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
|
最近某媒体人士一部关于“雾霾”的非官方类纪录片引起了国内外的较大关注,此处本人不对其真实性、合理性、立场问题等内容探讨并发表任何意见,仅对在我身边经常能看到的电动汽车的发展和将来的运营模式提出个人的观点,希望能够抛砖引玉,为专业人士提供一些灵感。
首先姑且认为:“一个普通用户同强度使用私人电动汽车代替燃油汽车进行日常社会活动,从环保的角度上是有利的。”这句话是正确的。
目前国家对电动汽车持鼓励态度,如各类补贴,如免费沪牌等,补贴力度还是可观的。在中国的社会状态下,政府的支持是非常有利的条件。但是目前为止,电动汽车行业虽不断进步,但是距大面积的“成功”可谓任重道远。其中有各类因素也不是我一人可以概述,但是我认为,电动汽车目前存在的一个极大的问题,即可改进点,就是运营模式的截然错误。
任何一样东西如果要发展市场,靠政策宣传、环保忽悠这种,都不是根本的。最根本的是方便好用又经济实惠。
所以我要从以下两点出发,即“方便好用”和“经济实惠”两点,探讨电动汽车的新的可行的运营模式。
1、方便好用。
电动汽车推广的一个极大阻力,就是不方便,因为电动汽车是要充电的。
对比燃油汽车,它是随时可用的,油不够了就就近找一个加油站,几分钟加满又可以跑好久。极端情况下,我去罗布泊探险,我后备箱放个好几箱汽油,那可以超长距离使用这辆汽车的。
但是目前的电动汽车不行,加电站并不是很多,大量建设也是需要较大的成本,并且加电的时间是较长的,至少比起加油站要长不少,而且速冲可能对电池产生寿命问题的隐患(此处未考证)。如果是在家充电,那么必须在停车场附近额外安装电桩,这无论对于物业管理还是安全使用还是社会成本,又是都不利的。极端情况下,我是不能用纯电动车去越野的,所以目前推广的都是混动吧,跑长途遇到没电至少可以加汽油。
发生这种情况,看上去是无解的,实际上是思路问题。任何产业要发展壮大,首先要标准化,电动汽车也是一样。电动汽车标准化的标杆不是排量不是车型,而是电池标准化。我们每次充电,不是去充电,而是换电池,那所有的问题都解决了。极端情况下我后备箱放10个电池不就相当于放了10桶油了吗?(ps不是轿车是越野车)
电池有个非常大的问题就是能量密度低,特斯拉非常重就是因为有很多很多电池。可能就是因为这个问题,导致设计师直接把电池做死在车里,但是实际上完全可以把电池做活。可能过一段时间,随着科技的进步,电池的能量密度将越来越高,比如比亚迪在这方面是下了大量科研的,目前已经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但是即使在目前的情况下,仍旧可以采用做活电池的方法。
姑且假设电池的能量密度较低,但是至少满载可以开300KM。(这是现状。)如果车底不方便拆卸,那么我们完全可以牺牲掉整个后备箱,把后备箱的所有(靠外侧的)空间全部变成电池位,车辆的储物柜放到车前,这样可以保证电池的容量满载可开300KM至少更远。
电池要做成标准化的箱子,可以是长方形的,也可以是圆柱形的,甚至六棱柱这种蜂窝状的看上去非常高端。电池的大小应当是一个成人可以独立搬运,不宜超过20kg,根据科技实际情况,一辆车可以采用3个、6个、9个电瓶,满足使用需求就可以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