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 
|
网上很多汉中人对“黄医生”的到来欢欣鼓舞。有的人又在梦想兰天汉和银汉渝,仿佛高铁一通,共产主义就以250的时速迎面跑来。而我以为,从政府到民间还是应该多想想在高铁通了后,自己应该以怎样的姿态参与更大范围的竞争与合作。7 A8 H2 k+ B1 n3 I* @, g/ R2 _4 S. p
人人都知道高铁好,如果高铁之好就是在你可以自豪的在朋友圈晒照片,那就太可悲了。高铁对中国社会的改变很大,但其本质只是加速了资源的流动,从而促进了整个社会的资源整合,提升了生产效率,改善了消费品质。
3 u' t \6 c/ J) p
西成高铁之于汉中,机遇大于挑战?挑战大于机遇?
: I: d" [) E b' V5 H+ @9 I 随着西成高铁的运营,汉中就从秦巴谷地一步跨入了关中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汉中的产业和城市定位都必须做出新的调整。这个调整就是汉中要在南北两个城市群里找到自己的新位置,把自己放到更大的区域里去思考,明白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所在,从而扬长避短。9 S$ j- q- M! C) a* L2 S$ Y
中国目前还是处于城市化中期,所有优质资源都在向城市集中,尤其是向特大型的中心城市集中。以前的汉中到西安4个小时,到成都7个小时,汉中具有地理上的相对的独立性。也就是说过去的汉中能形成一个区域内的中心,这种资源的整合主要发生在这个区域内。但如果汉中到西安的通达时间缩短到一个小时呢?到成都缩短到2小时呢?汉中就无法再是那个“怡然自乐、不知魏晋”的世外桃源了。
4 P5 U1 d5 X, t7 n, J: U, Z& W 其实能够融入南北两个城市群是一件好事,只是这个过程可能比较痛苦。竞争合作的本质有点像一个赌局。作为赌徒,参与到更大的赌局里可能赢得更多,也可能输的更惨。成败还是看你手上有多少筹码,牌技又如何。
- V& ~( Q" f" M( { |9 O 不管我们愿意不愿意,汉中第一个被整合的资源一定是人力,汉中的年轻人会更多的到西安和成都就业(和创业)。以前因为“父母在,不远游”,以后父母一召唤,远在西安、成都的孩子也就一两个小时就到了身边,远也就变得不远了。城市和区域竞争的核心和本质就是人口竞争,当人口(尤其是青年高知人群)大量流出,这个区域的未来前景就大概率会变得更加暗淡。首当其冲的是房地产、零售、餐饮、娱乐等产业。' f+ x3 C$ D5 Z; ^) y2 h0 N
很多人以为旅游是汉中的优势产业,其实也未必。这里我就不多阐述,简单总结:汉中的旅游资源大多比较平庸,也就是不够惊艳。另外,汉中旅游的最大的障碍还在于旅游从业者(受制于地域文化影响)普遍呈现“傲慢、散漫、动作慢”的状态。交通的改善必然带来时间距离感的缩短,可供选择变得更充分。对于西安游客来说,是一个小时到汉中爬天台山还是两个小时去绵阳爬窦团山呢?对于成都游客来说,是两个小时到汉中看古汉台呢还是三小时到西安看大雁塔呢?结果是显而易见的。6 S- c$ }% h0 C6 {- |
我这么说好像很悲观,其实也不尽然。高铁一通,汉中的某些高精尖的产业外迁的步伐可能减缓甚至停止,因为外迁的主要压力在于职工对大城市生活的的向往。如果汉中某些企业职工每天下班都可以回到西安的家中呢,这种对企业搬迁的压力就会减少很多,即便是一周回一次也不错。毕竟企业搬迁成本很高,尤其是西安的地皮人工都不便宜。2 S; _. n3 F* w' v4 o8 L2 p
汉中真正最具有优势的还是农业和农产品加工。独特的水土气候造就了汉中农业的先天优势,但是汉中政府的重视不够。土地流转还处于起步阶段,设施农业也还是凤毛麟角,农产品加工还呈现粗、散、乱的状态。人可以流动,矿产资源也可以买进卖出,唯有水土气候这些东西才是买不来、带不走的。汉中应该加快土地确权和土地流转的工作进度,让懂市场、有技术、有资金、有风险承担能力的业主成为汉中农业产业的主力军。
% W. d+ E* @' `" F/ B 另外,面对大变革的形势,政府一定要明白土地财政的不可持续,城市新区的扩张应该更为谨慎。为了防止步子太大扯着蛋,建议暂停城东新区和龙岗新区的推进。城市建设应该小步快进,争取把汉中建设成一个干净、畅通、文明、有特色的精品城市。+ d i/ c+ b* V; b
综上所述,高铁的到来对汉中人民来说应该是机遇大于挑战,对于地方产业和政府治理来说可能是挑战多于机遇。怎样走出去、请进来,怎样在未来南北两个城市群的竞争里扩大的自己的优势,这是一个迫切而重大的课题。(《家在汉中》作者:耍哥)# c9 c/ q# J3 ~3 J3 B4 w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