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第一网

搜索
更多
猜你喜欢
查看: 2386|回复: 0

[发展] 穿新鞋不能走老路!他用30多年为自己积攒了好名声

[复制链接]
a
0 0
  @ME: 
发表于 2019-6-9 07:28: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低头不见抬头见的小山村,余海兵用30多年为自己积攒了好名声。
, Q, o0 |/ Y) m: q' e  在这个只有145户人家的“熟人社会”里,他的日子过得比别人好。说起余海兵,远近乡邻都竖大拇指,赞他“勤快、肯干”“脑子活、本事大”。
0 V7 J# ~1 E: B+ ^5 f# C; b  可自从当上村支书,一心想干事的余海兵却连走“麦城”,村民的称赞变成了质疑,甚至“声讨”,他自己一度也开始怀疑“人生”。+ r. r6 E, {, M. |, N7 {
  小农户对接不了大市场
; B- D2 ]# s4 u8 L: w. a  今年56岁的余海兵是陕西省留坝县马道镇沙坝村人。在这个位于秦岭腹地的小村庄,多数农户都是贫困户,他一直是村民眼里的能人:最早把农产品卖到山外,在村里最早买了摩托车;当全村人还住土坯房时,他第一个盖起了砖房。6 K0 N0 R, n4 ?3 s2 c2 L
  2012年,余海兵被村民推选为村主任,不长时间,又当上村支书。“就想着当上村干部后,带动贫困户脱贫,带领一般户致富。”8 T3 l, p2 p9 _8 O) e
  “最开始听人说养竹鼠挣钱,我就带着村民代表和村干部到四川学习,回来后号召村里人集体养殖。”一听村里要发展产业,还能入股分红,村民们纷纷拿着钱找余海兵。
$ H7 [! t# \3 Y- e) y% J. y% t1 V  S5 J  “有的人话都不说,放下钱就走,群众信任咱。”很快,村里有37户出资筹集了36万元,不少贫困户也东挪西借出了资,入了股。
. l7 t- `9 Q' N  c1 U1 S2 l. U  养殖场办起来,问题跟着来了。因为技术不过关,竹鼠拉肚子成批成批死掉。36万元不到一年就亏了20多万元。. M7 o* p% }+ X' ^3 x, I0 H3 W
  余海兵情急之下又改养俗称“娃娃鱼”的大鲵。当时大鲵行情正好,一尾大鲵可以卖到成百上千元。余海兵又心急火燎地征得大伙同意后,拿着剩下的10万元,又开始办起大鲵养殖场。然而大鲵上市时,行情变了,几十元一尾,还没人要。4 s4 }. {1 m  a
  眼看大鲵养殖也要赔钱,入股的村民尤其是贫困户都急眼了:有的委婉地要他算算总账,把剩下的钱赶紧分了,有的干脆直接堵在他家门口要求退钱。; O- t: _) x/ d
  总结两次搞养殖的教训,余海兵说,没有政府引导,小农户根本对接不了大市场。
% Y, I+ d* m$ u! w& m7 w" X/ S% T  穿新鞋不能走老路* G$ _* I8 q! y) i8 i
  当选村干部时拍着胸脯给群众承诺的事儿一件都没办到,还让大家伙儿赔了钱;多年积攒的好名声也快要“败光”,余海兵心有不甘。这个不服输的山里汉子准备东山再起。
4 \5 P, H. U2 R, R# Q% c$ }  这一次,他选择了香菇。这是村里的传统种植项目,家家都会;经年累月下来,他发现香菇市场总体比较平稳,“最起码有八成把握”。! l+ h' T0 C6 \2 T% {
  2014年初,余海兵又把村民召集到一起,兴许是被老余的真诚感动了,有46户村民愿意跟着老余干,他们每户出资2000元,在包扶部门的支持下,筹建了沙坝村食用菌产业园。
5 f) S* d& p1 n) |' k) Q1 c  余海兵设想得非常好:村民既可在园区务工赚钱,又可依照股金分红,用不了几年,贫困户可脱贫,一般户能致富。' r7 ?# f  E. @6 d' @  ^  w" u/ t
  然而,这种“大锅饭”式的组织方式很快暴露出弊端。大家伙在大棚里一待一整天,可出人不出工,出工不出力,工资还得照发,男工一天60元,女工一天50元。: x, V6 f2 u$ S7 }
  大集体式生产运行两年后,一算账,又赔了20多万元。
) g; x# s* ?5 Z  这一次,他输在了管理上:“穿新鞋不能走老路。”
' H- ~+ A4 S' k6 S  乡邻不满意,亲朋不理解,家人常抱怨,老余几乎崩溃。
; P- {, W! u% f* z) _  扶贫社”助力“创业梦”
  e& |: n+ _$ G: V: V; ~) b  2016年8月,留坝县探索依托村支部组建集生产经营、公益服务于一体的村级扶贫互助合作社,扶贫社理事长由村支书担任,目的在于解决农村基层治理和产业发展难题。! s7 V: C/ B8 W3 K+ _$ p
  “县委书记多次来跟我谈,想把我们村作为第一批试点村,我感觉机会来了。”蔫儿了好一阵的余海兵看到了转机,尽管过去屡战屡败,好在他积累了不少创业经验。
6 ?2 K. ]6 F! h1 o/ c7 z  按照扶贫社的模式,县里出台了项目代建制,将总投资30万元以下、工程技术简单、能够吸收当地村民投工投劳的项目,交给扶贫社组织实施,并明确规定贫困户参与的比例。
; i: H$ H/ g2 b0 P  余海兵把村里懂技术的人召集起来,动员贫困户加入其中,修河堤、建村道。2017年底一算账,村里承接的两个项目,除给村民发了6万元工钱,村集体还留成2万元。
, R8 N5 V4 `8 C6 i  这一年几乎可以写进沙坝村的“村大事记”里。很多贫困户第一次在家门口挣到高工资,村集体第一次从“空壳”变得“有钱”。
* }- U- Z4 K% \; {' n/ l) W  几经权衡,余海兵又盯上了袋料香菇。这一次,他总结了教训,开始按照“三统一分”的模式组织生产:技术标准要求高的菌筒装袋、养菌环节由扶贫社下属的生产服务队统一生产,期间由技术员统一负责技术指导,生产出来的香菇由生产服务队统一销售,用工量大、管理成本高的注水、采菇等环节实行分散经营。
+ ?* }7 |! |8 C5 V6 Q8 M( f  “有了扶贫社后,情况大不一样,拿种香菇来说,扶贫社内有专业人员负责生产菌筒,解决了香菇种植中最核心的技术问题,然后向下托管给群众,香菇生产出来后由扶贫社统一收购,再向上和龙头企业对接,解决了市场销路。”余海兵说,“有专人负责做擅长的事,用流水线生产,保证了效率,也避免了再次‘吃大锅饭’的现象。”, i  v! E4 @4 e1 h& j7 t  Z: o
  新的组织方式很快见效。2018年,沙坝村集体生产菌筒9万筒,全部被村民认购,全村村民的人均收入也达到9770元。村民贾俊明曾经因为孩子上学、妻子有病,被识别为村里的贫困户,2017年,他靠着在扶贫社参与项目建设,种植香菇,退出了贫困户。2018年他通过种香菇、在园区打工,加上收废品,收入超过了10万元。) ~3 |; c2 g! P' j' Q+ a9 o
  得益于扶贫社的创新模式,得益于像余海兵这样一批基层干部的不懈奋斗,留坝县村村有产业,户户能参与。依靠发展种植和养殖产业,以及旅游带动,截至2018年底,全县73个扶贫社带动贫困户人均增收3900余元,4000余户群众分红530余万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了9832元。(来源:省政府办公厅)
7 P2 W3 X) t/ t% t1 i3 x4 J% G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