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第一网

搜索
更多
猜你喜欢
查看: 1484|回复: 0

[闲谝] 且看武乡镇郑庄村王顺红如何脱贫

[复制链接]
a
0 0
  @ME: 
发表于 2017-12-16 06:30: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牛下崽了,买了三轮车,也有活干了,日子不用再过得紧巴巴了,真的要感谢镇政府、驻村工作队和帮扶我的干部们!”武乡镇郑庄村王顺红格外开心。4 z$ r) M- Z/ l* u; m0 q2 E
        王顺红是武乡镇郑庄村建档立卡贫困户,男,现年39岁,18岁在外打工时由于事故导致右眼失明,现与母亲一直寄居在哥哥家,长期靠打零工和务农为生,且母亲年老体弱,经常生病,医疗费用开支很大,家庭收入微薄。身体残疾、家庭贫寒,导致他至今未婚,多年来的坎坷生活,让他意志消沉,过去阳光活泼的少年变成了沉默寡言的中年男人。+ _1 q; |* Q- E5 I, I, _# f! p
        2014年,他被识别为武乡镇郑庄村建档立卡贫困户,镇村干部多次到他家中谈心聊天,了解情况,发现他勤劳质朴,肯出力、肯吃苦,但多年来苦于缺乏技术和资金,一直难以摆脱“穷帽子”。驻村工作队针对他的家庭情况以及个人特点,立马召集村组党员干部、帮扶干部进行讨论研究,为他量身制定了脱贫帮扶计划。在镇党委、政府的感召下,王顺红决定在家中发展肉牛养殖,在包扶干部杨小鹏的帮助下,他认真学习了养牛技术,领取了贫困户产业发展资金5000元,购买了两头种牛,进行养殖育种。2015年,肉牛下崽,卖了五千元钱,他又购置了一辆电动三轮车。就这样,王顺红的生活忙碌了起来,农忙时干农活,农闲时出去打打零工、拉拉货,生意好的时候,一天能挣一百多。. L* F4 P# @; K
         “牛棚要每天打扫消毒,小牛吃的麸饼要细致......”,说起养牛,王顺红头头是道,当年的技术培训打开了他致富的大门,而后,为了解决养殖中存在的问题,他每天研究相关的书籍,上网查资料积累养殖技术,摸索肉牛养殖的诀窍。“明年我还要扩大养殖规模,形成大规模的养殖产业,把养牛产业做大”。
. d! I" R* J1 `' T0 g+ P  f! ^        随着扶贫工作的开展,郑庄村以党支部为引领,通过“支部+群众+协会+合作社+企业”的发展模式与诚康农业园区等企业合作,在2017年8月底成立了扶贫互助合作社以及扶贫互助资金协会,合作社统一整合农户闲散资金、资源,由合作社分别与农户、企业签订协议,在确保本金的前提下以资金、资源入股企业,以“股份合作、保底分红,多次分利”的形式,助力农户增收致富。王顺红在包扶干部张鑫的帮助下,向协会贷款5000元,自筹资金5000元,以1万元的股金加入了合作社,每年至少能拿到10%的分红。“贷到款了,入社了,我也是股东了,年底就有分红了,村上成立合作社真是个好事情,帮助我们脱贫致富,还让我们从村民变成了股东,每年领取分红,我们真是高兴的没法了”。
' B2 X" C5 e7 d. W$ L- v: r: k         “挣钱了,母亲生病再也不愁医药费了”,王顺红提到母亲就满脸的笑容。母亲体弱多病是他多年的困扰,自从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农合报销比例也提高了,还能享受健康扶贫各项政策,有困难还可以申请临时救助及医疗救助,母亲看病有了保障,他也能全身心的发展自己的事业,发家致富。4 s" y  H* b; n7 r8 ~! }) `1 o
        种田,养牛,打零工,拉货,还有合作社的分红,一年下来,也能有将近两万元的收入,王顺红每天忙忙碌碌,笑容满面,勤劳的双手让他看到了生活的希望,也驱散了笼罩在他身上的阴霾。提到以后的生活,他满脸的憧憬,脸上略带羞涩,“在党和政府的帮助下,我的日子越过越好,挣的钱攒着,以后娶个老婆,日子就有奔头了”。(来源:武乡镇人民政府  李艳敏)
# p# c/ Y, u7 ?2 s8 n* d+ j. U' |# n
' O6 C0 \/ S3 u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