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 
|
在陕西安康市平利县有个龙头村,2012年,正是袁家村乡村旅游如日中天的时候,陕西周边仿照袁家村开了很多家类似的民俗游,比如马嵬驿、白鹿原等等,龙头村也是其中之一。
- _: [7 A) N/ t! l4 U7 N8 G, d" x
乡村振兴的“失败案例”
9 C+ j1 o) ^8 o4 A
从知名到迅速衰落" |3 i) b3 q5 @0 X9 i9 A
靠着政府的引导和前期宣传,加上龙头村本身生态环境好、市民对于乡村旅游热情度高,龙头村迅速打出了知名度。但是很快,在2012年风光过一阵子之后,从2013年开始龙头村便逐渐冷清:除重要节假日外,这里游客稀少,早先修建的酿酒、豆腐等10个具有当地特色的作坊,都陆续关门停业,仿古一条街两侧的商铺也基本成为“摆设”。
' H, q' z4 t6 G/ a! G 无数的案例告诉我们,缺少特色,一味模仿的同质化乡村旅游,必定落寞。龙头村也是这样,乡村美景引来了最初的一部分客流,但是产业没有跟上,村民在村里没有经济来源,村里回来的人又开始另谋出路,一位村民说,虽然建起了特色民居,但没人住,赚不到钱,前期投进去的钱都白搭了,村民当时感叹道。6 G3 W- @) s6 ]2 N
据龙头村当地村民介绍,龙头村开发旅游的时候,全村550户村民,其中约90%以上都将自己家的地流转出去了,供集体开发,流转面积达2000亩,景区建好后,村民只有每年的租金,人流量也不行,根本谈不上发展。
3 F& l- r0 O# s! O9 V! l9 A 低估后寻找出路5 X$ x: H' q8 W5 P
2015年,张吉平当选为龙头村的村支书,村里的情况让张吉平头痛不已,不过积极寻找对策的村支书很快找到了症结所在。* }! I; M7 s6 {% z4 {0 |
“我认真分析过原因,请过专家学者调研考察。当时的龙头村旅游产业尚未形成规模,村里又缺乏其他产业。劳动力留不住,服务跟不上,没有乡村特色产业,旅游缺乏特点,龙头村的旅游就陷入了困境。”1 q4 G) i1 B! x# D) U& f! `
必须让旅游业和特色产业“两条腿走路”。张吉平积极联系相关专家,和县镇领导汇报商议,规划龙头村的发展方向。
$ [# ?" u w- v “旅游是面子,产业是里子,没有旅游业,地方特色产品难宣传、缺销路;没有产业支撑,旅游业就是花架子,鼓不了群众的钱袋子。
* ]- F. ]3 E1 R; b. G! r 做旅游,张书记带领村民做了这几件事! e# _3 J5 u! P* E5 o1 {
1、做服务,培训村民- D) \( V0 |, M; _( U/ E6 Z4 j( X
为了提升龙头村的旅游品质,让一开始完全没有旅游服务意识的农户从根本上转变思路,成为开门迎客笑脸迎人的服务人员,张吉平带着村民四处观摩学习、搞培训,还给村里旅游服务的各环节建立考核评分制度。
/ q8 R. ? r( m/ g, I5 y 2、做产业,抱团发展
- D+ X8 |1 t0 k% r, s2 ?- j E& i 而在产业方面,张吉平想到的是盘活龙头村山上的15平方公里林地。无公害的蔬菜水果,林间散养的山鸡,为山下的农家乐、客栈提供了优质食材,也让仍旧依赖种植养殖的村民享受到订单农业带来的显著增收。: Z4 @; w4 y- l x4 T8 O
3、做特色,拉长链条" _: a/ ]$ l* i# [' M
女娲茶和绞股蓝茶是当地平利县的特色茶饮产业。龙头村把茶业进行优化,适时改造周边茶园,将种茶、采茶和观光旅游结合起来。2000亩的优质茶园里有标准化的观光步道,有休闲体验区,有特色表演。赶上采摘季,游客可以自采自炒,充分体验茶农的辛劳和乐趣& L& B9 ?, O$ N
在这些措施的共同作用下,龙头村逐渐摆脱冷发展的局面。2016年和2017年,龙头村每年接待游客都超过了30万人,保守估计,年旅游收入超2000万元。2017年,龙头村的年人均纯收入超过了13000元。: @, K8 r" T/ T' i B7 O/ x
2018年清明小长假,龙头村旅游异常火爆,住宿、餐饮全部供不应求,手工制品、特色农产品的销售更成为当地村民新增收入爆点。旅游“龙头村”真正实现了“名副其实”,完成了低谷后逆袭。(免责声明:本文图片均来自网络,版权归版权人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r+ x3 {0 J1 a& }
" n# f2 [1 R: O% l$ p$ [4 J: W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