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
|
6月19日,西乡县文物局接到县东关片区改造建设指挥部电话,称正在有序拆迁的前锋三组内遗存有一石碑,请派人鉴定,并确认其历史文化价值。县文物局立即组织文物专业技术人员,在指挥部现场拆迁负责人的指引下前往该
) ^! G0 y. y# ~& X+ O* }0 O
汉中惊现清代索伦杆,镌刻有22名牺牲士兵名单
5 u+ a5 g/ |+ `7 L/ ]5 a; z 现场查看- g# @1 k; p$ }3 ~. ~' z
经实地查看、辨认,该石碑应为原马王庙前清代“索伦杆”,镌刻有22名牺牲士兵名单,负责“施工”石匠、泥水匠等匠人姓名,另刻有赞颂将士报国精神的联句两幅。! Z) n* I$ ^) w! Z
据县文物局专业技术人员陈明顺介绍,10年前,当时的县文化馆曾接到当地村民报告,称有人搭建三脚起重架,欲盗走该石碑。因及时会同公安赶赴现场查看,盗运未能得逞。0 @' u Q: q' H; Z3 j7 Y8 G
汉中惊现清代索伦杆,镌刻有22名牺牲士兵名单
% c! W; l1 @+ ? 民居部分建筑构件1 B0 {" U2 F D$ l' F# k# L& q
随后,他们还查看了另一处老民居内部分建筑构件,肯定了民居内刻写有“必昌”字样的木牌匾,民居门柱砖雕的价值。
& {. U3 J7 `+ [8 W: ]: n# v 下一步,县文物局将及时联系相关职能部门,结合该片区改造建设规划,科学、合理、稳妥地保护好该石碑;他们还叮嘱该处老民居业主,勿随意抛弃、损毁有价值的砖、木、石等建筑构件,要求拆迁工地负责人随时与县文物局保持联系,报告拆迁施工中重要发现。
& h( P0 e0 {! p/ r& e 在此,县文物局也同时呼吁,全县城乡老旧民居、街区拆迁过程中,若发现文物遗存,请及时与他们联系。
: L6 t3 X( w6 ]' Q) n 相关链接+ B1 ^5 D5 G7 z* D3 L+ G; F4 ?' _% O
在这样的一处空旷地段,周围又都是低矮民居,何以耸立起这样一方石碑?这样的石碑究竟有着怎样的历史渊源?10年前的那次石碑险些被盗事件后,这方石碑引起了当时的县文化馆专业技术人员陈明顺等人的注意,他们做了详细查考。& [3 \/ u8 y. D% o1 v8 P& F
该石碑通高4.92米,碑身高4.39米、碑宽0.29米、碑厚0.29米,须弥底座高0.53米、长1.25米。通体石灰岩质地,方条形碑身、顶端处贯一石质覆方斗(文革时期覆方斗被毁)、碑身四棱呈内凹弧形。碑身北面楷书“威震华夏极万里城垣咸沐德泽”,碑身南面楷书“神恩遐宇宙长城捍卫军民共策勳”,碑身东面小字楷书(竖排)“直隶河间府征兵、南江泸州府征兵、叶尔羌防兵、喀什噶尔防兵”,下附22位(武永成、刘成宗、刘成明、程仲魁、张贵、黄喜、田颖隆、张福林、李同杰、穆怀福、尚陞、姚开勳、傅廷才、向应魁、张福义、马万成、赵贵、陶开宗、陈荣、杨喜、罗林、尹开喜)牺牲将士名单,下部录石匠贾文高、贾有仁,泥水匠李会芳、冯献武,木匠陈翠,铁匠陈开新等,无立碑时间等落款内容。
( x( O7 U9 E2 m' C x4 s( O 巍巍屹立的石碑,昭示着清政府捍卫家园安宁的决心/ z& k$ N7 M* b
据当地村民反映:二十世纪50年代,这里有同样两块石碑。其中一块被前锋合作社拆除,用于修建牛舍。现存该碑,在“文革”期间稍有破坏,幸亏被人用砖石垒砌包裹而保全。近日,该村村民因其遮挡窗户光线,拆掉砖石,该碑方现出原样。
1 ?) R4 T" j2 ]4 l f 那么,这块石碑到底是做什么用的?
1 {) V/ o$ O0 S# ?. B 查史料得知,此石碑名为索伦杆,乃满族“旗人”用以祭祀“乌鸦”报谢天恩之祭器,因系“旗人”之制,故曰“旗杆”。据传,清太祖努尔哈赤建国前,驰骋于统一部落战争。某次全军败溃,太祖落荒奔。敌将至,太祖急,遂掩身于阵亡士卒腐尸下。敌至,但见腐尸遍野,群鸟啄食其上,臭不堪闻,乃拨马而去。太祖归,为报乌鸦掩护恩,命立杆于郊,杆顶置盆碗,内盛猪羊肠肺及谷物,报祭乌鸦,由是满洲人民尊为定制,祭祀乌鸦成习。满清入关,此制风行全国。日久,更参“华表”规制,作为建筑配件,树于祠庙园陵门外,以壮观瞻。“旗杆”形状多有演变:采石或木制杆,高数丈,近顶端处贯一石方斗,远眺,形如秉烛蜡台,岿然壮观。- s* o0 x, j; x2 o/ I3 j
刻写有各地牺牲士兵姓名的石碑,又和西乡有怎样的联系?
5 V$ O9 u# _* n- m. `1 V ? 查《西乡县志》等史料得知,清代以来,西乡境内频遭匪祸,战火不断,主要有:
2 z% D" [- J/ I/ \% |2 E% Z# Q" v 清世祖顺治五年(1648年)四月,农民军一朵云、马上飞攻入西乡,总督孟乔芳派副将会汉羌总兵合击,一朵云、马上飞被俘,部下千余人遇难。同年,四川义军杨三率数万人越巴山,进逼午子寨,营栅围列数里。知县驰羽乞援,清兵前后夹攻,义军死伤过半。康熙十三年(1674),吴三桂自云南起兵反清,其部将谭宏(洪)占据西乡达5年。至康熙十九年(1680),清军占领西乡。嘉庆二年(1797),王聪儿(清军蔑称“齐二寡妇”)率白莲教反清义军由湖北进军西乡,屯柳树店、堰口一带。自此,教军与清军在县境周旋达六年之久,双方互有伤亡。其中重大战役如梭罗关、王子岭之役,教军全歼清固原提督王文雄以下官兵近千人,乡民收尸垄葬,后称“官兵坟”。同治元年(1862)三月,四川义军邓天王率众至西乡马踪滩。县城戒严,并派千总、把总统兵百人往堵,至回龙桥为义军全歼。五月,云南义军蓝大顺率队由四川经司上围攻县城九昼夜,知县巴彦善督兵顽抗,双方死伤惨重。后义军掘地道破城,东瓮城火药库轰发,延烧民房成火海。此役,城中人民死于杀戮焚溺者大半,后收尸垄葬于西北郊,人称“万人坑”。
; a. Y& T9 w9 B/ \& m' k 也因此,官府加强了军事防卫:
3 c4 D6 b) S3 X1 L0 r+ v3 T4 g' B 清顺治初年,县城东门内设都司及千总署,置守备统领军事。康熙三十二年(1693)实行营制,设游击,驻渔渡坝(今镇巴县)。嘉庆六年(1801)游击移驻县城,七年分设定远厅,武备、建置分置。十三年,西乡营设都司1员、千总1员、把总2员,经制外委3员、额外委1员、马战兵75名、步战兵234名,其中分派塔尔巴哈台屯防马步兵20名,安设塘递10处、马步兵46名,存营马步兵243名。同治元年(1862)千总署毁于兵燹,另建署于东关正街,俗称武官衙门,常备兵100名,宣统间撤销营制,设团防局。' w8 J& G1 V4 n# U1 A! W
直至民国:“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岁末,军政部第158医院自湖北郧阳迁来西乡,院长周清泉(西乡下高川人),副院长别之选,院本部驻广庆寺,真武宫为仓库,病房设于马王庙、四川会馆、范氏祠、观音寺、金家堂等处,并在石泉设分院,以收治抗日前线负伤官兵。三十四年(1945年),复奉令改称76后方医院。三十五年(1946年)二月,迁往河南郑州”。4 W. E# B4 Z6 r$ [& A% @5 U: ~6 g
综上,根据西乡县城清兵驻防情况以及清军在县城周边的军事活动,结合碑刻文字“直隶河间(现廊坊)府征兵、南江泸州府征兵、叶尔羌防兵、喀什噶尔防兵”等信息,初步考证该碑系清兵镇压农民起义或匪贼祸乱后,为牺牲的将士们所立。假借“索伦杆”的形式,这块石碑其实更主要承载了昭彰功德,弘扬正气的教化作用。只是这些士兵究竟是在哪次或哪些战役中阵亡牺牲,而能享此殊荣,找到另一块可能为记事的碑刻文字,或可告诉我们答案。(来源:西乡文物 陈明顺)2 n2 D* N6 x" p# P1 K8 S* I+ O
! k! d, R+ E+ `: O2 z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