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 
|
略阳禅觉寺,位于略阳县马蹄湾乡禅觉寺村的半山坡上,东距略阳30余公里,是古时候略阳西部地区一个著名的寺院。笔者分别于2014年10月和2015年2月,两次慕名探访了这个千年古刹遗迹。
' i. `1 e1 Y' A7 k1 q: a0 I* g Z
禅觉寺,地处嘉陵江西岸半山坡上,俯瞰着嘉陵江水道和沿嘉陵江边的徽(县)略(阳)古道,其右侧自水银沟进山,向北经大水沟、阳湾里、水台子、石梯岩可到达青泥河畔的铁佛寺一带,自此,可达甘肃成县宋坪和徽县小河厂;向西经秋木树坪、柿子沟可达西淮坝一带。因此,禅觉寺所在处,扼守徽县和成县进入略阳的水陆通道,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在禅觉寺上面的山顶上,古时候曾建有烽火台,用以为周边的居民提供敌情预警。烽火台和寺庙之间的坡上,还曾建有炮台,立有两尊铸铁大炮。如今,烽火台已无迹可觅,只留下了“风火台”的地名;古炮台上的大炮在大炼钢铁时,被铸成了铁铧,只剩下炮台的基础,还依稀可辨。
! S c; p" U r+ a
略阳禅觉寺
' X4 j m. M5 g1 q$ Q0 ^( Y
禅觉寺的对面,是大石峡,其坡上有莲子寺,与禅觉寺隔江相望,从这里到付家山,直到马蹄湾一带,山上土质肥厚,田埂纵横,人烟福凑。长期以来,禅觉寺绵延的香火,一直护佑着这方土地,五谷丰登,家泰人安。$ |* V! Z9 `# | r, X6 E
& w# r5 ^) L/ l1 L 禅觉寺在略阳历代县志中都有记载,其中嘉靖《略阳县志》的记载最为详细。其载,禅觉寺“在城西北七十里,宋广政间建。元治平元年敕赐为院。宋朝散大夫费士戣所撰碑存焉。”从记载中可见,禅觉寺建于“宋广政间”。然而两宋300多年,没有“广政”的年号,它是五代时期后蜀后主孟昶的年号,共计28年(938年-965年),广政二十八年(965),后蜀国亡于北宋。广政时期,今略阳属于后蜀的兴州顺政县,因此,禅觉寺建寺时间应该在五代末期。
7 u7 `& n1 F f3 l. r7 [
7 k) a, F) x' h0 B1 S2 S0 A “元治平元年敕赐为院”。“治平”是北宋时宋英宗赵曙的年号,共计4年(1064- 1067)。然而县志中却明确说是“元治平元年”,那么,元朝时是否有“治平”的年号呢?元朝至正十一年(1351)八月,湖北罗田县人徐寿辉等,在蕲州(今湖北蕲春)以托白莲教聚众起义,义军以红巾为号,称为“红巾军”。十月,即攻占蕲水与浠水,徐寿辉被拥立为帝,建国“天完”,年号“治平”,前后共计5年(1351年十月-1355年)。“治平元年”即元朝至正11年,公元1351年。) W) g4 P* i# ~: E; z
- C9 l% f+ {' s. g
这里,笔者以为,“元治平”极有可能是一个笔误,应当是“宋治平”,理由是,其一,元代的“治平”年号使用时间极短,地域仅限于南方,且并非正统。其二,宋代治平元年,宋英宗赵曙即位后不久,全国多处发生洪水灾害,赵曙一方面派遣使臣巡视,疏治河道,赈济抚恤灾民,另一方面则发放敕碟,广修寺院,以期风调雨顺,江山永固。其中略阳县徐家坪镇猫儿沟村寺坪组的“敕牒碑”也是这一年正月二十四日,由“合江社书崖院”敕赐为“广法院”,这就是后来的报恩寺。也就是说,禅觉寺是在宋治平元年(1064),由政府发放敕碟(即给符合条件的寺庙颁发准许证书),敕赐“禅觉寺”为“禅觉院”。
. Z' q0 T7 _( ~2 X; f
) x" e) O/ ~, B" \+ z Z: m2 Q9 x9 c
. R5 E/ g' i( m-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