勉县是名副其实的“药材宝库”,已发现中药材达486种,其中出产的鸡头黄精品质尤为出色。但长期以来,受交通不便、销售渠道单一,外地客商肆意压价的制约,几乎无人愿意种植黄精,都认为其是不值钱的“土疙瘩”。而勉县90后返乡创业大学生张静,却凭借独特的眼光和营销手段,使黄精鲤鱼跃龙门,变成了“金疙瘩”。
勉县90后大学生张静搭上电商顺风车 她把黄精变黄金
工人在晾晒刚出笼的黄精。 梁袁华 摄
破釜沉舟置死地而后生
2013年,刚大学毕业的张静就结了婚。丈夫吴亮在勉县一家国企上班,她在一家电子商务公司当白领,日子过得平静而安稳。而2014年,张静的一个决定却打破了这种平静:她要辞职开淘宝店。一石激起千层浪,家里所有人都强烈反对,公公甚至撂下狠话,“你要是辞职,我就不认你这个儿媳妇!”
但张静不仅不为所动,还劝说丈夫辞职。丈夫反问,“要是搞不成咋办?”张静坚决地说,“我们还年轻,大不了重来。”丈夫拗不过她,只好答应。
对此,张静有自己的想法:农村电子商务拥有广阔的前景。年轻人不能躺在“安乐窝”里混日子,要敢闯敢干,而要干就要断掉自己所有的退路。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由于缺乏经验,刚开始的一个月,张静的网店仅接到了不足10个订单,收入只有三四百元。
而这却使生性倔强的张静下了狠心。小两口每天在网上学习开网店技巧,一家家拜访本地淘宝店主学习经验。为了避免晚上睡觉错过顾客的咨询,她把电脑音响放在床头,一听到“叮叮……”的消息提醒声,一个激灵就翻身起床。
靠着苦心经营,张静的淘宝店有了起色,第一年就挣了20余万元。但与此同时,她也清楚地认识到:单靠卖土蜂蜜、天麻等土特产,同质化高、竞争性低、市场风险大,难以持久。
经营升级炮制出黄精制品
带着增强产品特色、竞争性等方面的问题,张静苦苦地思索着。而就在2014年,一位老顾客告诉她,勉县出产的鸡头黄精是上品,用传统工艺炮制成即食食品,一定大有市场的“闲话”,却让张静眼前一亮。她虚心地向其请教了加工方法,在网上、图书馆查阅了大量资料,还网购了十几样黄精当样本学习。
传统的黄精加工工艺很复杂,需要“九蒸九晒”,即蒸九遍,晾晒九遍,整个工序需要40余天。而且对火候的要求很高,蒸不透或者蒸焦糊了都不行。
张静不怕麻烦。黄精需要连续蒸一天一夜,她就和丈夫轮流守在灶边,夜里隔一个小时起来添一次水。加工出来了,她要反复地尝,硬了、焦了、有沙子了都统统倒掉。因此气得公公直骂“败家子”。
经过半年的尝试,在“浪费”了四五千斤价值近5万元的黄精后,张静终于炮制出口感香甜、功效明显、方便即食的黄精制品。一经推出,立即受到了广大顾客的青睐,当年就卖了60余万元,去年更是达到了300余万元。
“现在是淡季,每天只有一二十个订单。到了旺季,每天有上百单,最多的时候日销售额十几万。”近日,在勉县茶店镇东沟村一座农家院子内,一排排竹席上,刚出笼的黄精泛出黝黑锃亮的光泽,空气里弥漫着焦糖一样的香甜味。25岁的张静和丈夫吴亮熟练地将炮制好的黄精打包,一路驱车50公里,回到县城边的工作室内。顾不上休息,张静就直奔电脑,随着“滋滋……”的声响,一长串订单从打印机里“吐”出来,有上海的,哈尔滨的,成都的……
助力扶贫同贫困户签下订单
在张静的黄精加工厂内,村民刘红英正在翻晒黄精。据了解,35岁的刘红英家有卧病在床的父亲和正在上学的儿子需要照顾,日子过得很艰辛,是建档立卡贫困户。
去年,张静主动找到她,请她在厂里干活,还帮她种了1亩黄精。“现在每天能挣50元,黄精也能收入2万元左右。”刘红英说,她家已盖了新房,还打算再种几亩黄精,日子会越过越好。
“赚钱不能忘记了乡亲们。”张静说,她从外地买来优质黄精种子,鼓励村民大量种植,并和他们签订订单。目前,已带动80余户农民种植黄精500余亩,按照每亩3000斤的最低产量来算,每亩可收入2.25万元。
目前,她正在修建一个占地5亩左右的加工厂,建成后能吸纳50余名群众进厂打工。计划发展黄精种植面积1000余亩,至少带动200余户村民致富增收。(汉中日报 记者 何大龙 通讯员 梁袁华 蒋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