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第一网

搜索
更多
猜你喜欢
查看: 1075|回复: 2

[汉中游记] 探访略阳禅觉寺遗迹

[复制链接]
a
0 0
  @ME: 
发表于 2015-3-5 08:30: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略阳禅觉寺,位于略阳县马蹄湾乡禅觉寺村的半山坡上,东距略阳30余公里,是古时候略阳西部地区一个著名的寺院。笔者分别于2014年10月和2015年2月,两次慕名探访了这个千年古刹遗迹。
' i. `1 e1 Y' A7 k1 q: a0 I* g  Z
      禅觉寺,地处嘉陵江西岸半山坡上,俯瞰着嘉陵江水道和沿嘉陵江边的徽(县)略(阳)古道,其右侧自水银沟进山,向北经大水沟、阳湾里、水台子、石梯岩可到达青泥河畔的铁佛寺一带,自此,可达甘肃成县宋坪和徽县小河厂;向西经秋木树坪、柿子沟可达西淮坝一带。因此,禅觉寺所在处,扼守徽县和成县进入略阳的水陆通道,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在禅觉寺上面的山顶上,古时候曾建有烽火台,用以为周边的居民提供敌情预警。烽火台和寺庙之间的坡上,还曾建有炮台,立有两尊铸铁大炮。如今,烽火台已无迹可觅,只留下了“风火台”的地名;古炮台上的大炮在大炼钢铁时,被铸成了铁铧,只剩下炮台的基础,还依稀可辨。
! S  c; p" U  r+ a

略阳禅觉寺

略阳禅觉寺
' X4 j  m. M5 g1 q$ Q0 ^( Y
       禅觉寺的对面,是大石峡,其坡上有莲子寺,与禅觉寺隔江相望,从这里到付家山,直到马蹄湾一带,山上土质肥厚,田埂纵横,人烟福凑。长期以来,禅觉寺绵延的香火,一直护佑着这方土地,五谷丰登,家泰人安。$ |* V! Z9 `# |  r, X6 E

& w# r5 ^) L/ l1 L       禅觉寺在略阳历代县志中都有记载,其中嘉靖《略阳县志》的记载最为详细。其载,禅觉寺“在城西北七十里,宋广政间建。元治平元年敕赐为院。宋朝散大夫费士戣所撰碑存焉。”从记载中可见,禅觉寺建于“宋广政间”。然而两宋300多年,没有“广政”的年号,它是五代时期后蜀后主孟昶的年号,共计28年(938年-965年),广政二十八年(965),后蜀国亡于北宋。广政时期,今略阳属于后蜀的兴州顺政县,因此,禅觉寺建寺时间应该在五代末期。
7 u7 `& n1 F  f3 l. r7 [
7 k) a, F) x' h0 B1 S2 S0 A       “元治平元年敕赐为院”。“治平”是北宋时宋英宗赵曙的年号,共计4年(1064- 1067)。然而县志中却明确说是“元治平元年”,那么,元朝时是否有“治平”的年号呢?元朝至正十一年(1351)八月,湖北罗田县人徐寿辉等,在蕲州(今湖北蕲春)以托白莲教聚众起义,义军以红巾为号,称为“红巾军”。十月,即攻占蕲水与浠水,徐寿辉被拥立为帝,建国“天完”,年号“治平”,前后共计5年(1351年十月-1355年)。“治平元年”即元朝至正11年,公元1351年。) W) g4 P* i# ~: E; z
- C9 l% f+ {' s. g
       这里,笔者以为,“元治平”极有可能是一个笔误,应当是“宋治平”,理由是,其一,元代的“治平”年号使用时间极短,地域仅限于南方,且并非正统。其二,宋代治平元年,宋英宗赵曙即位后不久,全国多处发生洪水灾害,赵曙一方面派遣使臣巡视,疏治河道,赈济抚恤灾民,另一方面则发放敕碟,广修寺院,以期风调雨顺,江山永固。其中略阳县徐家坪镇猫儿沟村寺坪组的“敕牒碑”也是这一年正月二十四日,由“合江社书崖院”敕赐为“广法院”,这就是后来的报恩寺。也就是说,禅觉寺是在宋治平元年(1064),由政府发放敕碟(即给符合条件的寺庙颁发准许证书),敕赐“禅觉寺”为“禅觉院”。
. Z' q0 T7 _( ~2 X; f
) x" e) O/ ~, B" \+ z  Z: m2 Q9 x9 c
. R5 E/ g' i( m- ]
a
0 0
  @ME: 
 楼主| 发表于 2015-3-5 10:26:08 | 显示全部楼层
       另外,这段文字还说明,在明朝时期,禅觉院仍保存有宋朝散大夫费士戣所撰的石碑。费士戣是南宋时期人,和四川宣抚使吴玠一起,在兴州仙人关一带抗击金兵,并著有《蜀口用兵录》一书,详细记载了吴玠抗击金兵的过程。此石碑极有可能是其在吴玠军中供职,游览禅觉寺时所刻写,其碑文未见于著录,原址上现有一大型石碑,文字已全部漫漶,极有可能为此碑。
4 ^6 I% V4 c% V( M% O* p5 R
7 T9 B4 B- d3 L6 w; b- O/ H/ M       自明代嘉靖县志以后,历代县志虽也记载了禅觉寺,但只是提及方位和距离,并未提供其它任何有用的信息。. M" S7 ~' Q' A% j8 s! M, a3 U( R+ F

' K1 z7 q$ d0 G3 q       如今的禅觉寺,地面建筑已无存,现可见上下两级平台,落差约为2.5米,其上种有大量的树木,这就是当年寺庙的前殿和后殿所在地。从第二层平台截面上,可见整齐排列的院落地砖。在树木丛中尚保存有三通石碑、四个柱础、一口残损的铁钟和大量的砖、瓦、屋脊等建筑构件。三通石碑,一通在寺庙右侧任姓人家门口的路基下,碑石高120厘米,宽50厘米,厚13厘米,圆首,无底座。碑上没有文字,估计为石碑的毛胚。另一通石碑体型较大,斜插于前院院落中,碑石露出地面部分高104厘米(估计全高250厘米左右),宽106厘米,厚27厘米,碑石上文字已全部漫漶。' @: V6 w" ], O9 e

略阳禅觉寺

略阳禅觉寺

0 [' a7 h1 c' k& `% f, c3 r      从体量上看,估计应当是“宋朝散大夫费士戣所撰碑”。第三通石碑,悬空平躺在第二级基础上,其上有近半米厚的覆土。在当地百姓的协助下,石碑被掘出,并被重新立起。该石碑为功德碑,立于道光二十一年,即公元1841年,石碑高125厘米,宽64厘米,厚10厘米,圆形碑额,正中楷书“大清”二字,字径7.5厘米,碑额左右下角分别刻“日”、“月”二字。石碑座高24厘米,宽77厘米,厚32厘米,整个石碑保存完好。碑文为正楷刻写,上面除了捐款人姓名和捐款数额外,尚有一行重要的信息:“朱应魁捐钱一千文,寺院内栽培松柏树四株”。石碑落款“时道光岁次辛丑贰拾壹年仲夏月上浣日 河东河西十二牌绅耆 仝立”。在该石碑斜对面草丛中,有一残损的半截铁钟,呈红褐色,残高50厘米,下摆周长272厘米,钟上铭文可辩“三十六天”、“钟匠”、“二十五日”、“银二十八”等字。
# W+ R- p8 [* _
' x. h. Q' _$ ]! f6 H; o. T. V$ f       据当地人说,民国时期,禅觉寺香火十分旺盛,除了当地人,还有许多四川的客商慕名前来祭祀,民国后期,寺庙边上建了一座学校。解放后,寺庙下层平台上还有娘娘殿、土地庙、关老爷殿等建筑;上层后殿供奉有顶天佛和四大金刚。“破四旧”时,寺庙悬挂的铁钟被砸毁,仅留下了下半部分。58年大炼钢铁时,在后沟建铁厂,寺庙建筑被全部拆毁,以后,寺庙仅存的四棵古柏,也被砍伐,从此,禅觉寺就没有了踪迹,只留下“禅觉寺”这个村名和寺庙的遗迹,还依稀可窥视出当年的繁华。(岭南芦苇 原创作品)
! b) l4 I* O0 @/ F
a
0 0
  @ME: 
发表于 2015-3-5 14:07:10 | 显示全部楼层
烽火台遗迹尚存,并不是荡然无存啊。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