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第一网

搜索
更多
猜你喜欢
查看: 2406|回复: 2

[闲谝] 《汉上华章》之《汉·雅》公演视频

[复制链接]
a
0 0
  @ME: 
发表于 2012-10-11 13:06: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继歌舞剧《秦巴山水间》之后我市倾力打造的又一重大文化精品项目——《汉上华章——风雅颂》之《汉·雅》,经过近10个月的深入挖掘提炼、精心创作编排,于10月9日晚在红星剧院正式公演。* Q5 t( N. e  n4 b' |

; h9 l+ u  U1 \/ f. V2 t           系列舞台剧《汉上华章——风雅颂》由《汉风》、《汉雅》、《汉颂》三台剧目组成,目前搬上舞台的《汉·雅》,分“源”、“俗”、“祀”、“趣”、“庆”五个篇章,集中展示了汉中民间艺术的清新雅致和独特魅力。一小时多的演出中,鲤鱼灯、木偶戏、陕南渔鼓、端公戏、地围子、彩莲船、汉中坛子、背社火、羊皮鼓、拨浪鼓等二十五类本土民间艺术次递呈现,将汉中的雅风流韵演绎得淋漓尽致。6 y0 z, z; k% {. A

- ]% p0 }9 }6 F8 B         《汉上华章——风雅颂》由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牵头创排,通过政府投入、争取省上扶持资金和市场运作等方式,投资逾1000万元。目前,《汉颂》、《汉风》正在加紧创作当中,有望明年亮相舞台。
7 C9 ?3 i* U. R2 @" V! X6 f& n: E, ^. i6 O0 p& g, W
            整台演出清新雅致、特色浓郁、美轮美奂,充分展示了汉中厚重的文化底蕴,看后如品甘甜的清泉、沐浴清新的春风、观赏美丽的画卷,为全市人民奉献了一道精品文化大餐。他们希望剧组及全体演职人员在音乐、道具、舞美等方面进一步精心打磨,真正把《汉·雅》打造成彰显汉中文化神韵的精品力作,早日把这台演出推向全省全国,力争走出国门,为建设文化名市增光添彩。. m# Y4 v, ^& K  z

8 R# x% k: |+ Z7 h& V9 e( m         演出结束后,张会民等市上领导登上舞台看望慰问全体演职人员,祝贺演出成功,对大家十个月来的辛勤付出表示感谢和敬意。5 n0 P/ F0 i! c% ]4 }: x4 V5 a7 S

' c+ G1 n7 \: }+ c* w+ |
a
0 0
  @ME: 
发表于 2012-10-16 09:21:36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场观众热评:
, U3 }/ s. i& O: b     温州来汉经商的观众:我是外地人,来汉中做生意6年了对汉中文化没有太多的了解,但看了这场演出觉得眼前一亮,发现汉中的民俗文化很独特,《二媒摔跤》滑稽可笑、精彩绝伦,儿童表演的《花喜鹊的故事》现实、逼真,很有教育意义。   
4 C: v' o, Q( l8 X) C  x7 g4 z7 x9 q, b. D7 Q
     退休的李女士:伴随着行云流水般的音乐,一群清秀婀娜的汉中女子手持粉色莲花灯,徜徉在清清汉江之滨的场面让人精神振奋。我们几个朋友来看过了之后,评价非常好,极力推荐我来看,表演结束了我们还陶醉在演员的精彩表演中,感觉时间过得真快,能再开一场就好了!    陕西理工学院研究生导师李锐:舞美、灯光、背景美轮美奂,对主题的表现堪称完美。把咱汉中民间的风土习俗歌舞,通过以情感为架构的五部分展现,以大雅的形式展现大俗的内容,可谓雅俗共赏,适合大众口味,很有汉中文化灵秀、雅致的特质。整台剧目都是用了陕南特色的两个大调、两个小调乐律,特色浓郁,让我们感觉这就是咱汉中人骨髓血液里的东西,很认同很亲切,很能激发内心的文化自信。如果用叙事构架,观众会更容易理解一些。
& a3 l# E" a+ I  S9 C, `   
# d. B5 r& w! b8 M    陕西理工学院新闻传媒在读研究生高晓静:第一次看这样的剧目,见到了爷爷奶奶给讲过的傩戏、端公戏、社火等民间戏曲样式,原来是这么美的。希望这台剧有更多汉中人看到。
) W) x4 M+ t9 w* U0 Y    4 S+ q! g* g$ Z6 N9 ^* ]
    汉台区委组织部的宋峰波:比当初设想要好,超出我的意料,汉中好像还没出现过这种好东西。比如《莲花碗》《“笑和尚”与狮子》都是本土东西,搬到舞台上又有了另一种美感。它把本地的民间风俗美化雕琢之后,呈现了大众了一场雅俗共赏,老少皆宜的民间舞台剧。《汉·雅》已经跟上了那种大规模现代歌舞剧的味道,又不失人文感,我很是喜欢。
* ^% h  |# T# n& o% ~2 {. h    & o! m+ J7 C6 h
    李先生:开场时演员从观众席出来,体现了来自民间走上舞台的特色,结尾时小女孩抱着一条大鲤鱼,体现了汉中鱼米之乡、天府之国的特色,太精彩了。
  w- q3 a0 h$ q) a# _, `   
8 t" X5 r$ Q$ ]: g! y    某学生演员家长:这次演出,除了汉歌的演员,大部分小演员都是业余的,友情客串能达到这样的效果真是难得。但人员有限,节目相对集中,演员们的劳动强度太大,希望能有更多的专业演员加入演出队伍。也有观众表示,虽然分的章节很多,但内容还是相对单薄,要想走出陕西推向全国还得加把劲。
- m4 H8 Q0 \) U  X4 I, p' X, N& U    / s4 U% d* |6 u( F
    不愿说姓名的观众:此章节取名《汉?雅》似不妥,应该叫《汉?风》更贴切。因为鲤鱼灯、木偶戏、渔鼓、端公戏、地围子、彩莲船、汉中坛子、背社火、羊皮鼓、拨浪鼓等二十五类本土民间艺术次递呈现,表现出的是汉中的民俗文化、地域特色、风土人情,要强加一个“雅”字,有点牵强。. z% z( b7 l( @" Q1 N. f0 y
    2 O5 a! [$ T- V7 A1 J" Y
    演员心声
+ B. a7 K: l. t) J    汉歌演员张坤:《端木偶》把艺术表演与地方风土人情结合,自己手里举的是真人木偶,除了要练好臂力还要相互配合,扮演木偶的小孩身体必须绷紧,动作要靠表演木偶戏的演员来完成,要做到对演出负责,更要对扮演木偶的孩子负责,表演时动作要干净利索、一步到位不能左右摇摆,更不能拖泥带水,每个细节都很关键,要表演好很难。但是,观众热烈掌声就是给我的最好奖赏。
. g" W* M( P( ]" P* P    $ y, O& U0 q) O* D! x
    演员王汉飞:演员基本都是80、90后,对汉中古典文化了解的很少,对民间习俗基本不了解,要把艺术还原使其生活化,还要让观众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这对演员是极大的挑战。为了充分了解汉中的风土人情、地域文化、人文特色,我个人除了通过老师学习之外,还阅读了大量的书籍、查阅了大量的资料。5 T" U; u( k1 E) _* Y7 i
   
a
0 0
  @ME: 
发表于 2012-10-16 09:37:25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台歌舞味正意浓,取材于汉中民间艺术。为什么命名为《汉·雅》?这有三层含义:
: a2 Y' i  b/ w$ O# e
7 y" _* a7 [2 D: l* t& l        古称天汉的汉中,是文明发轫很早的地方,它地接关中,一直在主流文化圈内,深受雅之原意“王畿正声”的浸染,它的文化先天就具备了雅正的基因,这是第一;" O/ i4 ^9 y% i; e* D
& F% Y9 H$ P) j9 l8 Q5 u
        汉中灵秀的山水、富足的田园必然养育形成灵动、妙趣、雅致的文化形态,山水滋养文化,这又使得汉中文化多了一层“正而有美”的天赋品质,与关中的慷慨、陕北的悲怆完全不同,鲜活清新、“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正是汉中的生动写照;( ]6 g  @+ T: }' v% Y' X+ Z

- z8 n+ U! W0 U3 m  Y        三,今天的《汉雅》剧目着力于将民间艺术舞台化、舞台艺术精品化、民俗文化高雅化,这三化的过程更具审美价值地将汉中文化的古朴神秘、农耕文明气息的浓郁、文化形态优雅、意趣生动的神韵提炼出来,提升上去,使得我们的传统文化源于民间又高于民间,更本质的传达出汉中的“正而有美”,这是第三层雅的含义,所以命名为《汉雅》也就自然而然了。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