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则故事:幼儿园里小朋友都爱哭,每次有人哭,阿姨就给哭的小朋友发奶糖,得到奶糖的小朋友就不哭了。阿姨发现很多小朋友哭了都可以用奶糖解决。后来有人发现不给奶糖,给水果糖也可以搞定,她甚至还猜想,除奶糖、水果糖以外的其他糖应该也是可以的。于是又在前一个人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实践得出结论:小朋友哭可以用糖果搞定。再后来,又有人发现,多数小朋友哭了可以用不同的糖果解决,部分小朋友哭了给糖果则没有作用。于是他仔细分析原因,并尝试用给玩具、给讲故事的方法来解决。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她结合前面人的结论和自己的实践又得出了新的结论:小朋友之所以哭了是因为他们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需要糖果的给糖果,需要玩具的给玩具、需要讲故事的给讲故事、需要做游戏的就做游戏,只要满足了他们的需求,小朋友就不哭了。
后面两个人的方法和前一个人的做法不同,又都在不同程度上解决了问题,所以他们都算得上是创新了。第二个人由奶糖到水果糖,甚至推理到其他糖,是从认识上进到了一个较高的层次。结合实践,解决了更多的问题。最后一个人的认识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可以说是抓住了事物的本质,几乎可以解决同类的所有问题。
生活中存在着一些恒古不变的真理,也有一些与时俱进不断变化的事物。《易经》中讲易有三义:“简易”、“不易”、和“变易”,“不易”就是指永远不变或在一定范围内不变的真理,“变易”就是指事物变化了,为了遵循客观不变的真理,应对的方法也要随之变化。“简易”是指,正是这个变化让“不易”之理显的简单。上面的事例中,满足小朋友的需求,小朋友就不哭了,可以看做是一个“不易”的真理,是本质层面的东西。具体怎么做,是给糖果、讲故事、做游戏还是其他,就是“变易”了,属于现象上的东西。小朋友的需求变化了,你的方法也要随之变化(这就是“变易”)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也就是“不易”),从而解决问题。变化方法正是为了保证真理的不变。“变易”是为了“不易”。
教育教学中,近些年常说到创新。记得上师范时正是“快乐教学法”流行的时候。一次见习,去当地一所很有名的小学听课,是一节什么课现在记不得了。据说是“快乐教学法”的一节示范课。只记得一节课上,有十余名学生不断上台,和老师一起结合教学内容,又是唱又是跳的,很是热闹。只是我实在无法从孩子们的神情中找到他们快乐的证据。当时我还不俱备判断这节课优劣对错的能力。只是对教学产生了不小的迷惘和困惑。现在想想,这种所谓的快乐教学法真是有些肤浅和可笑。学生唱了跳了,可并不快乐,把唱啊跳啊这些快乐教学法中应当根据实情“变易”的现象,当“不易”的本质。得其形而无其神,把真正的快乐教学法给玷污了。
不幸的是这种所谓对教育教学的创新绝非单此一例。去年市上搞“阳光师训”,请市级名师给基层教师上示范课、做辅导。一位参加了的老师说某名师在课堂上不断地对学生大肆赏识。学生做一件很小的正确的事,就是什么天才,什么未来的科学家之类的话。这位老师后来说:“简直太肉麻了,我脸皮已经够厚了,当年追女朋友时也没说过这么恶心的话,坐在后面听课,差点把昨晚的饭给吐出来了。”这位名师脸皮之厚,肠胃功能之好非常人能及。居他介绍经验时说这就是“赏识教育”,我想倡导“赏识教育”的前辈大家如周宏等人知道这位名师如此赏识学生,一定给气死过去。说赞扬、激励的话只是赏识教育的一种方法,而不是全部。他只是针对某些情况,情况变了,就要就要换用其他方法去赏识,这就是“变易”。这位名师错拿现象当本质,把应“变易”的内容当做“不易”的真理,最终反而失掉了真正“不易”的东西。这实在算不得创新。
如此看来,真正的创新,层次较高的创新,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创新就是“变易”,必需在把握了事物的本质后才会发生。即掌握了这个“不易”的东西,才可以去“变易”。所以创新的前题是先要掌握你要创新的有关内容的“不易”之法。那么教育教学中的“不易”是什么呢?不同的人站在不同层面上或许会给出不同的理解,我们来看看教育改革家魏书生,谈到教育教学是如何做到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时的一段话: “我就是抓住了教育就是要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于时快乐教学法流行时我就说快乐教学,素质教育流行时我就说素质教育,谈不上与时俱进,只不过改了一下名字而已,实际上我始终在做一件事,就是教会学生做人,教会学生做事。”我想魏书生只所以能不断创新,不断“变易”,被称为教育改革家,正是抓住了教育教学中“不易”的东西。
我们刚开始学毛笔字时都要先摹帖,就是用纸蒙在字帖上面写,时间久了,就可以照着字贴写。之后渐渐掌握了写字的方法,即“不易”之理,就可以写出字帖上没有的字,甚至创造出新的书体。当年学书法时,老师介绍说,学书法的最高境界就是写出有自己风格的字体。听了老师的介绍,很多同学还在临摹阶段就对字的笔画结构妄加改造,还自称“张体”、“王体”、“李体”。当然这只是年少无知的轻狂。现在想想,写字的“不易”之法还未掌握,怎么去“变易”,这不是胡来吗?而现在这咱胡来的人,胡来的现象却有很多。还美其名曰:创新。
刚参加教育工作时和许多人一样,也想成为名师大家,于时努力、努力、再努力,用心、用心、再用心,理想变成了梦想,名师大家对于我还是遥不可及。只到近一两年渐渐悟到教育教学的“不易”之法,再去研究一些真正的名师大家的课例,才发现他们丰富多彩的招数,形形色色的方法都是对这个“不易”之理的不同运用而已。自己根据理解也创新了几节课,发现效果出奇地好。再去看看以前稀里糊涂搞出来的自认为还不错的课,才发现无不遵循“不易”的客观规律。
我们常听一些高人讲课,似乎信手拈来都是好方法,甚至我们认为腐朽的东西,在高人手里有时也可以化做神奇,这就是高人们掌握了“不易”之法。教学中有一句很著名的话: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这句话前半句讲的就是“不易”之法。后半句“变易”之法。通俗一点说就是,教育教学有固定不变的内在客观规律,掌握了这个规律,结合不同的实际情况,应灵活地选用合适的方法,具体方法不是固定不变的。
当然人的认识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着,过去以为是真理的东西,或许在今天看来却是错,所以,不光我们要在形势上搞创新,在教学的本质层面,也要不断研究,更新观念,不断创新。写到这里,想起了前几年看到过的一位高人的话,大意是:纵观近几年的教育创新,成果不可谓不多,但都只是小智术的卖弄,而很少有观念上的创新。看到这句话,当时我吓了一大跳,以后几年里再也不敢写论文,总结对教学的认识了。因为我也是一个小智术的卖弄者。现在想想,小智术的卖弄者也有可能是一种创新,虽然创新的层次较低,但是我们也不应加以打压。我们倡导本质层面的创新,也不反对现象层面的创新,这样才会更多的人参与到创新中来。我们才会创造出更多有价值的东西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