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 
|
案例:孩子不喜欢和小朋友一起游戏
乐乐是一位小男孩,在家活泼开朗,也喜欢与爸爸妈妈一起做游戏。可是到了幼儿园,乐乐就不太喜欢跟小朋友一起,妈妈去接园,看到孩子们有的在一起玩秋千,有的在一起滑滑梯。乐乐却一个人在开小车。
听老师说,乐乐平时也不是特别喜欢和小朋友们一起游戏。乐乐偶尔会和小朋友们在一起玩一下,但是很快他就脱离圈子玩儿自己的了。
妈妈深知人际交往对孩子的重要性。不行这样下去,乐乐会养成孤僻的性格,导致将来社会不适应。
不是所有“不合群”都有问题
很多家长会担心孩子不合群,希望自己的孩子从小能与小朋友打成一片,这样未开就能很好地适应社会。
实际上,不是所有“不合群”都是问题,这件事情需要分别来看待。
考虑年龄:如果孩子处于孩子五岁以下,有时候表现的不愿意与小朋友一起玩,而是喜欢一个人玩,这并不代表孩子真的不合群,只是在这年龄段里,有些孩子还处于“探索自我感受”的阶段,所以自己静静在一边体会也是很正常的;
如果孩子5岁了,依然表现得不愿意与小朋友共同游戏,家长就需要多加注意,善加引导。
观察情绪:如果孩子不与小朋友游戏,一个人玩得很专注,情绪也很稳定,家长不用过于担心;如果孩子因为加入不了小朋友的游戏,而经常表现得焦虑,郁郁寡欢,家长需要注意恰当引导。
了解孩子的人际敏感期
处于人际敏感期的孩子,开始走出自我的世界,变得很渴望与同伴进行交往。每个孩子人际敏感期的出现时间是有差异的,是在3—5岁出现。
儿童人际敏感期的主要麦现
1.孩子在3岁左右的时候开始通过分享好吃的和别的小朋友交往。
2.逐渐的他们开始用交换玩具来交朋友。
3.再长大一点的时候他们开始因为喜欢同样的东西有相同的爱好而交往。
4.到了5岁左右,孩子会形成相对固定的玩伴。
我们由此可以看出,孩子交往的初始是从食物的交换开始的,继而到物的交换,继而出现相同的爱好和兴趣,最后出现相互理解,渐渐达到和谐的朋友关系。
把握儿童人际敏感期,为孩子奠定未来人际交往基础
人际敏感期的发展,将为儿童成人以后奠定非常重要的基础。
虽然处于人际敏感期的孩子,很渴望与同伴交往,但是并非所有的孩子都能顺利地与小朋友建立友谊,为了能够让孩子融入小朋友的游戏中,能有建立好的友谊关系,家长需要理解孩子人际敏感期的特点,给予支持引导特别重要。
1.帮助孩子打造交友环境
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多带孩子和小朋友一起玩耍,主动和别人打招呼,可以多邀请邻居、朋友、同事、亲友家的孩子来家里做客,从小培养孩子与人交往的兴趣。
2.正确看待孩子交换行为:处于人际敏感期,会通过分享食物玩具与小朋友建立联系。这是孩子们交往的一种特征,是处于人际敏感期孩子的行为特点,家长不要以物品的价值为判断,觉得孩子吃亏或者占便宜。比如,有的孩子回家会说:“我的零食分享给谁谁了?如果我不分享给他,他就不跟我玩儿。”有时候,则是用自己很贵的玩具交换了一个价格低廉的玩具。这个时候,有些家长心里会不舒服,觉得孩子懦弱,在讨好别人,受欺负。理解其实是不对的,这只是处于人际敏感期的孩子,特有的行为,是他们建立人际交往的方式。反倒家长过度的敏感会导致孩子形成自己是弱小的,容易被欺负的错误认知。
3.告诉孩子一些交友原则:处于人际敏感期的孩子,有的时候孩子将零食或者玩具送给其他小朋友之后,会感觉到后悔,就想把自己原有的东西要回来。家长这个时候就要告诉孩子,一旦将东西送给出去,东西就属于对方了,自己的承诺是不能反悔的,反悔会导致失去朋友。同时送给别人的东西,它的主人主人就是别人了,自己不可以再去干涉别人这个东西的使用权。在这样一点点的引导中,让孩子认识到交往过程中,对别人的尊重和遵守承诺的重要性,进而为孩子未来人际交往奠定好的基础。
4.父母不需要过多介入到孩子们的交往过程中:处于人际敏感期的孩子们,他们有很多人际交往的规则需要在体验中获得。这个体验的过程有时候是愉快的,有时候则需要接受一些挑战,家长不要过度的介入到孩子的交往中。比如说,当孩子拒绝与与某个小朋友分享零食的时候,比如说孩子被别人拒绝的时候,家长不要出于爱面子而强迫孩子分享,或者让自己被拒绝时难堪的感受影响到孩子。要知道,孩子们正是在这个互动过程中,学会属于自己的宝贵经验。家长可以理解孩子的情绪,但是避免卷入到孩子的争斗当中,只要没有危险存在,要做到放手去让孩子体验人际交往中出现的各种状况。要知道孩子们发生冲突并化解冲突,是他们提高自己人际交往能力的很宝贵的功课,家长不要剥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