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 
|
我所说的红庙,位于汉中市南郑区红庙镇。红庙有山,但山不大,应该说叫丘陵。造物主对红庙似乎不大留意,顺手将一些七零八碎的地盘一推,就组成红庙了。因此红庙的山既无多少险峻挺拔,也显不出十分妩媚多姿。好在山是土山,不缺水,于是树们、竹们、草们就遍山都长着。一到夏天,满目浓荫,一片翠色。懒洋洋的蝉声在山塆的稻田、麦地上空与声声鸟啼唱合,倒也带给人几分醉意。
1 I- H% ~( a$ c9 k/ k: q2 r: K
我的精神家园——南郑红庙
& H: r; u/ T4 F; Q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红庙应了前者,但无仙名。无名也就无名份之争,所以红庙人活得很现实,很不在乎。尽管在汉中,在全国到处都有叫红庙的,但红庙人不管。世世代代在这块土地上过老百姓的日子,没有野心,没有妄想。从古到今不要说出什么达官显贵,文人名士,就连个象样的土匪也没有产生过。倒是有几家所谓豪绅地主,但那是土的,是小泥鳅,没翻起什么大浪。唯一引人自豪的是徐向前曾率领工农红军从这儿走过,创建过革命根据地,红庙人至今仍津津乐道。8 d1 [/ u$ }, n& l& n9 |
红庙具体地说叫红庙塘。是南郑到四川南江的必经之地。说是塘吧,也就是四面浅山环绕了一线流水,一个平缓一点的山窝而已,不像个塘,塘里也就养不住鱼。依山傍水聚集了百十来户人家,鸡鸣犬吠,道路通达,有街道,有店铺,有行人。当然现在也有了汽车,有了水泥路面,有了三、四层的楼房,录像、电影一放开,也就有了现代气息。不过小街巷里还保持着古朴,青砖墙,木板门,一根竹竿往两边房檐一搭,上面晾着衣服。有时还可看到一只小猪,在阳光下的泥地上拱来拱去,白里透红的肚皮上沾着泥土。碎麻石铺成的路,有穿高跟鞋的女郎走过,瓜子脸,扎着短辫儿,鞋跟半边高半边低,敲着路面,嘴里还哼着歌儿,那是红庙的女子。& V* L+ l9 Z. L: f
天刚发亮,街巷上空的朝雾还没有散尽,就听前街有门吱呀一响,出来个妇人,蓬散着头发,手拿木梳当街一站,开始理云鬓了;接着有男人扛着扁担,挑着水桶,吱吱咛咛顺街巷往井旁而去。之后房门里就响起了磨米浆磨豆浆的声音,那是卖面皮的又要开张了;而后街则有人伸了个懒腰,打个呵欠,披着衣服,顺河堤去。间或有提着画眉笼的,将笼子往树上一挂,在画眉的婉啭声中,那人带着几分惬意,自然是小镇街上一副休闲人的样状了;而当曙光初照,山影从小镇上移开,汽车就载着第一批乘客来到了红庙。这帮人是做生意的居多,大包小包从车上提下来,卖布,卖小百货,卖老鼠药。红庙多土特产,每逢集日,四面山上担挑背扛,八方汇聚,可买的东西不少。于是在河坝街就有了农贸市埸。日到正午,人头攒动,沸沸扬扬,水鞋、布鞋、皮鞋、解放鞋在泥地上踩来踩去,算是红庙最热闹的所在了;而一到晚上,晓月东升,夜色朦朦,尽管街面上点缀着灯光,飘扬着音乐旋律,但在镇边小河那座桥上,仍有人倚着水泥栏杆,对月高歌,顾影自怜。那是几个风雅青年在不甘流俗了。
$ x. n# {" D1 k3 N 红庙当然是有庙的,不过那庙已很早了。庙建在镇子中间地势较高处,居高临下,俯瞰全镇,很有唯我独尊的气势。现在那庙早已改作了学校,小时念书,只见殿房回廊庙堂迹象依稀可见,几株柏树老态龙钟,高大的山门,级级台阶铺展而下,雄伟壮阔。可以想象出昔日庙中的香火如何兴盛。如今这一切都面目全非,朗朗书声代替了晨钟暮鼓。红庙已名不符实。
+ q* \* y. ^. @9 F& I: d# h$ x/ m 红庙没了庙,却添了茶。红庙的茶叶有几十年的历史,已遐迩闻名。站在山脚下打眼望去,到处都是郁郁葱葱的茶园。红庙的茶叶量大质优,什么汉水银梭,南湖龙井,都产于此地。每到清明前后,漫山都是采茶人。因此红庙有段时间曾改作了红茶,想来也不是没有道理。# ~, J- w4 b0 J" E! O7 A
红庙除了产茶,所产山药也很有名。现在我在城里有时买菜,碰见卖山药的,他说卖的就是红庙山药,好得很。我听了暗自发笑。8 i5 v4 g F; M: n
红庙的山不高,但水好。你可以找到任何一个山塆,山塆里都会有汩汩清泉,一锄头下去就侍弄出一口井来,清泉养活着山塆里人家。有水的地方必然有竹,所以好竹也是红庙的特色。竹自古以来就是人的邻居,被称为君子。人间君子太少,就请竹君来作伴。翠篁修竹簇拥着灰墙瓦屋,竹影扶疏,屋瓦鳞鳞。走近了,狗吠声中,屋里就走出个漂亮女子来,齿白唇红,袅袅婷婷,不胜凉风的娇羞。你不必惊讶,这就是红庙好水土的缘故。好水土自然会养育出好姑娘来的。能出好姑娘的地方,你说还能差吗?(西北二路1号)
- ^# t6 ?, G/ Q/ c; y F% O: e
' z5 W( [& z" a5 r( C/ \
2 I; r6 j4 I. p4 P" h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