使村级组织抓管理有底气,抓发展有手段,想干事有平台,在群众中的凝聚力、号召力、影响力大幅提升,真正成为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坚强核心。
- T2 Z; E" n  b* E& E  三! |2 w5 N( n% x; U
  为了村治理提供了重要平台。因为有不断增长的集体经济作保障,有包含经济利益关系的管理制度约束,村级事务得到了有效管理。(来源:国务院《扶贫开发》)' w& t8 K" F2 R' {7 Z0 @: l

& M( v- B+ K( w& \9 j* {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