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第一网

搜索
更多
猜你喜欢
查看: 3842|回复: 0

[焦点] 扶贫日专稿2:五十六县咋脱贫

[复制链接]
a
0 0
  @ME: 
发表于 2016-10-18 08:09: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除了350万国定线下的贫困人口外,陕西现存国定扶贫开发重点县、集中连片特困县、省级贫困县共56个,地处陕南的洋县、陕北的延川县、关中的太白县都在其中。在摆脱贫困的道路上,他们是贫困县脱贫的缩影,从这里我们得以看见扶贫工作只争朝夕,不让贫苦人民掉队的决心。
  扶贫日专稿2:五十六县咋脱贫
  “叽叽叽”的小鸡叫唤声,现代化的鸡苗孵化室,忙碌的身影,说起这些情况,乡党们都知道这就是村上有名的小鸡孵化专业户李军、宋改侠夫妇俩的“创业基地”。

扶贫日专稿2:五十六县咋脱贫

扶贫日专稿2:五十六县咋脱贫

  在陕西省汉中市洋县龙亭镇老君庙村六组的山坳里,李军夫妇俩,总是忙着给小鸡喂水投料,张罗着自家这七间鸡苗孵化室。洋县脱贫指挥部宣传组的贾军说,李军夫妇不仅靠孵化小鸡走向富裕之路,还积极鼓励、带动周边乡亲走上了养鸡脱贫致富的道路。
  在陕西,除了350万国定线下的贫困人口外,现存国定扶贫开发重点县、集中连片特困县、省级贫困县共56个。地处陕南的洋县、陕北的延川县、关中的太白县都在其中,他们是贫困县脱贫的缩影,从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人们摆脱贫困的努力。
  1、工作实不实,要看群众能否脱贫
  与今天的现状相比,40多岁的宋改侠再忆起1992年,夫妻俩和父母5口人挤在3间土坯房,家里没有一件像样家具的场景时难免感触颇深。李军也常说:“都说天上不会掉馅饼,国家给了这么好的扶贫政策,这就是给咱贫困户专门的馅饼啊,这也得弯腰去捡啊,可很多人偏偏有坐、等、靠、要想法,患上了‘软骨病’和‘懒惰病’,贫困不光荣,只要是个能动弹的人,就要跟着国家的号召来脱贫!”李军夫妇见到有能力、有条件养鸡的贫困户就反复动员、鼓励发展养鸡。近年来,他先后与佛坪县畜牧兽医站、西乡县桑园镇火地沟村、华阳镇石塔河村、茅坪镇九池村、纸坊办事处任家湾村的刘志建、亢波、马军等20多个村的60多个贫困户家庭建立了养殖联系。
  青山绿水、环境优美,大自然给予了陕南世外桃源般的景色。然而,这里山清水秀,脱贫之路却难找。汉中市洋县,是陕南脱贫攻坚的一个缩影,从这里我们感受得到,陕南人民靠辛勤劳动改变贫困落后面貌的决心。
  “工作实不实,最终要看群众能不能脱了贫!”洋县县委书记胡瑞安说。扶贫工作来不得一点虚假,贫困户真正实现了脱贫,才是“打中了靶心”。作为国家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秦巴山片区县,洋县全县44.6万人中有110个贫困村、2.19万户,共6.7万贫困人口。今年洋县计划脱贫6729户、2.09万人,20个贫困村脱贫摘帽。
  生态养猪、挖晒乌药、入社养兔……就这样,洋县的农技人员送技术送政策上门。“原来对剪园、嫁接这些技术感到很神秘,听了讲座后都掌握了!”槐树关镇周湾村支书张万德是村里经济作物种植带头人,他说出了众多贫困户的心里话。原来周湾村大多数村民习惯使用碳铵等氮肥,经过技术人员的指导,改用配方肥料,不但使用数量减少,效果还好。谈起技术服务队,他充满期待。
  洋县黄安镇庙垭村“第一书记”刘小春的驻村日记有这样细致的描述:“冯世成,5组组长,妻子体弱,女儿已嫁人,儿子智障,发展经济有想法,但没资金。易红德,身患残疾,儿子初中毕业因为年龄小在家待业,脱贫致富没有门路。”
  在洋县,双亚粮油已经和14个村525户贫困户建立合作关系,建设有机稻米、油菜种植基地1万亩;鹮湖合作社与周边4个村200多户贫困户建立了合作关系;志建药业为49个村的3087户建档立卡,提供种苗、种植银杏5195亩。看到这些,和刘小春一样,很多接触贫困户的人都很欣慰:有了产业发展,脱贫就有后劲。
  帮扶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按期脱贫?洋县的“六到户”工作法、“5115产业精准扶贫工程”、“百队千人帮万户”为代表的脱贫工程相继启动。如今,随着精准扶贫政策的深入,越来越多的贫困户开始钻研金融扶贫、产业扶贫、电商扶贫等政策。

扶贫日专稿2:五十六县咋脱贫

扶贫日专稿2:五十六县咋脱贫

  2、群众未脱贫,我就不离开
  多年来,黄土与贫困似乎深埋在陕西北部壮阔的黄土塬上,成为那里挥之不去的刻板印象。延安,是红色圣地、革命老区,也是一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
  扶贫日专稿2:五十六县咋脱贫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没有老区的全面小康,没有老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那是不完整的。”2015年2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回延安看望群众并主持召开陕甘宁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座谈会时,饱含深情地说。
  延川县,位于延安市东北部,东临黄河,与山西省永和县隔河相望。这个曾为长征胜利作出重要贡献的老区,由于山大沟深,经济发展受到制约,摆脱贫困成了这里最迫切的问题。“延川未脱贫,我就不离开。”延川县委书记张永祥这样说。近年来,延川人民通过移民搬迁、发展旅游、培育现代农业、教育扶持、实施光伏、电商脱贫等12项精准脱贫措施,铆足干劲要在2018年将贫困县摘帽。
  “妻子是聋哑人,大儿子17岁,已经辍学在家,小儿子也患有耳聋,现在只能靠助听器才勉强能维持听力”,这是延川县文安驿镇梁家塔自然村44岁梁永生家里的真实情况。在这个四口之家里,养家的重担都压在了梁永生身上,然而他也没技术,平时只能在工地上干一些粗活、重活。“工资低,也不稳定。”梁永生说。
  了解到梁永生的实际情况后,扶贫工作人员因人施策,有针对性地指导梁永生家的每一个人:梁永生的妻子在旅游公司当清洁工,打扫梁家塔沿路卫生,每月工资1200元;梁永生家有5亩苹果树已经挂果,给予技术、机械、防雹网等方面的支持;梁永生的大儿子在梁家河一处农家乐学厨师,掌握一门技术。在梁家河当“第一书记”的杨宝剑说:“孩子年龄那么小,不该急着让他挣钱,学技术才是长期打算。”如今,梁永生还想发展养殖,他说,我想养猪、养鸡。杨宝剑书记支持我,还说只要我想养,他们帮我买鸡苗、先把养殖搞起来。
  此外,延川县贾家坪镇石窑村的村主任高秋红,带头成立的延安农富牧草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是贾家坪镇“合作社+贫困户”试验示范基地,为延川人民脱贫带来了新思路。合作社现有社员20人,其中贫困户11人,注册资金100万元,流转土地种植苜蓿等400亩,散养土鸡1500只、养鹅500只、养鱼10万条。
  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来说,上面“合作社+贫困户”、转移就业等都是可行的脱贫选择。然而,对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来说,该怎么办?延川县对这样的4057户贫困户,实行兜底保障脱贫。同时,加快敬老院、康复中心、托养中心等养老设施建设,对孤、残等特困人员实施集中供养。
  3、扶贫不怕苦、不畏难
  宝鸡市太白县,因秦岭主峰太白山在境内而得名。地处秦岭腹地的太白县,和“目前的贫困人口大多分布在深山区、高寒山区、偏远山区”的现状一样,现有贫困村54个,贫困人口2879户9184人,贫困发生率23%。
  作为关中城市水源涵养地和饮用水资源保护地,太白县产业结构比较单一,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这里的发展,搬迁是这些地方群众摆脱贫困代际相传的最快捷路径。从此,太白县扶贫办工作人员将“红瓦白墙灰腰线、上下圈梁能抗震、门窗齐全铺地砖、水电到户功能全”的搬迁户建房的基本要求编成了顺口溜,朗朗上口。
  “以前住在山上,距离现在所建房屋3.5公里,交通很不便,去一次县城都要几个小时,更别说发展经济,一家7口人没有经济来源,房屋更是破败不堪……”马耳山村移民搬迁户李强说,“我选的是100平方米的住房,比以前的房子敞亮舒适多了。”据了解,今年太白县将集中安置1404户5183人,集中安置率98%,其中23个搬迁点安置597户2193人。目前,23个搬迁点已全面动工,700户自建户全部开工,179户主体完工。太白县委书记田来锁说,正是太白人不怕苦、不畏难,敢于跳出固有模式的气魄和敢为人先的精神,才使太白敢于提出移民搬迁工作一年完成两年任务的工作目标。
  2016年6月,鹦鸽镇65岁的张世亮到村合作社上班了,负责村上土蜂养殖场日常管理工作,每月工资3000元。老伴和儿子农闲时间去村上的树莓园劳动,收入3200元。加上张世亮蜂场收入,全家仅参加村上脱贫产业一项年收入就达到了21200元。张世亮感慨:自己不能出远门,就会养蜂,没想到在家门口能挣钱,这下日子有指望了。
  近些年,像张世亮这样的已不少见,加之在“贫困户+园区”的模式下,太白县投资6.1亿元,提升15个、新建4个现代农业园区,引导贫困群众进园务工增加收入。仅海升莓类产业示范园吸纳120名贫困群众长期务工,秦西绿色蔬菜示范园带动160名贫困群众就近就业。同时,太白县制定产业脱贫扶持办法达14项,乡村旅游、光伏发电、科技推广、土猪土鸡养殖、土蜂养殖等精准扶贫项目帮贫困户实现增收。在十一黄金周期间,鹦鸽镇李红侠的农家乐收入56000余元。“我家情况特殊,儿子虽说已成年,但视力太差,是今年的脱贫政策让我看到了生活的希望。”李红侠说。
  无论是张世亮家,还是李红侠家,贫困户的贫困原因不尽相同,但归根结底还是发展能力低下造成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古人的这句话在扶贫中给了我们很多启示。扶贫要扶起贫困户的自身能力,特别是在贫困户子女教育方面狠下功夫,斩断代际贫困的根。太白县就对在校(园)贫困家庭子女全面落实从幼儿园到大学阶段的“一条龙”教育资助政策,资助和补助的方式也成为扶贫中最“走心”的举动。(陕西日报  记者杜瑶)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