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
|
南郑县文物旅游局关于征求何挺颖故居广场设计及广场名称意见的函
各相关单位、社会各界人士:
何挺颖故居广场建设初步设计方案已完成,现广泛征求:
1、 广场名称,暂定名“红星广场”;
2、 广场设计意见。
请将广场名称和设计方案完善建议在2017年3月15日前反馈给我局。
联系人:吴小平 电话:0916-5515091 QQ:1145596219
南郑县文物旅游局 2017年3月3日
附:何挺颖广场设计效果图
南郑县何挺颖故居广场面向社会征名
何挺颖,字策庸,号科生,1905年5月11日生于陕西省南郑县汉山镇何家湾村。何家湾村是一个只有百十户何姓人家居住的小村庄,松柏翠竹掩映,小桥流水人家,村庄中央一栋四合院的青瓦屋舍就是何挺颖诞生的何家老宅,何挺颖的爷爷能识文断字,也算是一个知书达礼之人,但一生未能如愿考取功名。何家有30余亩坡地,何挺颖的父亲何根山在1905年考取了拔贡,引起了不小轰动,全家异常高兴,“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中第天下知。”应试中第,又喜得贵子,何家人可谓双喜临门,于是为何挺颖取了乳名叫科生,寓意为何氏家族科考中第而降生。1911年,何挺颖6岁,便在奶奶的照顾下入私塾读书,聪明刻苦、勤奋好学,使得他在朗读、背诵、写字等方面非常出众,深得先生的喜爱。有一段时间,由于受父亲参加同盟会被追剿的影响,一向聪慧用功的何挺颖有一天居然没有完成先生要求写的字,两页书怎么也背不下来,先生气愤之急,打了何挺颖几个手板子,并说:“竟有这样笨拙的人,真该鞭策、鞭笞平庸了,从今日起,给你一个诨号,就叫策庸。”从此,何挺颖更加发奋苦读,并真的把策庸当成了自己的字,用于激励自己。
南郑县何挺颖故居广场面向社会征名
1920年,何挺颖考入古城汉中联立中学,这虽然是汉中最好的中学,但仍然比较落后和闭塞。于是他让在北京的表哥王均石给他寄来《胡适文存》、《人生》、《改造》等进步书刊,如饥似渴地阅读,并向要好的同学讲述。面对无新书可读的困境,1922年暑假,他与廖左明、樊尚志等20多个同学组织起读书会,筹办了图书箱,收集了近百本进步书刊,大家一起阅读,一起交流心得感受,思想、观念受到了很大的影响。由于从小在父亲的榨油房里长大,又受父亲实业救国思想的影响,加上汉中的学潮、白话文事件使少年何挺颖萌生了做一名数理博士的理想,为此,何挺颖与廖左明等一批汉中青年先后奔赴北京、上海。1926年秋,到国民革命军第八军任团指导员,参加北伐战争。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到武昌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总指挥部警卫团,在干部连任班长、排长、连党代表。
1927年9月,参加毛泽东领导的湘赣边秋收起义,任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连党代表。
三湾改编后,任第一团第三营党代表,随部到井冈山,参加了开创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10月下旬,在遂川大汾遭国民党地方武装突袭,与上级失去联系,率部在湘南桂东转战两个月,保存了革命力量。
1927年12月,所部归原部队后任第一团党代表,协助毛泽东加强部队政治工作建设。团长陈浩等密谋率部叛变投敌时,及时获知并报告毛泽东,粉碎其阴谋。参与指挥所部攻占遂川、宁冈等县城,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成立县工农兵政府。
1928年3月,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师师党委书记。4月,率部在酃县阻击国民党军,接应朱德、陈毅领导的湘南起义部队向井冈山转移。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不久改称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成立后,任第十一师党代表兼三十一团党代表,率部参加了攻打龙源口的战斗。
1928年8月底,在黄洋界保卫战中,坚决反对逃跑主义,组织和动员群众配合红军作战,指挥不足一个营的兵力,凭险抵抗,击溃湘赣国民党军4个团的轮番进攻。
南郑县何挺颖故居广场面向社会征名
1928年10月,参加在宁冈召开的中共湘赣边界第二次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共湘赣边界特委委员。同年底,调任红四军主力第二十八团党代表,兼团党委书记。
1929年初,率部随毛泽东、朱德向赣南进军。1月24日,在大余战斗中身负重伤,在转移途经吉潭村时再遭敌袭击,不幸牺牲。年仅24岁。(来源:南郑县文物旅游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