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第一网

搜索
更多
猜你喜欢
查看: 855|回复: 0

[学校] 为什么乡村教育投入越大,就越让人感到悲观

[复制链接]
a
0 0
  @ME: 
发表于 2018-10-22 14:38: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们这一代人,还有一点野蛮生长的可能,但是再往下,几乎就很难改变自己的出身了。在这样的社会里,“读书无用论”,就是一种识时务了。我挺悲观的。
  在九曲十八弯的山路上开了一个小时之后,我们一行来到了陕西商洛市丹凤县花瓶子镇苏沟完全小学。
  这所学校,从幼儿园到小学六年级,一共60多位学生,9位老师。六年级人数较多,有十多人,越往下,学生人数就越少;而整个幼儿园,大中小班加在一起,13个人。
  我跟八零后的校长聊天,问教师的流动性如何,他说,为了保证教师的稳定,上面的教育部门规定,教师要做满七年才能调走。但现在看来,估计不到五年,这所小学就不一定存在了。
  这是在全国“撤点并校”大环境之下的必然。
  这一路,我跟随的是阿里的马云乡村教师计划陕西行,来到了三所乡村小学,在一线观摩了乡村小学的几种不同生态。
  为什么乡村教育投入越大,就越让人感到悲观
  在周至县楼观镇新镇小学参观时,我们发现与想象中不同,这里的教学条件非常好

为什么乡村教育投入越大,就越让人感到悲观

为什么乡村教育投入越大,就越让人感到悲观

  1/3
  可能大家以为我想说的是,乡村小学的条件很差。并不。就以花瓶子镇苏沟小学为例,他们的教室窗明几净,幼儿园的桌椅也五颜六色;教室、寝室、食堂、干净厕所,一应俱全。全部小学生都住宿,老师也住在学校。他们配备了五台多媒体设备,在小学旁边还特意建了一个塔基站,移动手机信号是满格的。
  我们中午跟学生一起吃了“免费午餐”,这是全国统一实施的,县里按标准每天送菜和肉过来,三菜一汤;就食堂水平来说,相当不错了。
  虽说这跟城里的孩子还有点距离,但考虑到当地的人均年收入不过几千元,周围居民的生活条件似乎还不如孩子们,学校的这种硬件水平,说得过去了。
  但越是这样,我越发现后面藏了一些问题。
  学校的卢粉兰老师,入选了马云乡村教师计划。她已在学校里呆了36年了,本来是教小学的,在县里拿过无数的奖;但撤点并校来到这里之后,因为幼儿园小朋友只有一个老师,只有她有这样的细心和耐心,还有这样的能力,在家长们的请求下,她回去教幼儿园,一个人管起了那些年幼的小朋友,几个班都混在一起。
  你可以看到,每个教室都很小,二年级与四年级同在一个班,当老师在右边讲授四年级课程时,教室左边二年级的小孩子在乖乖写作业。
  这里的孩子,绝大部分都是留守儿童;而且,很多是单亲家庭。有条件的,家长周末会骑一小时的摩托车来接孩子回家;有一些,家长步行两小时山路来接孩子,一来一回四小时。周一再带孩子走两小时山路回去。后者一般是爷爷奶奶。
  山路上还常有野猪。
  为什么是单亲家庭?因为太穷了,母亲生下他们之后,就离开这个深山了。就像在中国大地上的无数贫困地区一样,很多女性在这里结婚生子,并不是自愿的;错的当然不是他们的母亲。而到了下一代,家长、学校、社会,对这些孩子们的心愿,就是他们让孩子受完义务教育,安心地念到初中毕业。
  但,这个心愿也很难完成。如果他们的家长在县城打工稍有根基,就会把孩子带走;一般来说一家都不只一个孩子,一走就是两个学生。而今,该小学入学的孩子一年比一年少了。
  你很难对这里的学生要求更多。机灵一点的,很远就会跟大人打招呼,非常礼貌;但同时,有些五年级的学生,至今不会写自己的名字;有些孩子的智力天生是有缺陷的,遗传自父母。学校的毕业也不设考核,因为以前有学生读到过了二十岁初中都毕不了业。——如今,只要到时间就能毕业了,不管什么水平。
  2/3
  我去到的条件更好的乡村学校,是安康市瀛湖镇的一所九年制中小学,这所学校在岛上,走很远的盘山公路,然后渡船过去,再走一小段山路。学校有300多位学生。
  但学校虽然小,整体环境不差。各种电脑室、图书室、音乐舞蹈室、化学实验室、物理实验室、操场、球场、乒乓球台,一应俱全;教室的桌椅黑板又新又结实,硬件很不错。
  看那些学生,高大,干净,衣着整洁,很精神,穿的也跟城里孩子没有什么明显区别。但是,当我们详细地聊下去,就发现这种差异了。
  这些学生的父母,学历都是初中——这还没完,学生都是留守儿童,父母不在身边,学校只能跟学生的爷爷奶奶联系;这些爷爷奶奶,以不认字的为主。家长会都没办法开,平时家长签名,只能爷爷奶奶们画符号。
  这才是我这几天来的最大感概。
  这些相对较为贫困的地区,校园的硬件条件越好,就越衬托出教育观念和“人”远远跟不上,就越明白,“软件”才是决定性因素。
  “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这没错。但这常常给我们一种错觉,觉得只要钱到位了,有好的学校、好的设施、正常生活的物质条件,就能让孩子们好好学习了,我们的教育就有希望了。不仅如此,国家和社会慈善力量还会给予孩子们相应补助,让他们吃上午餐,喝上牛奶,用上电脑,身体锻炼好……
  而这个过程当中,马云乡村教师计划一直在寻找和扶持那些为乡村教育作出杰出贡献的基层教师,留住人才,稳住师资力量,给孩子们更多的教育资源,这种表率行为,也对乡村教育也非常有意义。毕竟,行动比口号重要得多。
  这都非常好。
  但是做完这一切之后,才发现,接下来的问题是对“教育”本身的投入再大,也无法解决的问题。
  孩子们没有能匹配的家庭环境能引导他们,没有能匹配的前途值得他们去努力读书。我们接下来需要改变的,是孩子们的父母的社会地位和观念;是社会给这些贫困孩子前途和希望,让他们觉得人生可期。——这怎么改?
  想想看,现在网络上都在抱怨现在的“家校合作”对家长要求太高了,老师总布置各种各样的作业,让家长去协助完成。而这些都是在大城市才有的事。因为国家要求减负,孩子们作业不多了,大城市里的小学生,每天上完课之后,都要去上两个学而思或新东方补习班;家长们纠结的是,自家的小学生是上一对一学外语好,是外国人小班授课口语班好,还是奥数好;要不,上网课?
  我还没有提什么钢琴、芭蕾各种兴趣爱好呢。
  之前杭州一位妈妈发了账单,说自己月薪三万也过不起孩子的暑假,在网上引发热议
  一个月几千块钱,多,也不多。关键不在于钱的问题,而在于,一定要有家长,持之以恒地督促孩子学习,送孩子上各种各样的课程,盯着他读书,还要关怀他的身心健康成长。这在大城市的小学里,是基本项,而不是提高项。你做到了,你的孩子不一定强;但没做到,也许你的孩子就被别人拉开差距了。
  现在,除去很贫困的地区,在外在的物质条件上,人与人差异其实不大,吃得饱,穿得暖,学生也没必要穿名牌;投入的差距就在于教育。你的父母为你的教育投入多少,几乎就决定了你以后将处于什么社会位置。
  这种阶层差异,注定是越拉越大了。
  如果说,我以前对这种城乡之间的阶层差异已有心理准备,那么这次对这些最基层的探访,让我产生的新看法就是:在这样的偏远学校,硬件已经做得这么好了,软件还根本无法跟上,说明,想要提高贫困人口的教育水平,比我想象中还要难得多。——能做的,该做的,都已经做了,却仍然没有希望。
  因为,教育的问题,早已超越了教育本身;再往下,它要解决的是城乡二元化,阶层差异,地域差异,户籍制度等等问题了。
  3/3
  这里要提一下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罗斯高(Scott Douglas Rozelle),他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一直同中国学者合作,他在一席中的讲话《现实是有63%的农村孩子一天高中都没上过,怎么办?》,令人印象非常深刻。在他的调查中,说到:
  “中国,上过高中和高中以上的人口占24%——4个中国劳动力里面只有1个上过高中。而土耳其有31%、南非有28%,越南有33%;中国是所有中等收入国家里面最低的。”

为什么乡村教育投入越大,就越让人感到悲观

为什么乡村教育投入越大,就越让人感到悲观

  “再具体看一下数据分析:中国的城里93%的孩子是上高中的。在美国,这个比例是92%,所以中国的城市比美国还好,更好。但是你看贫困农村——接近1/3,63%的孩子一天高中都没上过,包括职中、职高。所以这个很明显是一个农村的问题。”
  城市的高中入学率,甚至比美国还强;而农村的高中入学率,却在中等收入国家当中垫底。而且,好的更好、差的更差,两极化趋势只会越来越明显。
  更糟糕的是,单纯增加面对乡村教育的经费,边际效应越来越小,收效越来越微。因为你还要解决一个问题,农村孩子读书,他们能改变命运吗?
  我跟同行的一位高校的老师讨论起这个问题。在他的观察当中,城市里,如能没有考上985和211前列的学校的那些孩子,基本上都送出国了;普通的二本三本高校里,普遍都是家境非常一般的年轻人。只要经济条件不太差,要么上好大学,要么出国。
  而我自己也观察到另一个现象。十多年前,我在老家、三线城市的一所重点中学念书,那时,市重点里每年都能出一两个北大清华,上重点大学的也占了相当比例。但当我今年暑假回去的时候,就知道现在情形不一样了:它还是市里最好的中学,但已多年没有考上北大清华的了,能上重点大学的学生比例也越来越低。——这也与每年公布的高考情况相吻合:广州、深圳,加上珠海、汕头的几所重点中学,几乎垄断了全省所有高分考生。小地方的考生已和状元或高分段绝迹。
  教育资源正在集中和垄断。
  而教育资源的绝对集中,一定会延伸到工作以后的社会当中来,社会的资源也是高度集中的。我们这一代人,还有一点野蛮生长的可能,但是再往下,几乎就很难改变自己的出身了。
  在这样的社会里,“读书无用论”,就是一种识时务了。
  我挺悲观的。(原创:侯虹斌)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