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
|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事关民生福祉、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食品安全摆到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出台史上最严《食品安全法》。党的十九大更是把食品安全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健康中国的重要内容,将食品安全工作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面对这足以“一票否决”一座城市管理水平的拷问,汉中市未曾懈怠,将食品安全作为最大的政治任务,全力保障群众的“口腹安全”。今年,在全市奋力谱写新时代追赶超越、高质量建设“三市”新篇章的关键时刻,汉中市更是自我加压,于10月26日,全面启动了国家食品安全城市创建试点。那么,在创建之初,我市都具备哪些优势,存在哪些难点,该从何处精准发力?日前,记者做了相关采访。
汉中市已具备坚实的创建基础
打铁还需自身硬,创建国家食品安全城市,先要有完善的体制机制支撑,而体制机制的基础,是食品安全监管队伍。近年来,我市在全省最早成立了由市县政府主要领导担任主任的食品安全委员会,加快完善严密高效、社会共治的食品安全治理体系,为保障人民群众饮食健康安全作出了优异成绩。
根据国务院相关精神,我市改革完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体制的核心,便是推进监管重心下移,充实一线监管力量。2013年以来,市级财政食品安全监管经费预算年均增长89.2%,全市创建3个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县、1个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和80个省级食药监管示范所,高质量建成市级食药检验检测中心、4个县级分中心,整合组建市县食药稽查、食品检验、犯罪侦查“三支队伍”,所有镇办全部设立食药监管所,基层监管力量全面加强,各村(居)委会也相继配备了食品安全协管员。近3年,全市通过公开招录和选调专业大学生421人,并组织开展全系统干部业务培训和技能比武,年人均培训时长超过80小时,培养了一批“会监管、会执法、会检测”的全能型监管干部,基层食品监管能力不断提升。
2015年,我市启动新一轮市场监管体制改革,全市除汉台区食药监局保持单设外,其余县级工商、质监、食药监、盐务均“四合一”整合为市场监管局(加挂食药监管局牌子),在基层镇(街办)市场监管所加挂食药监管所牌子,市政府明确基层食药监管人员专人专岗、专职专责,并实行编制“实名制”管理,保持了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连续性和统一权威性,为市场监管综合执法改革后继续全面履行食品安全监管职能奠定了基础。
为了进一步提升基层食品安全监管能力,我市按照便捷性、灵敏性、适用性等原则,在176个基层镇(办)食药监管所配备了食品快检装备,同时,利用省级食药监管示范所以奖代补资金,每个镇(街办)投入10至15万元,在两批命名的40个示范所建设了高标准的快速检测实验室。今年,随着市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中心新址搬迁完成,52个大类2137个参数通过检验资质认证,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业务已全面展开。勉县、洋县、西乡、宁强四个县级区域分中心建设进入收尾阶段,价值2800万元的仪器设备开始安装调试,实验室资质认证进入筹备阶段。到今年底,四个分中心将全部启动食品检验工作。
健全的法制,是体制机制得以落地的有效保障。我市出台的《汉中市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小餐饮和食品摊贩食品安全管理暂行办法(试行)》,走在全省前列,受到省人大的充分肯定和借鉴。先后制定发布汉中市《关于明确食品小作坊小餐饮业态划分界定标准等事项的指导意见》《流通环节食品风险管理防控办法(试行)》等制度。制定面皮、菜豆腐、豆芽豆制品等食品生产加工技术规范,扶持了一批现代化食品生产加工企业。
体制机制的最终落实,离不开责任的确立,离不开从严的纪律要求。我市在全省率先出台了落实食药安全“四有两责”(即有责、有岗、有人、有手段,日常监督检查与监督抽检职责)的实施意见。通过实施完善全市统一的食品生产、流通和餐饮单位食品安全监督检查、监督抽检、举报投诉处置工作规范,并根据食品风险等级和企业信用等级确定监管和抽检频次,制订食品安全考核和责任追究办法等创新举措,确保“四有两责”切实得到落实。相继出台了食品安全“三项创建”《工作规划》、食品安全工作评议《考核办法》等制度文件,将食品安全工作纳入市对县年度目标责任考核体系,党政同责、属地管理责任全面落实。
目前,在全市各方的共同努力下,镇巴、佛坪、略阳成功创建成为“陕西省食品安全示范县”,先后有4个县的41个基层食药监管所获得“陕西省基层食药监管示范所”荣誉称号。汉台区过街楼蔬菜批发市场和多联水果批发市场被省食药监局命名为“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批发市场”,并以全省现场会的形式进行推广。全市新建成食品安全示范街区15条,示范学校食堂65家,并在27家超市全面启动了“放心肉菜示范超市”创建工作。
最严执法杜绝食安违法行为
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督、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创建国家食品安全城市,要用“四个最严”的执法来捍卫。近年来,我市不断完善市县镇三级规范统一的食品药品稽查执法体系,建立了全市首批65人的食药稽查执法骨干人才库,为食品稽查执法队伍配备了先进的移动执法、现场取证、快速检测等设备,确保稽查执法刚性需求,树立执法权威。食品安全形势持续稳中向好,连续多年未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件,有力保障了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在打击食品安全违法犯罪上,我市不遗余力。与公安部门、检察机关密切配合,行政执法与刑事打击有机衔接。通过食品安全综合治理“百日会战”、打击食药违法犯罪“飓风行动”、食品生产经营制假售假和“三小”行业整治等综合治理行动,相继查办了“毒豆芽”“毒馒头”“毒蜂蜜”等一系列在省内外影响较大、具有典型意义的案件,打击食品药品违法犯罪成果显著。全市近3年累计查办食药违法案件4281件,其中市级大要案件494件,移送涉刑案件146件,查办案件数连续多年增幅超过30%。多起案件受到公安部、省公安厅、省食药监局嘉奖,我市食品药品稽查支队被推荐表彰为全国食药稽查工作先进单位。所有食药违法案件均通过政务微博、政务微信和政务网站公开发布,起到了很好的震慑警示与教育引导作用。
在食品安全的日常监管上,我市更是以百分之百的执着秉持“最严的执法”。“食品安全监管人员的办公室就在街上,制服就是街巷中一道流动的风景线”,是食品安全监管人员的生动写照。他们深入大街小巷、居民小区、集镇等,白天进一般生产经营单位,晚上到夜市、KTV、烧烤摊等进行食品安全整治规范,查办案件。位于北街口的“慢三秒”快餐店库房发现大量过期食品,区食药监局立案调查并通过媒体曝光;莲湖路某鱼庄操作间环境卫生差,当场处罚并曝光;龙江办事处一户从事自制散装白酒的酿酒坊被依法取缔并曝光……今年我市在食品领域共排查食品生产经营户43859户,清理无证2998户,备案乡村厨师5086名,整改规范12688户,立案查处699起。在保证每年对所有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开展全覆盖检查的基础上,还加大了对高风险、信用等级较低企业监督检查的频次。
未雨绸缪,将食品安全隐患予以灭绝。我市坚持问题导向和风险防控理念,组织开展规范化、科学化、常态化的抽检工作,近三年,全市每年投入抽检经费近千万元,共完成食品监督抽检17638批次,发现问题894批次,药品抽检2468批次,发现问题86批次,抽检批次年增长率超过30%,问题处置率以及抽检信息公开率达到100%。
堵疏结合创新“三小行业”监管模式
汉中面皮,是我市最基本、最传统的饮食品种,也是我市一张特色鲜明的城市名片。但在一些大街小巷,却随处可见四块木板、两张凳子、一张餐桌组成的面皮店。除了面皮,“麻辣鸡”“核桃馍”“罐罐茶”等地方特色小吃,也存在此类现象。“小、散、脏、乱、差”、占道经营……这些食品加工小作坊、小餐饮及小摊贩(以下简称“三小行业”),在美味的背后,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
长期以来,“三小行业”都生存在政策边缘,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政府部门监管无章可循,生产经营活动及其产品存在着散、乱、差现象。然而,小行业凝聚着大民生,2014年全市开展的第一轮食品安全风险排查显示,我市共有食品生产经营户32436户,其中“三小行业”9393家,占比近三分之一。简单地采取打击、取缔等措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我市创新举措,以深化“放管服”改革为契机,在全省乃至全国率先出台了“三小行业”《暂行办法》,赋予其合法生产经营身份。自此,小摊贩在规定时段、划定地段摆摊,不再和管理部门打“游击战”;小作坊生产的机制面皮、豆制品等产品可进入各大商场超市销售;通过制定生产技术规范,一批名副其实的豆芽村、豆芽作坊、工厂化生产豆芽的企业成长起来。
目前,我市已许可或备案小作坊达2255户、小餐饮4786户、小食品摊贩575户。市政府每年投入近500万元,对“三小行业”进行全覆盖的监督抽检。在保障食品安全的同时,用以奖代补形式投入监管资金1000余万元,鼓励“三小行业”主动改造生产经营条件,打造出四中巷、友爱路等小餐饮示范街区。统一门头标识、统一划定经营区域,统一食品安全信息公示,餐饮从业人员统一着装,满足的不仅是老百姓的味觉享受,更是让他们吃了一颗“定心丸”。
作为发展中的旅游城市,汉中美食独具魅力。为了传承传统的特色饮食文化,规范统一监管标准,市政府出台了《关于明确食品小作坊小餐饮业态划分界定标准等事项的指导意见》,为行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在这一政策推动下,很多食品小作坊已形成规模化生产、连锁型销售的发展态势,抽真空密封包装的“麻辣鸡”“核桃馍”“面皮”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不仅产品成为便利安全的汉中名小吃、受到广大“吃货”的追捧,而且使生产者扩大了规模、成为服务业发展的后备力量。如今,“汉品”热米皮、“汉上溢香”梆梆面等汉中本土小餐饮已逐渐成长为省、市知名品牌,遍布大街小巷,印有“汉中味道”字样的食品摊贩招牌成为一道亮丽风景。
通过深化“放管服”改革,我市“三小行业”实现了政策规范、资金扶持、示范引领、特色品牌、抽检覆盖从无到有的转变,有效保障了广大群众的食品安全,助推了汉中地方特色小吃走向全省乃至全国,进一步提升了汉中对外形象和美誉度,为解决群众就业、方便市民生活、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2017年,该行业做法作为全省“放管服”改革典型案例上报国务院。
除了“三小行业”的规范监管外,我市在探索大米、食用油追溯体系建设,建立规范化食用农产品市场,开展餐饮质量安全提升工程等方面,也为全省提供了经验。这些卓有成效的工作,让人民群众感受到政府不断努力的作为和食品安全环境的持续改善,也为我们开展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精准发力突破难点建立“从田野到餐桌”的无缝监管体系
10月26日,在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动员大会上,市委书记王建军指出,我市食品安全保障水平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仍有较大差距。区域性行业性风险仍处于高位,食品行业整体规模水平不高,监管保障能力仍需加强。为此,全市要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注重源头治理、牢牢守住第一道防线,落实最严要求,推进全过程无缝监管,夯实基层基础,提升食品安全保障能力,打造特色品牌,助推食品产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建设人民满意的食品安全示范城市。
食品安全源头在农产品,基础在农业,必须正本清源。我市在创建过程中,需狠抓种养源头、严格农业投入品使用管理,加大产品抽检频次,坚决防止农兽药、重金属残留超标等不合格农牧水产流入百姓餐桌;狠抓市场源头,严把产地准出与市场准入关口,实行工业食品和食用农产品标准化、规范化、产业化生产,广泛开展食品安全示范镇、示范农贸市场、放心肉菜超市等创建活动;狠抓责任源头,完善原料采购、生产加工、成品检验、仓储管理、物流配送、售后服务各环节质量安全管理体系,通过建档立卡、索证索票、动态监管,明确产品信息和对应责任人,形成源头可溯、责任可究、公众可查的责任链条。
食品安全既是“产”出来的,也是“管”出来的。在日常监管中,要实行网格化、痕迹化管理,发挥县镇两级监管人员“前哨”作用。利用“12345”便民服务平台和“12331”“12315”等举报热线,充分调动全社会参与维护食品安全的积极性。对食品生产、大中型社会餐饮、农村集体聚餐等与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重点行业、重点品种和重点环节严密监管;对“三小行业”做到疏堵结合、规范经营;对制假售假、违法添加和滥用添加剂、欺诈销售保健品等危害公众安全的突出问题,坚决依法严厉打击。加强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有效衔接,严格执行“处罚到人”规定,不得“以罚代刑”,营造不敢、不能、不想违规违法的良好氛围。
“健康汉中·食安天汉”,需要打造特色品牌,助推食品产业转型升级。我市按照“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的思路,做大做优食品产业。在产业规模升级方面,围绕猪药茶菜渔等农业主导产业,深入推进“一县一业”“一村一品”,推动十大特色农产品基地提质增效。在产品提质升级方面,突出优质、安全、绿色导向,实施农产品精深加工提升行动,挖掘产品附加值,重点开发终端消费食品,不断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在品牌营销升级方面,实施商标品牌战略,加强传统品牌保护,力争打造5个“汉字号”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20个知名企业产品品牌。努力建设一批外观别致、风味独特、质量安全、服务优质的特色餐饮街区,推介最具历史底蕴、最易留下记忆的小吃和菜品,让“汉中味道”飘香陕西、走向全国。
“一饭膏粱,维系万家;柴米油盐,关系大局”。食品安全是最大的民生,也是永恒的话题。创建国家食品安全城市的汉中正在路上,正谋划一系列动作,形成从“农田到餐桌”的“安全闭环”模式,满足老百姓“舌尖上的期待”。(汉中日报 记者王宴见习记者崔慧芬)
相关内容:汉中要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啦!http://0916001.com/thread-36051-1-2.html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