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河口会议”旧址
# ?) {# V1 T- ` `6 ^" j; D) f 1932年7月,蒋介石调集30万大军对鄂豫皖苏区发动第四次围剿。反围剿失败后,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被迫于1932年10月中旬越过平汉铁路向西转移经过豫北、豫西,从商县进入陕西境内,战士们饥饿受冻、流血牺牲,像一队无家可归的惊鸿,经过6个昼夜的急行军,于1932年12月9日黄昏到达了地处秦岭峡谷的城固县小河口镇(当时镇名)。这是红军在艰难的征途上驻扎的第一个集镇。
/ z: {! u9 e( E) n Z5 S4 h9 h# E 据张国焘卫队长回忆,就在小河口会议的前夜,即1932年12月9日深夜,曾发生了小河口“逼宫”事件。回忆这样描述:“小河口太小了,仅有的几间民房容纳不下这支衣衫褴褛的部队,各支队伍只能分散到山岩下,背风的深沟里、密林中,燃起一堆堆篝火取暖。当夜晚降临后,满山遍野火光点点,情景蔚为悲壮……忽明忽暗的火光映出了一张张深深思索着的脸,他们都在思考着同一个问题:为什么放弃了鄂豫皖苏区?究竟要跑到哪里才是个头?中央知道我们的行动、处境吗?战士们在思考,指挥员们则不仅仅是思考,他们巳经开始为自己所思考出的结论采取行动了……独立师师长曾中生,带着伤痛,冒着生命危险率先挺身而出,在这里召集一个秘密的会议……邝继勋、余笃三、王振华、朱光、刘杞、傅钟、舒玉章、张琴秋……所有人都知道他们今天要讨论什么;所有人也都清楚,他们今天的行为在张国焘眼中,无疑会被视为一次‘逼宫’……”
S/ k: S& A8 ?4 M3 t$ J& @ 黎明前,这群血气方刚的将领经过深思熟虑,决定对张国涛实施“进谏”行动,集体签名,反映问题,由曾中生以书面形式向张国焘直接陈述,“帮助”张国焘纠正错误,这亦是我党历史上的一次著名的《意见书》。飞扬跋扈家长作风严重的张国焘竟然破天荒的“感谢”将领们如此直率地给他提出的意见,提议在第二天(1932年12月10日)上午,召开部分师级干部参加的高干会议,即“小河口会议”。会议由红四方面军总政委陈昌浩主持,徐向前、王树声因部署即将打响的升仙口(桔园村)战斗未能参加,李先念浑身缠着绷带参加了会议。会上对张国焘推行王明路线,急躁冒进,以及反“围剿”失败后不明不白地无止境向西转移进行了尖锐批评。张国焘在当时巨大压力和严峻形势下,无可奈何地以一种大丈夫的坦荡和谦恭“接受”了曾中生等人的批评,诚恳地承认自己诸多错误和不足,还宣布成立前敌委员会,以示加强集体领导和决策,委任曾中生为西北革命军事参谋长。0 M6 J3 @! x* H- o! u8 U( @
小河口会议虽然没有也不可能完全纠正张国焘的错误路线,但从正面对其发挥了抑制作用,使张国焘一手遮天、独断专行、我行我素的军阀作风有所收敛。城固的小河口会议也堪称决定红四方面军前途命运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党史专家将之比作红四方面军的“遵义会议”,对以后川陕革命根据地迅速创建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12月11日始,红四方面军与陕南地下党城固县委游击队领导人王燮、胡哲取得了联系,出秦岭、夺升仙、走原公、渡汉水、赴南郑、占西乡、下镇巴、战万源。从此,红四方面军彻底摆脱了国民党反动派围追堵截的被动局面,取得了战斗主动权;并在川北点燃了大巴山革命的熊熊烈火,形成了一个声势浩大的革命斗争新局面,创建了川陕革命根据地,为后来两大主力红军胜利会师奠定了基础。(作者:牛江山)2 I" p; `1 q% n, p; 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