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 
|
勉县小砭河村,位于勉县西北部山区,一个山清水秀的山坳。距县城34公里,北与张家河乡相连,南与茶店相邻,西与略阳县黑河坝乡、观音寺乡连接,东与武侯镇接壤。
7 i" y$ Q* W- ^, O( @) d 小砭河村是汉中团市委包扶点,驻村第一书记张闯更是扎根在小砭河村了解摸排贫困户,找到自身特点,鼓励农户多项发展,让小砭河村的村民和团市委架起一座沟通帮扶的桥梁。包村到户,责任到人,挖掘结合本村优势和自身特长手艺脱贫。没有手艺没技术,请老师。一根绣花针、一团丝线、一根篾条就给留守在家的贫困户带来了新的谋生技能。一针一线、一个小小的竹篮,都连着党的扶贫决心和农户的脱贫希望。0 m! q" q$ R8 |5 h9 I
3 G: j1 I% V1 n6 K8 I b) k
贫困户艾大爷的竹篮
1 p% O- K# k5 C0 m5 F
勉县小砭河村扶贫记,我们一直在路上!
! N# s5 w3 I2 `1 H, M. q" W: G
儿时的记忆中,大街小巷里总有那么一群神奇的手艺人,或挑着担子吆喝着剃头、修伞、磨刀,或摆出一根根长长的篾条,做着藤编......
3 @/ ~5 ~! ]- V v 借由下乡脱贫,我们结识了民间老手艺人老艾,今年60多岁的老艾,从事篾匠这门手艺已经有五十多年了,提到这门手艺,老艾深有感慨:“现在这个手艺不值钱了,以前编一个背篓也就几毛钱,可惜的是,现在会这门手艺的人已经越来越少了。”老艾的手艺来源于他的父亲,他的父亲又是跟自己的父亲学的,可以算得上是祖传的手艺了。老艾当初学这门手艺,纯粹是为了谋生,但做着做着,就做了一辈子,老艾说,他的孩子们都有了正经工作,自己家的这门手艺到他这儿,也就算是结束了。
$ x; B2 u2 }) X- g& b! {0 P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老艾的生活一直不富裕,他住在一个很简陋的小房子里,屋内没有电风扇、电视等电器,只在床头摆放着一把蒲扇,桌子上放了一些铁锅和盆。尽管如此,老艾却怡然自得,他安静地讲着他的手艺:“这个活我还是爱做,但是现在却没有了销路,今年脱贫,脱贫干部说什么手艺都可以脱贫,只要肯干;销路找好了,我就不用担心做好了卖不出去的问题。”
' V. k" V) h1 v 老艾布满老茧的双手背后,蕴含着的对技艺精益求精、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的“匠人精神”。# h0 O e5 |& F# s8 N
编织好的竹篮,纯手工无污染美观,
. o- d. U. \( i8 g! G7 C 是家庭、餐厅盛蔬菜和水果的首选。
7 [ x/ V9 w# |. ^5 }
6 ]) w' n) Y: w/ ` 羌绣刺绣技艺教授6 @1 @& H1 ~0 t% d4 C4 B
勉县小砭河村扶贫记,我们一直在路上!
! L2 R4 _$ s# p4 p- X. t% g 市青联、宁强县羌州绣娘文化有限公司法人王小琴一行,对村里的30多人讲解刺绣针法,并承诺绣好的作品由他们代销。大家都很珍惜这个机会,纷纷向老师请教学习。
! R/ Z" [( C9 \' b* d 教与学,留守的日子也可以丰富多彩7 V# h5 H1 P6 Q
' J( {( [6 c0 b9 J- K
鸡鸭结伴,农户忙; i& W$ t# x0 _$ @: y' X0 v- Z: l! i! i
勉县小砭河村扶贫记,我们一直在路上!
; k; F$ b0 X+ i$ k
贫困户袁兴忠家中的乌鸡长势良好,中秋节就可以出笼了。小砭河村养殖乌鸡的农户还有很多,由团市委统一提供鸡苗,农户喂养。由于喂养的都是玉米和杂粮,鸡蛋的品质很好,买鸡蛋都要排队购买。群众都说是团市委的帮扶,让他们重拾了对生活的信心。' X- A+ a3 H: L+ U" j7 ^$ u
一路走来,她是贫困户艾大爷嘴里口口声声念叨的老徐,她是贫困户孩子眼中亲切的徐阿姨,她也是砭河村江阴希望小学一=百多名孩子眼中的徐老师。
' t, q0 w+ J$ Y$ A8 T% o( Q3 e 老徐说,扶贫,首先要扎根人民群众,了解贫困户,不仅帮助贫困户通过发展生产解决生活困难,更重要的是帮助贫困地区开发经济,从根本上摆脱贫困,走勤劳致富的道路。把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全面调动起来,互相配合,共同为贫困户和贫困地区开发提供有效的帮助。(王骞 翟华 杨帆)
$ p; N* x! U0 F& Q9 g/ h. G; a 帮扶不是一群人的力量,+ b7 f9 `- k. _) J& L
更需要的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
' N+ N1 t3 i' A7 @: G9 T 定制竹篮、乌鸡蛋、乌鸡购买请拨打
; e& l1 y8 _* h( b/ Q1 U 团市委电话:0916-2626656' z/ H% X5 N3 z) ?$ b
% t9 o' H* @1 P# p& d) d$ H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