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县令,两年时间。却让人民传颂了一百八十年。他做到了。
; s! A5 e) F: T 道光十四年。胡廷瑞,一个安徽黟县人,千里迢迢来到陕南山区担任县令。一个被秦岭和巴山围抱的小县西乡县。9 z; B6 N9 ] p- g
这是一个深埋在大山中的小县,山川繁茂,却民生凋零。胡廷瑞看到这一切,内心也一定是悲凉的。连年的水患,让百姓苦不堪言,良田被毁,民房倒塌,流离失所,百业不兴。
& m. }, W+ \2 o ?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这个朴素知识分子的第一追求。
+ N V/ N( x8 M; h+ ? ^
胡廷瑞当了两年县长,40万西乡人为何把他传颂了180年?
. m0 ^& p R& s6 l 胡廷瑞/ o( E" ^1 u& z3 q( B
风尘仆仆的胡廷瑞坐不住了,他开始了视察调研,着手治理水患。+ s+ m6 `5 t/ Z5 ?' H' \, W
县城南临牧马河,河面宽阔,每年夏秋之际,水浪滔滔,直接威胁县城,县城屡遭其害。胡廷瑞相度地形,决定修筑河堤,以挡水势,杜绝水患。! v) A8 z3 U+ q5 @9 O
民生凋零,财政艰难,哪里有财力修筑河堤啊。5 _1 y* u, a: Q' Y% |( l( F
事不宜迟,为赶在来年雨季之前完成。胡廷瑞决定举全县之力,捐资兴建,有钱出钱,有力出力。胡知县带头捐出200串文。于是,一场浩浩荡荡的兴修河堤的工程开始了,绅耆商庶踊跃乐输,共集20500余串文,树木2680余株,组织民工700余人。) b1 T$ |6 x; g8 d; h5 e; _! k
胡知县亲自担任工程指挥,规划设计。先于上游筑坝拦水,另开支河,分泄正河之水。于城南,东起万寿宫、西至“镇水金牛”庙,筑堤,长达数里。以橡树桩夯底,石块填基,用三合土逐层坚筑。每筑一层,廷瑞亲自验收后,方再增筑。' _$ s/ D9 s0 b7 x9 F: E/ v
河堤之外,胡知县号召广种杨树、榆树、槐树,以抵挡水势。* N% a) R. P* N L( ` _
宏大的工程,热火朝天。历经八个月,于道光十五年五月,洪水来临之前完工。8 ^) ^1 M2 z8 B. J. w' t
此项工程捐项不入衙署,支销不经胥吏,选绅商之老成者协理其事,胡知县每日公余亲临监督之,由于措施得宜,工程省时而质高,是年秋即经受了洪水的考验。8 b1 J! j N3 Z" E X0 l; C
胡廷瑞当了两年县长,40万西乡人为何把他传颂了180年?
" e( i; R1 w& m8 I) U- n [
胡公堤9 j7 l+ i5 Z, S. E, d
西乡人民欢呼雀跃,称此河堤为“胡公堤”。6 v" O. p1 A5 t1 \/ D( C
胡公堤的最西头,铸有一铁牛,取“金牛镇水”之意,至今仍然护佑着西乡,倍受膜拜。
* y' J9 v k o* n 西乡县城,从此告别了水患的侵袭,百姓安居乐业。至此,西乡县成了陕南、陇南、川北的重要物资集散地,山区的生漆、药材、桐油、茶叶、手工制品等,从胡公堤上装船,顺流而下入汉江可达汉口、武昌,开启了生生不息的贸易发展之路。胡公堤与老城墙之间,逐渐成了繁华的商贸之地,湖广商客云集,有湖广会馆、武昌馆等。
) F; k+ h( x" A/ X7 i% U+ X8 v
胡廷瑞当了两年县长,40万西乡人为何把他传颂了180年?
, J$ q. a3 t B) s0 Z 胡廷瑞没有去享受人们的颂扬,相反更加勤勉。
" S5 E0 Y- O' r 东沙渠为城北五渠之首,源于四方山,逶迤30余里,一遇暴雨,沙砾俱下,渠身日益淤塞。道光十五年六七月间,两次暴雨成灾,冲决堤岸,漫没田地,冲塌民房。胡廷瑞亲率地方首事及民夫百十余人,冒雨救护。胡廷瑞曾落马溺水,几濒于危。士民感奋,竭力抢险,修复工程进展神速,并再度制定规章,封山禁垦,山底普栽桑榆,堤岸上下密植栗柳,以固堤身。北郊有“山神庙禁止开垦碑”,尽载其事。
5 W6 |- Z' C* A/ j 道光十六年。胡廷瑞离任,短短两年时间,其勤政和爱民,让乡亲们爱戴。% F6 W' `. |8 ]8 W
西乡人民是不舍的,为了纪念这位造福乡亲的好官,百姓立“德政”、“去思”二碑祠祀于大王庙,永远怀念这个知县。
% q3 d% }' z# e: [ 胡廷瑞,一个史书上没有片言记载的小官,默默无闻的小县令,却在秦巴山区的小县,被人民默默地颂扬了一百多年。
- W& ~ l+ G2 `8 ~ 胡公堤经历了一百八十多年的洪水冲击,依然守护着西乡人民。0 H: T/ C6 U+ y, ~( M
同样,在西乡人民心中的丰碑是不倒的,西乡县人民代代都在传颂着一个叫胡廷瑞的知县。% e& k5 U: n6 I0 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