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第一网

搜索
更多
猜你喜欢
查看: 1208|回复: 0

[闲谝] 你不一定知道的巴山民俗之喜葬

[复制链接]
a
0 0
  @ME: 
发表于 2018-11-5 06:3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大山深处,老人多长寿。常有这样情形:竹林环绕的茅舍院落见位老人,弯腰驼背,划篾编筐,十分精神。过了足有十年再去,茅屋已被瓦舍取代,世事沧桑,老人却依然健在。只是眼花耳聋,或戏领儿孙,或静晒太阳。笔者曾见几位本世纪初诞生九旬老人放牛拦水,劳作不息。: |# `9 g+ c# ]# u, F  E
  但人又终有一死。山区老人多为老死病死。此时,早已儿孙绕膝,百事下台。老人本身经朝历代,饱阅世事,自然视死如归。即便隔房侄孙揶揄“啥时抬你上山”,也只“鬼崽娃子”笑骂一句而已。) @1 I! }# M+ J
  常是夜间或清晨,炊烟起处,“哇”地传出哭声,山沟里人便鼓噪:“蒸饭锅开了!”意思操办丧事,山沟人又可以饱餐一顿!
% c. W$ p- w' O1 v5 J8 Y3 d1 s: Z' q  当事人家中自然忙乱,先设灵堂,接受亲友祭奠。来者照例送纸钱十张、供品一盘(十个馒头)。近年也开始送花圈挽幛。晚间儿孙则需守灵。讲究人家也哭孝歌也做道场。一般首尾不出三天。
! f- Z& N, {) G7 Z) h

你不一定知道的巴山民俗之喜葬

你不一定知道的巴山民俗之喜葬
# }/ X1 r0 U+ _  D' ^  f% k
  隆重当然要推安葬。凌晨便忙碌,备办酒席,接待亲友。待到主持人一声吆喝“升棺”!身穿寿衣的老人被小心翼翼放入备好多年、土漆刷过的棺木之中。伟人讲究盖棺论定,山野老人断无此殊荣,仅换来儿孙一片哭声。末了,便绑定“龙杠”,八抬十六抬不等,一串火炮响起,精壮小伙们便一阵风抬往墓地。5 x6 ]4 G' u, ~: D8 t
  墓坑早已挖好,自然向阳避水,坐北朝南,讲究头枕高山,脚登流水,以便荫福后人。随后下棺、烧纸、垒坟,转瞬之间老人长眠地下。' ?, r0 S: J" e( y+ E1 i
  主人则散烟致谢,再无悲哀。至于酒席宴开,划拳吆喝,男女已尽是喜笑颜开。至多临别,上年岁的人叹息:“死了好,一了百了!”- A; U" ]8 w; V0 k8 Q( S5 F
  细想,人生得意失望,起落沉浮实乃宇宙之一瞬。山区群众视死如归,化悲为喜,真有点唯物主义精神呢!(王蓬
% ]) Y3 v0 h$ H  u2 W" i2 n3 q7 @  G1 Q3 L! w$ K
      日前,陕西作家王蓬历时三十年寻叩古道, 完成《从长安到罗马》《从长安到拉萨》《从长安到川滇》丝路系列作品,由太白文艺出版社出版。三部六本力作,共1644页, 182万字。这套丝路系列作品是陕西省委宣传部推出的重大文化精品项目。一经出版便被新华社、人民网、华夏经纬网、文化艺术网、中国图书网、陕西传媒网、中国甘肃网等多家媒体重头推出,仅新华网浏览量近50万。《中华读书报》也刊发书评,引发读者广泛关注,为让读者感受到三条历史悠久的古道百科全书式的独特景观,欣赏到古道沿途引人入胜的风俗长卷,和“一带一路”新丝路日新月异的壮阔变迁。汉中第一网将陆续刊出,以飨读者。# ~9 k% L* Z. m0 U, h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