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
|
腾讯财经开发的自动化新闻写作机器人,根据算法在第一时间自动生成稿件,瞬时输出分析和研判,一分钟内将重要资讯和解读送达用户。】
今天(9月10日)8月CPI数据公布,腾讯财经用机器人生成了一条关于这件事的消息稿,许多人惊呼,是不是记者要失业了?
我认真读了腾讯财经这篇稿子。这篇稿子实际上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数据本身,第二部分是各界对数据的分析解读(我通常喜欢把这种部分称为“张三李四王二麻子说”)。
这篇稿子为什么能用机器人生成呢?根源并不是机器人本身有多高明,而是在于,在这个时代,新闻生产可以不依赖于采访。新闻生产和采访的脱离,这是当今时代新闻业最重大的变化。写消息稿的记者,如果不对新闻事实加以深度分析和独立判断,就是会被机器人彻底取代。
记者本质上的核心竞争力,是采访,没有采访的记者就不成其为记者。在可以预见的将来,除了深度的调查报道和特稿以外,消息这种传统的新闻形态,将逐渐不需要记者的介入。这是个不可逆的大趋势。这是互联网对新闻业整体性的颠覆导致的。
媒体死亡,一直是个很热的话题。它为什么会死?因为媒体提供的所有产品,几乎都可以由媒体之外的机构来提供了,除了调查报道和特稿。
互联网最大的特点是“去中介化”。而媒体之所以叫“媒体”,一个“媒”字就定义了,就是中介嘛——信息中介。互联网的“去中介化”席卷很多行业,它冲击最大的资金中介——银行,它用电商冲击最大的商品中介——传统商场,它当然也冲击传统的信息中介——媒体。
媒体赖以生存的基础,是信息不对称和渠道的垄断。因为信息不对称,所以需要有机构来满足人们的信息需求,因为发行渠道被媒体垄断,所以所有人都得找到媒体。
互联网彻底颠覆了这两点。
首先是信息不对称。在互联网时代,信息不对称被很大限度地消解了,这实际上是源于两方面,第一是发行渠道不再为媒体所垄断,以前,发行是需要成本的,你要知道陈希同出事了,你必须看央视或者《人民日报》,现在你要知道万庆良被抓了,你可以直接看中纪委官方网站,这就是机构和受众之间建立了一个直接到达的渠道。
为什么现在这么多企业要挖媒体的人?甚至挖过去只是帮他们做网站,做公众号,都不一定是做公关?因为只要把企业的新媒体做大了,企业的新媒体比大众媒体还牛逼,粉丝还多,人家就不必再去依靠大众媒体了。这实际上是传播链条和传播生态的根本性改变,传播活动的主体从媒体这个“中介”回归到了发布信息的主体——机构。
第二,是沟通渠道比任何时候都要畅通。在旧时代,你一家媒体针对某一机构做了任何报道,这个机构的回应能力是很弱的,但现在机构和大众之间的直接联系增强了,无论是做正面宣传,还是对负面报道做辟谣,政府也好,企业也罢,都有了自己的渠道。
同时,沟通渠道的畅通大大降低了信息获取的成本。信息需求越强的人,可以越轻易地利用技术上的便利获取信息,在一些校友群、同学群、行业群,群内交流的信息的深度和广度远远超过了媒体上的信息。这就是以封闭的社区化的信息,代替了传统的媒体信息。同时,社会上现在还存在大量开放的社区化的信息,比如说“知乎”、“雪球”云云,更进一步蚕食了传统媒体信息的领地。
为什么说互联网颠覆媒体?因为互联网实际上是个平台,是个工具。所有人都可以用这个工具来进行信息交互,原有的媒体对于信息交互的渠道垄断就消失了。
对媒体业而言,另一个坏消息是:信息本身的廉价化和免费化趋势不可避免。
什么叫信息本身的“廉价化”?信息交互的成本降低,本身就意味着,无论是媒体还是非媒体,获取信息的成本都降低了,成本低了,售价就会下来。生产和发行成本都低了,产量就会上去。所以现在是什么情况?就是信息的冗余,严重的冗余。货币超发要通胀,钱就不值钱,信息超发一样也是信息膨胀,信息就会严重贬值。
媒体不再垄断发行渠道,还造成了另一个现象,反过来进一步冲击媒体的市场,也就是免费信息的大量出现。在20年前,一个小散户要知道某个券商什么观点,两种方法,一是买财经类报刊,二是看电视,现在他不需要,许多券商自己就有微信公号。
在这种情况下,政府、企业的日常信息发布,可以去掉中间环节;各种高端信息的分析研判,有人免费提供;剩下的各类日常琐碎信息,留给很多很多的自媒体,以及知乎这样的社交网站。因此,留给媒体的空间,就非常逼仄的。更进一步地,就出现了机器人写稿这种新情况,去掉中间环节的信息发布+对免费分析的快速整合,就成稿了。其实,这首先是模式转型,然后才是技术革命。(元淦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