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 
|
天灾难以避免,经验弥足珍贵。经受了“5·12”汶川特大地震磨难洗礼的汉中,科学总结、运用抗震救灾中积累的宝贵经验,防灾减灾能力建设迈上一个新的台阶,目前已基本构建起“灾害险情有预警、应急指挥有体系、减灾工作有平台、避险自救有技能、紧急转移有场地、应急救援有人员、生活救助有物资”的“七有”防灾减灾体系。
# f( J X) Z: G. R9 Z$ @: b# V' \1 _
汉中市应急避难场所分布图
/ n$ w: G& d! p8 Y
汉中市应急避难场所分布图! Z! t P- T: Q0 ]) I
提升预警能力推进应急避难场所建设 e, h+ z. w4 f2 N
汶川地震前,我市境内共有地震监测专业台站10个。汶川地震后,中省市共计新建地震台站32个。2017年,我市布点建成梁山南缘断裂应力地震前兆监测台和宁强县地磁地声前兆监测台。为提高灾害预警能力,今年我市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争取中省项目支持,优化地震监测前兆台站布点建设,争取年内建成市地震监测预警台网中心和宁强、略阳虚拟台网,完成405地震台和勉县温泉地震台升级改造,加快实施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
- n6 L f' r! n% O “地震来了应抱头蹲到安全位置,等地震波过去,再让老师带着我们离开。”4岁幼童晓晓用稚嫩的童声说。在她就读的汉台区某幼儿园,每学期都会举办地震演练。按照“宁可备而不震,不可震而未备”的总体要求,我市依法开展地震应急准备和地震监测台站观测环境保护执法检查,以社区、学校、医院、商场等人员密集场所为重点,分类开展经常性应急疏散、自救互救演练。同时,各县区政府向市政府递交防震减灾工作军令状,重点工作列入市政府督查内容。" n! w7 Z O0 \' V8 w; j
近年来,全市各地利用广场、公园、学校、体育场等建成了一批应急避难场所和一些具有应急疏散功能的避险场地。中心城区建成汉中市天汉广场景观带、汉台区体育运动中心两个标准化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各县区利用公园、绿地等场地建设应急避难场所37处,全市应急避难场所总面积80.6万平方米,可容纳避难人数40.8万人。汉台区14个镇办均设置了临时应急避难场所。
" f& ~0 o( ~5 F+ A/ q# \
汉中市应急避难场所分布图
; {7 L6 a; I E( A
汉中避难场所标识图片
* A# c5 J: p/ F8 \ 建筑抗震设防校舍安全成重点
. ?, S5 B2 d1 p1 h, c9 t# Q 2011年,我市按照防震减灾法律法规规定,将全市一般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工作纳入基本建设管理程序。2012年,市本级抗震设防备案工作进入政府行政服务中心,使建设工程的抗震设防备案工作步入了规范化管理轨道。2016年,中国第五代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实施后,我市的抗震设防等级整体提高一度,略阳县郭镇、西淮坝镇、金家河镇被列为了Ⅷ度设防区。抗震设防备案工作开展以来,全市共计完成建设工程抗震设防备案2955件。2017年,在宁强、勉县实施民居抗震设防抽样调查统计,基本达到抗震设防要求的民居约占70%,农村民居不设防现状有效改善。同时,我市及时督促有关县区对引汉济渭、西成客专等重大建设工程贯彻落实抗震设防要求和地震监测工作。! [- I8 g9 {; @' v6 O& E4 i7 c
“最漂亮的是民居,最安全的是学校,最现代的是医院……”这是现在灾区老百姓中广为流传的一句话。为确保建筑抗震设防达到标准,我市组织开展各类基础设施地震灾害风险评估和隐患排查,对汉台、南郑城区和全市学校、医院建筑抗震性能进行普查,落实抗震设防监管责任,构建防震减灾共建共享共治格局体系,着力提升抵御地震灾害的综合能力。灾后重建以抗震设防要求为基本条件,全市累计申报命名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国家级1所、省级21所、市级41所,命名市级防震减灾示范社区5个,创建国家级综合减灾社区20个,佛坪县在全市率先成功创建陕西省防震减灾示范县。. C$ v4 t" k' B( t$ y) M+ V9 |
应急救援引导社会力量参与
9 ]/ T( C, E2 E+ f6 X 2015年,我市成立地震应急现场工作队,使他们掌握灾害调查评估、应急科考、震情趋势判断、地震监测、强震观测、灾情获取、协助搜救、建筑物安全鉴定、现场应急宣传、指挥通信、鉴别地震谣言等能力。
2 f1 S+ G9 c. x& S: A: n 与官方救援队相比,各类社会救援力量(应急救援志愿者)受施救条件的影响小,且动作快,分布于突发事件的最前沿,在应急处置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按照“平战结合,一队多能”的原则,依托汉台区人武部民兵队伍,我市成立了85人的“汉中市抗震救灾民兵志愿者分队”,并协调解决经费不足、人员集中难等问题。为增强志愿分队救援能力,我市还为其完善补充各种应急救援装备,组织演练、培训10余次,被兰州军区纳入西北战区100支重要救援力量之一,逐渐转变为一支专业化的救援队伍。同时,我市联合市公安消防支队、汉台区武装部每年定期开展2至3次地震应急救援综合演练,各县区政府也依托当地公安消防大队组建了县区应急救援队。全市强化区域、部门、军地间信息共享,协调联动,建立与曙光、蓝天救援队等社会组织的联系与合作,保持与省级地震专业救援队伍的联系,提高快速反应救援能力,我市应急体系建设再上新台阶。(汉中日报 报记者曹娜)9 _" K1 \' B: _- I) Q, J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