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办公厅 市政府办公厅
1 t, C+ Q% a2 ]3 o1 |$ d0 N转发《关于建设美丽乡村精品线路和精品区块( C- I, g* e/ m, a' E2 Y
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开展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
6 P5 C2 K C9 l# ]& X的实施意见》的通知 市委办发〔2013〕9号 各区、县(市)党委和人民政府,市直属各单位:
8 o' E* q; J G" _2 U7 t, v! c# k 市农办(市统筹办)、市财政局《关于建设美丽乡村精品线路和精品区块的实施意见》和市农办(市统筹办)、市园文局、市财政局《关于开展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的实施意见》已经市委、市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 I: P: a6 y: D- G3 v9 f/ V9 D6 ?5 v中共杭州市委办公厅
' A, A0 `4 x& s2 B* D, b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8 r4 T7 l0 W } s7 }
2013年2月8日 市农办(市统筹办)、市财政局7 p1 W; G$ V5 W) r& Y/ D3 S2 R2 B }# ?
关于建设美丽乡村精品线路和精品区块的实施意见
: e: r& \8 b, ?0 C3 Z) s5 @
: j. U/ }; c7 p 开展美丽乡村精品线路和精品区块建设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是建设美丽杭州、实现“三城三区”战略目标的重要载体,是实现全域景区化的具体实践。建设美丽乡村精品线路和精品区块,目的就是为了加快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和新型业态培育,更好地挖掘农业的休闲、观光、养生和生态等综合功能,提高农民增收致富能力,为实现市委十一届三次全会提出的“四个翻一番”、“四个高于”和“十个更好”目标和建设东方品质之城、幸福和谐杭州打下坚实基础。
+ X2 B& N# A, M; x7 _8 H5 Y7 u V6 x) B# z9 P1 X7 U/ F
一、目标任务4 }$ B5 @; q, I( W5 D
" M& N7 W j0 y 从2013年起至2015年,在培育建设193个中心村、250个精品村、21个风情小镇的同时,按照“串点成线、连线成面、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和市委提出的城乡统筹“三年初见效、五年大变样”的工作要求,坚持以规划为导向、以景区为标准、以产业为重点、以特色为抓手、以增收为根本的原则,在全市农村重点建设28条左右交通便捷、主题突出、特色明显的美丽乡村精品线路和14个左右融乡村建设、产业发展、生态保护、历史传承和文化发掘于一体的美丽乡村精品区块。
; q8 h! P' |( V* w- G; P
# m" [% w4 o$ N. w: {. D2 x 二、精品线路和精品区块的确定2 O) b8 L( x: S1 l E% F7 s+ `+ G
0 @2 O8 x) J0 Z# x/ t
(一)确定依据1 T6 I1 t9 z0 O @* }6 W6 d2 V
& r6 K0 ~6 C5 z6 T 1.精品线路和精品区块建设要以现有中心村、精品村、风情小镇、“三江两岸”整治和历史文化村落等为依托,经过进一步努力,能够成为区位优势明显、基础设施完善、生态环境优美、开发前景广阔、百姓创业致富的景观线、产业线、人文线和富裕线。! y' A$ Z5 \+ H! a+ O( P: @
' C/ B/ v3 K, j
2.精品线路侧重沿国道、沿高速公路和沿江、沿河、沿湖、沿山、沿园、沿景的村庄,结合产业带、景观带、绿道进行打造;精品区块要结合村庄连片整治、农业园区建设、产业平台建设、各类经济综合体等进行打造。
- Z% }" T# s% Z5 f$ E: n; A0 U* d& n: q& U
3.精品线路和精品区块要根据不同特色,依托山水、民俗、生态、休闲、运动、养老等项目,突出特色主题。: ^, S0 C' i* }+ q
* @0 |0 O6 P, Z9 z9 t 4.精品线路和精品区块在范围上可以打破行政区域界限,由几个行政村或几个乡镇区域范围组成,有必要时也可打破区、县(市)的界限。0 I5 ]6 L8 S! }, o. X% g
/ E5 k* \' \/ d 5.精品线路与精品区块可以相互叠加。: V9 f2 O+ f2 a5 R
7 c* y, L8 e8 y& v. Z, G9 @' V
6.市本级重点打造“三江两岸”精品区块。0 G2 a' s* R6 Z8 W2 ?6 o
+ Q8 |. S& I: }% T
(二)确定程序
4 ^: c2 D, N' L+ n1 G
# Q2 i/ Z) H: x. t 1.精品线路和精品区块由各区、县(市)对照条件进行申报。经杭州市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推进协调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市协调小组办公室”)初审后报市协调小组审定。
3 e; X0 d% ?, q: V9 k
' q) j8 ]' x* _; Z3 a. {7 W 2.精品线路和精品区块三年二批一次确定,分年打造。市本级对重点精品线路和重点精品区块进行项目扶持。
8 y7 F4 {& h& E: R5 f
! ?3 b8 |- {! g2 G+ G% { 3.精品线路和精品区块建设周期为2年。萧山区、余杭区和五县(市),2013—2014年和2014—2015年各确定2条市级重点精品线路、1个市级重点精品区块。
; Z- I1 a* i0 ?5 H* @& @7 Y" j; ^/ U
$ S; S! P" D1 a (三)建设内容与标准5 y6 @ ~6 H: [4 x" c; T
* H/ f) Y: _" n3 ~& e
1.沿线沿区整洁有序,环境绿化美化、道路硬化洁化、杆线(灯)序化亮化、农房厂房立面净化。
5 Y/ \ v/ m2 C2 e' R* i4 C. F5 P
2.沿线沿区游客驿站、停车场、慢行系统、观景台(阁、厅)等公共设施齐全,交通、餐饮、休憩等接待设施完善,运动休闲、养生养老等功能齐备。
& {; E4 \( P! T% R" B# j% ?5 B/ q& h* g& o- ^+ I
3.交通标识牌、景区标识牌、景点介绍牌、设施指示牌、绿道标识牌等系统明晰。# V( A/ n$ D4 q
. j( T: n# W/ d9 N 4.邻点、邻村、邻乡区域之间和主干道路与支路之间等节点衔接连贯。
1 Q/ ^& A( {* o/ w
, @3 P5 N3 a* \0 Z 5.建设范围适中,沿线沿区要有现代农业园区或产业平台,中心村、精品村、风情小镇、历史文化村落等数量不少于5个。线路里程一般不少于10公里,核心区块面积一般不少于10平方公里。1 O8 H# H3 Q- Z/ @! d
+ K$ V" K& R. F( N8 W( f
(四)编制规划
) O/ b7 r! [( b% c9 p
7 x; T7 o+ T; O4 b 1.每条精品线路和每个精品区块都要编制详细的建设规划并按年度列出建设项目。规划编制要委托2家以上有资质、队伍强、信誉好的单位承担编制概念性规划,按程序择优确定编制单位,有条件的可采用PK制。规划要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按照乡土、自然、生态的要求和景区的理念与标准,做到高质量、有特点、可操作,并与土地利用、交通、水利、城镇、“三江两岸”等规划相衔接。( a, E( [0 K3 A" Q) _/ c- a
$ J2 q% @3 p' P( ^ 2.规划编制工作由各区、县(市)负责组织实施。& u6 r o2 w* g& a, N
/ X. H* j3 O; X, G# I+ m
3.纳入市级扶持的精品线路和精品区块规划经各区、县(市)初审后,须经市协调小组办公室组织相关专家进行审定后实施。
* S/ K7 J) r% l, Z# q0 H. e1 Q4 G! L
三、资金筹措及管理+ o4 s6 V; d& W6 j1 j, ]; _
4 b# p% h4 V m: `6 r, z; y0 g; h
1.自2013年起3年内,市本级每年在市城乡统筹专项资金(中心村、精品村建设专项)中,调剂部分资金用于五县(市)市级重点精品线路和重点精品区块项目建设,在当地财政落实扶持资金的基础上,市财政补助每个县(市)重点精品线路项目700万元,补助每个县(市)重点精品区块项目400万元;补助萧山区、余杭区重点精品线路和重点精品区块各100万元,资金从支农资金中调剂。8 N; _* W0 ^% v, I) c$ c4 G" ?! t+ U1 H
$ u- y' G5 \4 M* [9 N: |$ w
2.各区、县(市)按1∶1的比例落实配套资金。同时,要创新融资模式,积极引导鼓励工商资本和社会资金以多种形式参与精品线路和精品区块建设;要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积极倡导“自己的家园自己建、自己管”。
+ c, \7 R8 W' K2 q* h- B4 {4 l: [* w0 A/ d& \
3.市协调小组办公室、市财政局根据年度项目建设计划,项目开工后预拨50%的扶持资金至各区、县(市)财政部门。项目验收合格后,再根据年底财政配套到位情况拨付其余的50%资金。各区、县(市)财政局收到拨款后作“暂存款”管理,并按财政报账制要求及时拨至有关项目建设单位。
# g6 r( d7 }/ ?9 O# v+ v
+ ?/ p, E" A2 |4 D 4.加强资金管理。精品线路和精品区块实行项目化管理,资金要实行项目核算。项目完成后要开展对精品线路和精品区块项目资金审计。建立绩效评估制度,委托中介机构对精品线路和精品区块进行评估。
5 b, b& x7 R% L2 ]; C2 C( |3 P1 X& K1 E1 D
四、项目管理
+ Z. m0 ]! k9 z8 h4 C
: h/ }- i, m: M- y4 V$ n+ V3 u; h 1.精品线路和精品区块项目建设以区、县(市)党委政府为责任主体,乡镇(街道)党(工)委、政府(办事处)为创建主体。
! W _1 g. Q- D' n2 y) }
6 J) U* w# H6 J! p. D2 T7 a 2.项目由市协调小组办公室于每年12月底前组织申报。各地根据申报要求,确定每年的重点线路和区块,经审核汇总后于次年的1月底前上报。市协调小组办公室会同市财政局对项目进行复审,报经市协调小组审定后下达项目建设计划。% Z* S0 D# ?( y k$ I. }% i/ C5 u- S
, i ^& x7 a1 W6 x2 Q v 3.当年项目完成后,由各区、县(市)于10月底前完成自验,并将考核结果报市协调小组办公室。上报材料时需提供项目建设相关资料(包括项目建设总结、项目计划任务、资金使用与配套文件、建设成效、规划论证、工程预决算、项目招投标、项目合同、建设前后照片等)。市协调小组办公室根据自验结果,组织市级相关部门进行核验。
: d5 {/ F1 C; M, ^2 @8 ~7 B$ |
9 r: x; c$ J$ t& ]" n, Q; i 4.整合建设资源。新确定的精品村、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重点村要以精品线路和精品区块为核心,实现项目叠加。3 W3 v) y3 I, d$ x
' `/ h, G0 e. G2 j3 p8 S 5.整合各级各部门资源。按照政策不变、渠道不变、管理不变、标准不变的要求,积极整合各级各部门项目资金与资源,“四边三化”、农村住房改造、水利建设、庭院整治、农村环境连片整治、改水改厕、设施农业等项目,向精品线路和精品区块倾斜。+ B% n; T# S; O) F* O3 t
$ Q k- P% B2 O
6.加强精品线路和精品区块建设工作指导,建立健全项目建设定期检查、定期通报制度,定期公布项目进展和资金使用情况,全面把握项目建设情况。通过部门督查与暗访、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检查等形式,对项目实行全程跟踪管理,确保项目质量。
* X2 _, R- M, c* c/ A) x% H# O# L, u2 K0 t4 s
五、工作要求
7 ?5 R+ h) i/ L8 ?; ?! E. D7 C7 E. g J( h, @2 x
(一)发挥示范作用。发挥精品线路和精品区块的样板和导向作用,在建设中积极探索路径、不断创新积累经验,引领和带动全市美丽乡村建设向全域景区化方向发展。! y# d6 Q+ l7 b E
, G0 }9 l( m. k5 ` (二)发展美丽经济。把美丽乡村建设成果转化为开发经营优势,把项目建设与产业开发、农民增收结合起来,加快发展农村休闲、运动、养生、养老、民宿等新型业态经济,把精品线路和精品区块打造成生态旅游、休闲运动、人文景观和民俗风情等不同类型的产业带,让广大群众真正受益、共享成果。$ J9 w! E2 B1 z
# F5 [$ i7 ?1 V1 e* R" u' Z (三)加大宣传力度。创新宣传载体,营造创建氛围,展示美丽成果,发展生态经济,定期公布生态指标,全方位提升精品线路和精品区块的知名度,扩大品牌影响力,吸引更多城市市民到美丽乡村养生、养老,享受宁静、休闲的慢生活,真正让美丽乡村成为市民休闲旅游、生态养生的最佳选择。; W( ]/ v$ S" c S
8 d6 ]0 b1 O% L. V; ^- 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