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
|
国家统计局陕西调查总队7月20日发布一项调研显示,陕南扶贫搬迁成效显现,搬迁居民享受到了搬迁带来的政策红利,居住环境更为舒适,就业渠道更加多样,教育医疗等条件较大改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
陕西调查总队近期通过走访相关部门,并对安康市、商洛市所属的两个移民搬迁社区60户搬迁户进行实地走访和问卷调查。本次调研的平利县和镇安县均位于陕西省东南部,地处秦巴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平利县户籍人口23万人,2010年在册贫困户3.43万户、8.63万人,贫困人口占户籍人口的37.5%。平利县十年计划搬迁3.02万户、9.8万人。“十二五”期间,计划搬迁1.52万户、4.72万人。平利县抢抓陕南避灾扶贫搬迁政策机遇,目前累计建成30户以上的集中安置区84个,1.62万户、5.07万人实现了“易地扶贫搬迁挪穷窝”。镇安县户籍人口30.26万人,2010年贫困户2.48万户、10.4万人,贫困人口占户籍人口的34.4%。全县十年计划搬迁2.5万户、9.4万人。“十二五”期间计划搬迁1.2万户,现共建成扶贫移民搬迁安置点110个,累计搬迁安置1.21万户、4.37万人,集中安置1.11万户、3.94万人,集中安置率达到91.3%。
调查队在实地走访平利县扶贫移民搬迁小区药妇沟社区和镇安县花园社区中了解到,搬迁户实现了居有其所。如平利县药妇沟社区2014年建成,设计容纳450户,现已全部搬迁入住。镇安县花园社区于2012年开建,一期、二期工程设计建造1112套,2014年已全部建成并且搬迁户全部入住,三期、四期工程设计建造2000套左右,现已全部封顶。此次调研的60户搬迁户一致认为搬迁后居住情况得到了明显改善。搬迁前,这些搬迁户均居住在半山或山顶等条件艰苦地区,交通极为不便,最近的居民家庭居住地离安置点10公里,最远的距离安置点110公里;所居住的房屋均为自建土房,卫生条件较差,没有经过净化处理的水。搬迁到集中安置点后,两个小区均采取了统规统建,完善了各项居住设施,水、电、网络、电视全部接通,搬迁户居住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全部用上了净化处理的自来水,有了独立厕所。
调查中还了解到,扶贫搬迁未造成贫困群众生活负担。据调研,“十二五”期间,陕南三市进城入镇的搬迁户以人均20平方米标准、户型最大不超过120平方米,由政府集中建设住房,搬迁安置房按国家标准为每户居民提供相应补助。本次调研的60户搬迁户均足额得到了相应的国家补贴;需要自筹的部分资金,搬迁户可以从商业银行申请房屋贷款。60户中有33户从商业银行申请了房屋贷款,搬迁后收入状况改善,还贷情况良好。调查的60户中,有53户提供了购房情况具体信息,共得到国家补贴197.4万元,户均补助3.7万元(2011年-2013年实发到搬迁户手中国家补助每户3万元,2014年-2015年补助标准提高为每户4.5万元)。
搬迁不仅提升了生活质量,也改善了就业情况,提高了家庭收入。据调查,60户搬迁户均认为生活中面临的上学远、就医难等问题通过搬迁得到了解决。一是搬迁后的小区建在集镇附近,配套有幼儿园,解决了孩子上学问题;二是集中安置点附近均设有医务室,原先无法及时看病就医的情况得到了极大改善。另外,85%的搬迁户认为搬迁后家庭收入有了显著提高。搬迁前,搬迁户主要在家务农,耕种山上贫瘠的土地,以出售核桃、板栗等林产品为生,收入较低。搬迁后本地务工及外出打工的渠道更为通畅,收入水平明显提高。如镇安县花园社区居民,多在家门口的工业园区和社区物业务工。本次调研走访的两个社区企业,80%的工人来自搬迁居民,每人每月收入1800元-2000元,最高的可达5000元-6000元。(来源:陕西日报 邓玉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