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 
|
“学校老树长新芽
校内枯木又开花
半生存了好多话
藏进了满头白发
记忆中的学生伢
自习讲话的嘴巴
一生把爱交给他
只为一声老师啊”
听听汉中教师的心声:时间都去哪了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三尺讲台就是老师耕耘的天地。他们用知识的犁耙,挥洒汗水、播种希望,默默无闻地奉献着自己的时间和精力,青丝变白发仍不停歇。在全国第32个教师节来临之际,记者走近几位扎根基层的普通教师,了解他们的“时间都去哪儿了”?
中学一级教师向英—— 不是在班级内就是在去班级的路上
周一早上7点不到,大多数人还在上班的路上。汉中中学高三文科班班主任向英已从家赶到了学校,而且整整一周时间,她都要住在这里。从事教育工作十几年,每天最少提前半个小时到校,她一直都是这样开始忙碌的一天。
去年搬入新校区,向英带的文科班刚好升入高三。新环境再加上高考的压力,她怕学生不适应,就几乎一整学期都住在学校。想见见5岁的孩子,就只能让丈夫下班时送过来,匆匆的陪一会儿再把他们送走。“高三的老师都是这样的,有个老师意外受伤,缠着绷带还坚持上班,没有一句怨言。学校从来没有强制要求我们必须住校,但大家都主动自发地这样做。我们希望学生知道,高考的道路上他们并不孤单,老师会一直陪伴着。”她说。
高三班主任的时间有多紧?看看向英一天的安排就知道了。早上7点进教室陪学生早读,这期间还要抽时间给学生做心理疏导,测验考得好的学生鼓励他继续保持,没考好的安慰他别气馁并努力迎头赶上;8点正式上课,有课就上,没课就备课、批改作业、研究当年高考的新情况。就是这样的忙碌,还要抽时间在课间去班级看看。两节课后,她还要跟学生一起跑操。学生在哪,她就在哪,就像她最喜欢给学生们说的一句话,“我们是一家人,我们在一起,一切都有老师!”
短暂的午休后,迎来的又是如早上“打仗”一样的下午教学时间。由于学校从走读转变成全封闭式的寄宿制管理,孩子们放了学老师也不能下班。晚自习下课回到学生寝室直到十点半熄灯,向英的时间还是跟孩子们在一起。查完寝、处理好学生大小事情后,她才能回到自己的宿舍。每每这时看向手表,指针早已走过零点的刻度。
一天17个小时的工作,无暇顾及家里的老人孩子,面对这些,像向英一样的老师们日复一日地坚持着。“无怨无悔无私工作,育人之初心不改。”她说:“你问我有没有想过改行?当你看到学生悄悄放在你案头的一杯水、一盒润喉糖、一张写满对老师关切之语的小纸条时,我觉得一切的付出都值了。”向英以这样的一句话结束了采访。
教师之家的“足球兄弟”张素春、张素洋—— 不是在课堂上 就是在绿茵场上
一个人算数出错的时候,不少人会用这句话来调侃:“你的数学是体育老师教的?”但在留坝县,如果你问:“你的数学是足球老师教的?”一群驰骋在绿茵场上的快乐少年却会骄傲地回答你:“就是!我们的足球教练就是数学老师,而且他两样都教得很好。”孩子们口中的老师,就是一对既教数学又教足球的兄弟:哥哥张素春,留坝县火烧店镇中心小学校长;弟弟张素洋,留坝县中学教导主任。在留坝,提到这两兄弟,不少人都知道他们,“这兄弟俩带过的师晓敏和廖阳,现在在国家队踢球哩!”
41岁的张素春,每天既要忙着教学,又要忙着学校的管理工作,课余时间还得用在学生们的足球训练上。每天早上五点半起床,巡视学校、备课、上课、批改作业;下课开始进行足球训练,结束后还要去住校生寝室检查,一整天的时间都用在学校和学生们身上。无暇顾及家人,跟儿子的见面也只能在训练场上。
他的妻子、弟弟张素洋和弟媳,一家四个人都是老师。2009年刚开始搞足球时,外人说他跟弟弟是不务正业耽误孩子学习,妻子也不赞成。为了证明踢足球也是“正业”,两兄弟把自己的儿子都送进了学校的足球队。实事证明,孩子不但球踢好了,学习成绩也有所提高。如今,为了支持留坝县校园足球的发展,男女老少一家齐上阵:妻子们负责搞好后勤、丈夫们抓学习抓训练、孩子们在球队训练,一家人难得聚在一起吃顿饭,讨论的也是学生的学业、足球。兄弟俩有时为一些足球发展方向之类的问题发生争执,这时就没有了长幼有序之别,谁有理听谁的。“一般都是我听弟弟的时候多,他以前入选过陕西省青年足球队,比我专业。这时候还讲啥兄友弟恭,都是为了学生好。”张素春说。
39岁的张素洋拥有许多头衔:2016年市级劳模、一级教师、教学能手、留坝名师、汉中名师、汉中市优秀社会体育指导员、省优秀校园足球教练员……同时,他还担任着省、市、县各级青少年足球队教练员。今年3月至今,他一天假没有休过。周一至周五要备课、教学、批改作业、搞教研,下课要给队员训练;双休日要对散落在各个学校的足球队员进行集训,晚自习免费给队员们补习文化课;节日、暑假还要带孩子们出去参加足球比赛。
“说我们老师‘教书育人’,我更看重的是‘育人’。拿出这么多的时间搞校园足球,是想开拓这些山区留守儿童的眼界,带他们去外面的世界看看。通过足球锻炼,孩子们的耐挫力、抗压能力、拼搏精神都有所提高,做事也更有计划有条理。单纯的学习好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全方位发展才是如今教育的重心。看到学生们能有更好地发展,付出再多我也认为值得!”
特教老师高艳琼——不是在教他们说话就是在教他们做事
有这样一群孩子,他们的眼睛有视力却不愿与你对视,有语言却很难和你交流,有听力却似乎充耳不闻,有行为却总与你的愿望相违……他们犹如天上的星星,一人一世界,独自在闪烁。
有这样一群教师,他们每天面对这样的学生,无论有何种缺陷,他们都用爱与陪伴帮助孩子们一点一滴的成长。
9月6日上午7点半,32岁的高艳琼走进了宁强县特殊教育学校校门,她是一位有着6年特殊教育经验的女教师。虽是新学期,但她的班级里还是去年的新生,这个班的学生有的患有自闭症、有的患有脑瘫、有的患有中重度智障,还有的患有唐氏综合征。他们当中大部分都没有生活自理能力,需要老师和部分家长全天跟随。
每天早上7:40,她都会准时到学生宿舍,帮助本班的学生洗漱、整理床铺。8:00吃早餐,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碗,并学习打饭,看管学生吃完早餐,监督并帮助学生洗干净碗。8:45开始第一节课。她的班级有12名学生,在开学初就制定个别化教学计划,根据每个孩子的情况制定教学内容和目标。康复和教学相结合进行,采取分层教学法,根据学生的智力程度、残障类别将学生分成几个组进行教学。语训、感统康复课采取个训和集训的方式。生活技能课每节课有专项的训练:洗头、洗澡、洗袜子、叠被子、整理储物柜……
特教老师最大的幸福,就是孩子经过康复训练后,有了小小的进步。“有一次,一个孩子下课后模仿老师说‘妈妈’,孩子的妈妈听到后激动得热泪盈眶!”高艳琼说,昨天,她之前带的学生小超的奶奶来看她,并送来了小超做的教师节卡片。“小超刚来读一年级时完全没有自理能力,饭也不会吃,大小便也不会解。记得有一次,学校的午饭是萝卜和米饭,他说什么也不吃,喂到嘴边也是吃一口吐一口,因为那时候是冬天,吃萝卜对孩子的身体有好处,我就一边哄他一边喂他,这样吃了吐,吐了喂,反复三四次,终于把萝卜吃下去了。昨天,听他奶奶说,小超现在的生活和自理都完全没有问题,我真的非常开心,这说明我们老师的付出是有回报的。”
2010年9月,宁强特殊教育学校成立,高艳琼从普通学校调过来。她说,第一次进校门,入眼的孩子有的肢体畸形,有的走路歪歪斜斜,有的“啊啊啊”地乱吼,还有的鼻涕、口水横流……看惯了聪明伶俐的孩子,乍一看他们,真是无法适应。“当时就特别想念普校那些叽叽喳喳的孩子,但是在之后的接触中,发现这些特殊的孩子心灵特别的纯洁,他们都像天使一样。当我参与到他们的生活中时,他们的眼里除了家人,只有我。他们会把在家摘的几朵野花当宝贝似的给我,也会拉着我的手和他们一起玩游戏。看见他们生活自理能力变强了,能认识自己的名字了,我开心,家长也激动。能从事这份工作我感到非常的自豪,我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能给他们提供更大的帮助,让他们每一天都有进步。”高艳琼说道。
山区支教老师吴玲—— 不是在给学生上课就是在跟学生做游戏
今年将是90后吴玲的第二个教师节。因为心怀教师梦想,临近毕业时,她报名参加了西部计划,她来到了镇巴县黎坝镇中心小学,成为一名山区支教老师。她的老家也在这儿,很快适应了这里的生活,并满腔热忱地投入到工作中。
9月6日,记者联系上她时,她正利用午休时间在准备下午的课件。“现在已经得心应手了,刚开始不太懂,每次备课都要用很长时间。”第一次走进课堂前,她就了解到,班里的学生大部分都是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管教和关爱。“孩子都不太爱说话,自卑而胆怯。所以和他们交流时,要加倍耐心。”为了让学生能够敞开心扉,她找了很多游戏,下课就带着他们一起玩耍。有时候遇到极端天气时,家里老人忙农活,联系不上,她就把学生叫到宿舍,大家一起吃晚饭,一边写作业一边等家长到来。她还自费买了很多学习文具,考虑到孩子们的自尊心,以课堂奖励的方式,送到孩子们的手里。还给班里买了一套色彩齐全的彩色铅笔,孩子们一有时间就会画画。去年教师节,她收到了人生中最特别的礼物,一个学生画了一幅“我最喜欢的老师”,画中的她穿着裙子在和几个孩子做游戏,上面还写着“老师,您辛苦了!”这幅画现在还放她的书桌上。
除了正常的教学工作外,她做得最多的就是利用课余时间,给学生们做安全常识培训。普及用水用电安全、防火防汛常识、基础的生理卫生及安全常识以及常见的电信诈骗事例,她告诉记者:“孩子们都很单纯,特别害怕他们上当受骗,所以在这方面下了很多功夫,让他们在学会保护自己的同时,将这些信息传递给家中的老人、周围的邻居,共同提高安全意识。”
“我乐于做他们讲台上的教师,玩游戏的朋友,生活中的家人,小物件的修理师......山里条件虽然比不上城市,但我希望陪着这些孩子一起长大,用自己的努力让孩子们有梦想、敢实践,让他们和我一样,有一天,靠自己的努力,走出大山。”(汉中日报 记者 曹娜 朱媛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