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第一网

搜索
更多
猜你喜欢
查看: 1324|回复: 0

[发展] 南郑县探索山区精准脱贫产业发展纪事

[复制链接]
a
0 0
  @ME: 
发表于 2017-5-3 08:14: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懒到饭都吃不起,被村上做为包袱,准备送到敬老院里“安度晚年的南郑县黎坪镇龙山村村民邓兴成,如今敬老院他坚决不去了,不但自已积极主动找事情做, 而且还“鼓动”周围材民借助精准扶贫好政策,热火朝天地干起来。
3 K3 a4 m9 w# w  B* }& O        在众多的贫困户中有这样一类人,他们身体健康,然而没有发展思路,没有致富信心,普遍存在“等靠要”思想,逐渐变成了“懒汉”,成为阻碍脱贫攻坚工作不断向纵深推进的“硬骨头”。针对这类人,南郑县各级帮扶干部找准病根,开出精准药方,寻找产业支撑、利用各方资源,鼓励他们树立信心、自我发展,为他们送去脱贫真经,让“懒汉”变勤“脱懒”,一个不掉队地共奔小康。  
" i4 `% k) c. R8 h+ T! |6 j

南郑县探索山区精准脱贫产业发展纪事

南郑县探索山区精准脱贫产业发展纪事
   
: l. ?: |5 {8 P% G$ g* ~      “浪子”猛回头盼着早成家
3 f* A8 q1 q, `3 \, w: j5 N1 R       “小雷,现在政策这么好,你不能什么都不干当懒汉,幸福是要靠自己的双手去创造……”“你有手有脚,我就不相信你想穷一辈子,连个媳妇都娶不回来……”南郑县黎坪镇元坝社区主任刘成富一次次开导龙山村小褒城组村民小雷。( d1 e/ m! Z. [, A$ x% J) l+ v1 f
       提起小雷,龙山村的父老乡亲都“敬而远之”,连亲戚间都互不往来。40多岁的人了还是个子人,70多岁的老母卧床不起,瘫痪7年多,自己在外打工20余年一事无成,三进三出看守所。
8 e8 f9 v# q+ E* y       2015年小雷回到村里,整天无事可干,从早喝到晚,每天把自己灌得大醉,成为“远近闻名”的懒汉。小雷的姐姐担心他就这样混下去,重新走上歪门邪道把小雷彻底毁了,主动找到在当地群众中很有威信的元坝社区主任刘成富,请求帮助给小雷找个事干。这样的人谁敢接?可刘成富当即就答应下来。安排小雷看护位于李家坝的大鲵养殖场,一年5000元;清扫8公里黎坪景区道路,年收入6000元,好说歹说小雷才勉强答应下来,很不情愿的上岗了。5 Y8 r( K7 {9 E+ B: z" D
       黎坪镇养蜂近3000箱,刘成富是镇上响当当的大户。他的蜂厂离小雷很近,闲暇之余每天都有20多名群众来这里请教养蜂技术,看到这一幕,小雷的思想触动很大。“别人都能积极发展经济,我为何不去试一下?”小雷把想法告诉刘成富后,刘成富马上给他提供了种蜂箱,并专门为小雷技术指导,还经常鼓励他,几个月下来,小雷养的蜂由1箱发展到6箱。空余时间小雷也很少喝酒了,独自上山挖药材,整些零花钱。从此,小雷的心结打开了,一门心思扑在脱贫致富上。在被问起今后的打算时,他憨憨地说道“今年争取把养蜂扩大到10箱以上,早日脱贫,早点成家。”
6 Z4 N5 f  \/ c# H/ Q % d  _" g) e, L* j( D0 w* R

南郑县探索山区精准脱贫产业发展纪事

南郑县探索山区精准脱贫产业发展纪事
) j3 i9 g7 f+ u; ~
       不当缠访户走上致富路$ W& [, q* L! P9 Q4 O" v! W! K- `
      “现在一天到晚忙到头,以前上访的事千万别再提了,把我发家致富的时间都耽误了。”听到“上访”二字,该县法镇沙河村村民小黄,脸“唰”的一下红了,连连摆手十分羞愧的说道。
1 y7 k( N5 k6 l3 a# ^4 e       40多岁的小黄,早些年东拼西凑,好不容易娶上了媳妇。随着两个孩子的相继出生,使原本就贫穷的家负担更重了,过着吃了上顿没下顿的穷日子。前几年,因为家庭矛盾媳妇离家出走,留下小黄父女三人相依为命。这件事对小黄打击很大,一向游手好闲的他,从此更加变本加厉。3年多来,遇到一点点困难就到村上、镇上闹,成了当地有名的“缠访户”。! G3 C; ~# }. V* s  ~' U
       群山环抱的法镇沙坝村,村民广种薄收,日子普遍贫苦。自脱贫攻坚战役打响以来,该县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精准扶贫,由县农业局牵线搭桥,家庆苗木专业合作社成功落户沙坝村。从此,沙坝村的贫困户们在家门口领上了工资,更改变了小黄的人生轨迹。
3 q- i5 C9 r! K       总投资258万元的家庆苗木专业合作社,以葫芦、花瓶等形状为主的美国红薇花造型树、合成树为主打产品,获得国家专利技术的合成树远销欧洲市场。项目引进初期,一期50亩的基地,合作社需要电焊模具,曾经做过电焊工的小黄经镇村干部推荐,一向不争气的小黄,重操旧业,干起活来有板有眼,成为合作社的工人,开始挣工资了。领到工资,小黄心里高兴,孩子们心里更高兴,一度靠“缠访”讨生活的爸爸终于开始靠手艺吃饭了,看到孩子们赞许的目光,小黄心里有了份成就感。后来,合作社对小黄十分满意,索性把电焊模具的活全部承包给了他。一年下来,光是电焊模具的毛收入就有13万多元。满血复活的小黄像变了个人似的,白天忙、晚上忙,有时候忙不过来还请来三五个电焊工帮他干。
+ @& p* S8 I* a) C: Q2 K       火花四溅里,照亮的是孩子们灿烂的笑脸,是一家人脱贫致富的幸福路。6 A. L& y: U% I+ e; p
       吃出好滋味 栽下幸福果
4 K' p/ |) C0 C       浇水、施肥、锄草,清早看园子,傍晚看园子……自打种上了猕猴桃,就成了老贾三兄弟每日的主业。
5 m6 k" H1 U$ |& B4 J% J       山大沟深的南郑碑坝镇大西坝村,土地贫脊,百姓穷困。村民老贾,一家三兄弟,因为实在太穷了,快50岁的两个哥哥至今还没娶上媳妇。
# z8 @" R6 j- B       穷则思变。乘着脱贫攻坚的东风,村里成立了绿睿农业专业合作社,规划种植猕猴桃300亩,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老贾,浑浑噩噩的懒散日子过惯了,听说村里要种植发展猕猴桃,他不仅不参加,还四处唱反调,这地方谁买猕猴桃,肯定卖不掉烂在手里,倒进河里喂鱼。去年底,合作社组织贫困户去四川通江县诺水河镇参观学习猕猴桃种植技术,开拓视野。大家磨破了嘴皮,老贾三兄弟还很不情愿上了车。
* g; N5 `& X; R- Q- [; Z8 H- |

南郑县探索山区精准脱贫产业发展纪事

南郑县探索山区精准脱贫产业发展纪事
% H/ F1 e" z1 b( b% ^9 h$ n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与村子相隔得不到30公里的四川通江县诺水河镇,引进了种植的红心猕猴桃,味道鲜美,口感极好,依托风景区,一亩猕猴桃价值翻了好几倍,收入几万元。
7 _+ _9 A3 e" F3 e9 _$ ^/ k       吃着香甜的猕猴桃,老贾三兄弟心里也甜起来了。回到村里,老贾三兄弟第一件事就是缠着绿睿农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柒三光,主动请求加入合作社,种植猕猴桃。登记报名后的老贾三兄弟,很快就领到了村里免费发放的猕猴桃种苗,种下了三亩多猕猴桃。苗子栽好后,老贾三兄弟早也去,晚也去,像照顾自己的孩子一样,悉心呵护着一株株幼苗,盼望着早点开花结果。(陕西网  刘云鹏 余艳 肖军))
) _# O8 x& l( Z, k$ ?- _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