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 
|
在低头不见抬头见的小山村,余海兵用30多年为自己积攒了好名声。4 {' y( @2 Y2 Y* Y0 G/ n
在这个只有145户人家的“熟人社会”里,他的日子过得比别人好。说起余海兵,远近乡邻都竖大拇指,赞他“勤快、肯干”“脑子活、本事大”。
* X3 g' O6 N& r5 G( \2 x 可自从当上村支书,一心想干事的余海兵却连走“麦城”,村民的称赞变成了质疑,甚至“声讨”,他自己一度也开始怀疑“人生”。
; z5 T9 p4 `6 a6 N8 Q( u0 J( c/ @ 小农户对接不了大市场3 e2 B; |; n9 `+ x' U3 T) C8 U
今年56岁的余海兵是陕西省留坝县马道镇沙坝村人。在这个位于秦岭腹地的小村庄,多数农户都是贫困户,他一直是村民眼里的能人:最早把农产品卖到山外,在村里最早买了摩托车;当全村人还住土坯房时,他第一个盖起了砖房。
7 J" K. F) F4 j7 D7 d 2012年,余海兵被村民推选为村主任,不长时间,又当上村支书。“就想着当上村干部后,带动贫困户脱贫,带领一般户致富。”
0 f2 G- W6 t) @# U+ \, n “最开始听人说养竹鼠挣钱,我就带着村民代表和村干部到四川学习,回来后号召村里人集体养殖。”一听村里要发展产业,还能入股分红,村民们纷纷拿着钱找余海兵。( s, E# B: d' T9 Y* Q
“有的人话都不说,放下钱就走,群众信任咱。”很快,村里有37户出资筹集了36万元,不少贫困户也东挪西借出了资,入了股。$ Z3 ?) N5 R& e2 i
养殖场办起来,问题跟着来了。因为技术不过关,竹鼠拉肚子成批成批死掉。36万元不到一年就亏了20多万元。
4 F6 C0 p4 n5 M ^4 ~- L 余海兵情急之下又改养俗称“娃娃鱼”的大鲵。当时大鲵行情正好,一尾大鲵可以卖到成百上千元。余海兵又心急火燎地征得大伙同意后,拿着剩下的10万元,又开始办起大鲵养殖场。然而大鲵上市时,行情变了,几十元一尾,还没人要。
3 A& e- A8 K8 S 眼看大鲵养殖也要赔钱,入股的村民尤其是贫困户都急眼了:有的委婉地要他算算总账,把剩下的钱赶紧分了,有的干脆直接堵在他家门口要求退钱。
& w. J, L" i# A) P/ o 总结两次搞养殖的教训,余海兵说,没有政府引导,小农户根本对接不了大市场。( |& [3 f* O" b( I) x" T. N7 a
穿新鞋不能走老路6 j: z6 w6 `/ Z2 W
当选村干部时拍着胸脯给群众承诺的事儿一件都没办到,还让大家伙儿赔了钱;多年积攒的好名声也快要“败光”,余海兵心有不甘。这个不服输的山里汉子准备东山再起。 o6 Y& [, W+ a& j/ o: b" }. }, \" _- A
这一次,他选择了香菇。这是村里的传统种植项目,家家都会;经年累月下来,他发现香菇市场总体比较平稳,“最起码有八成把握”。2 b5 a4 R9 X# K3 [1 M5 K$ X
2014年初,余海兵又把村民召集到一起,兴许是被老余的真诚感动了,有46户村民愿意跟着老余干,他们每户出资2000元,在包扶部门的支持下,筹建了沙坝村食用菌产业园。1 }" w8 v' x" |+ @- x1 C# Y
余海兵设想得非常好:村民既可在园区务工赚钱,又可依照股金分红,用不了几年,贫困户可脱贫,一般户能致富。3 i4 @. k; e9 V7 [9 b7 f0 j4 q' D, k9 ^
然而,这种“大锅饭”式的组织方式很快暴露出弊端。大家伙在大棚里一待一整天,可出人不出工,出工不出力,工资还得照发,男工一天60元,女工一天50元。, K% A& \5 c& {7 R4 [+ u4 x# [, Z: i
大集体式生产运行两年后,一算账,又赔了20多万元。
% G" P6 o7 H% X: I7 O6 k4 `9 J$ u+ V5 \ 这一次,他输在了管理上:“穿新鞋不能走老路。”
. X& Q5 X$ R) T7 K8 S3 ] 乡邻不满意,亲朋不理解,家人常抱怨,老余几乎崩溃。
2 Z* C2 D- E5 r; a# f$ x/ x& }% ?3 e 扶贫社”助力“创业梦”- w2 j, @7 D0 l8 J9 _+ O
2016年8月,留坝县探索依托村支部组建集生产经营、公益服务于一体的村级扶贫互助合作社,扶贫社理事长由村支书担任,目的在于解决农村基层治理和产业发展难题。* V) Y5 ^. w/ J; }
“县委书记多次来跟我谈,想把我们村作为第一批试点村,我感觉机会来了。”蔫儿了好一阵的余海兵看到了转机,尽管过去屡战屡败,好在他积累了不少创业经验。
8 ]! u6 i3 V% g 按照扶贫社的模式,县里出台了项目代建制,将总投资30万元以下、工程技术简单、能够吸收当地村民投工投劳的项目,交给扶贫社组织实施,并明确规定贫困户参与的比例。. F6 V! U6 h( N& K
余海兵把村里懂技术的人召集起来,动员贫困户加入其中,修河堤、建村道。2017年底一算账,村里承接的两个项目,除给村民发了6万元工钱,村集体还留成2万元。: `' W, Q U3 j3 T
这一年几乎可以写进沙坝村的“村大事记”里。很多贫困户第一次在家门口挣到高工资,村集体第一次从“空壳”变得“有钱”。
4 S! j/ o0 k5 Y7 l 几经权衡,余海兵又盯上了袋料香菇。这一次,他总结了教训,开始按照“三统一分”的模式组织生产:技术标准要求高的菌筒装袋、养菌环节由扶贫社下属的生产服务队统一生产,期间由技术员统一负责技术指导,生产出来的香菇由生产服务队统一销售,用工量大、管理成本高的注水、采菇等环节实行分散经营。
0 a5 e5 T k. i* G “有了扶贫社后,情况大不一样,拿种香菇来说,扶贫社内有专业人员负责生产菌筒,解决了香菇种植中最核心的技术问题,然后向下托管给群众,香菇生产出来后由扶贫社统一收购,再向上和龙头企业对接,解决了市场销路。”余海兵说,“有专人负责做擅长的事,用流水线生产,保证了效率,也避免了再次‘吃大锅饭’的现象。”
2 S% r4 V1 s1 p5 [' _- G 新的组织方式很快见效。2018年,沙坝村集体生产菌筒9万筒,全部被村民认购,全村村民的人均收入也达到9770元。村民贾俊明曾经因为孩子上学、妻子有病,被识别为村里的贫困户,2017年,他靠着在扶贫社参与项目建设,种植香菇,退出了贫困户。2018年他通过种香菇、在园区打工,加上收废品,收入超过了10万元。3 N" n& x9 _1 v0 H* O
得益于扶贫社的创新模式,得益于像余海兵这样一批基层干部的不懈奋斗,留坝县村村有产业,户户能参与。依靠发展种植和养殖产业,以及旅游带动,截至2018年底,全县73个扶贫社带动贫困户人均增收3900余元,4000余户群众分红530余万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了9832元。(来源:省政府办公厅)
/ A2 l: I, [& T2 F: B" w* p
8 W- W# K, U9 ^1 Z: P9 C6 B! v)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