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第一网

搜索
更多
猜你喜欢
查看: 10698|回复: 0

[职场那些事] 知行合一,事上磨练——王阳明《传习录》读后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8-7 11:26: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一次知道王阳明从儿子那里得来的,当时上高中的他正在读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我则是被工作纠缠的云山雾罩、疲惫不堪。听到儿子的捧腹大笑,才知道有“格竹子”的王阳明先生。在当年明月鲜活幽默、轻松有趣的文风吸引之下,在那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的召唤下,我一口气用了两个夜晚读完了这本书,被书中运筹帷幄、文武双全、出神入化的阳明先生所折服,产生深深的敬仰之心。
  王阳明,明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是明代心学的集大成者。本名王守仁,字伯安,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故世称阳明先生。他与儒学创始人孔子、儒学集大成者孟子、理学集大成者朱熹,并称为孔、孟、朱、王。他被后世的诸多名人推崇赞赏,如林则徐、左宗棠、梁启超、孙中山、蒋介石、毛泽东等。青年毛泽东还发过“名世于今五百年,诸公碌碌皆余子”的感慨。
  我心潮彭拜、唏嘘赞叹的拜读了王阳明立德、立功、立言的种种功绩之后,并没有深入学习、思考,没有复制、借鉴到自己的工作、生活之中,而是将王阳明的精髓还给了书本,回到了“案牍之累”的轨迹之中,日复一日的辛劳,不开悟!只是烟花般热闹了一番。
  直至今年4月全民读书月期间,有作家推荐王阳明的《传习录》,我才深切意识到自己好久不读书、面目可憎到“已经不是读书人”了!
  于是乎,再次迫不及待地亲近王阳明,打开浸漫王阳明及其弟子心血的《传习录》,深入地研读、体会“心学”之精髓。
  “心学”主要由“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学说和实践方法,对于我们今天工作、学习、生活、待人接物处世也有很大的启发。
  “心即理”,指“吾性自足,不假外求”,就是心是天地万物的主宰,心外无理、心外无物,每个人的内心就是天理;一切行为准则,都不是外在的,是我自身的主体精神本身所具有的;就是“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需外面添一分”,强调人的主体性、主观能动性、主观意志,主张去除人的私心物欲遮蔽达到“天下人的本心(良知)”,使良知善端光大澄明。
  “知行合一”指的知和行不可分割。“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而不行,只是未知。”知行合一,就是解决“说话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和“许褚赤膊上阵”这两种极端现象。知行合一的关系类似辩证唯物主义中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知”加“行”就是“致”,“知良知”加“行良知”就是“致良知”。通过“知行合一”的“事上磨练”达到人与事的顺畅,人与万物为一体的和谐。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王阳明的这四句“心学”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
  思想和能力并重,既有执行力,又有思辨力。发扬主体的自尊、自信和自强,独立思考,敢于承担,善于承担。同时“心”要超越于具体的事物、现象,既要随时应对,又不要执着、痴迷在任何一个具体的物相上,扩展胸怀,提高境界。
  赋予我们实践道德、完善自我的勇气和方法:以“真诚恻怛”的仁爱之心,在日用伦常之间敬老爱亲、修身齐家;在为政理事时,尽伦尽职,以天下为己任。
  王阳明心学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是我们的精神瑰宝。五百年来影响深远,曾经促成了日本的“明治维新”。让我们以“知行合一”的标准来勉励自己,探索、实践、发扬“心学”永恒的价值,成就我们自己的德行、光大我们的民族精神、传统文化,让我们的“心学”经典永流传。(刘莉)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