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 
|
对于汉中,一年前节目组刚刚拍摄过,我的老乡兼高中师哥————梦路在那里吃过米皮,遇到过许多有意思的事情。时间过去不久,我又带着不同的主题来到似曾相识的地方,的确,一次拍摄对于一座城市来说,似乎也只能算是照面而已。
% V, _9 s% q, }0 i6 m$ J; z2 T. W9 j! r/ _+ P2 X
宁强就长这个样子哦~
' [3 {& p2 V6 Q, ^. O0 K+ x
央视女记者眼中的汉中
+ _6 s+ l' _2 S9 a" c% R 我们飞到汉中的第二天就转到了宁强县里,说这个地名,也许最近的熟知度开始变高,因为一个网络神曲的演唱者而登上了各大网络新闻版面,“摩擦,摩擦…像魔鬼的步伐…"说实话,我也是在这则新闻里出现了“宁强”两字才开始找出这首洗脑神曲听了一下。这给我天津的拍摄减轻了许多压力。许多个冷的缩手缩脚的拍摄间隙,我都悄悄哼着这首歌,放空一会,这是我自己的减压方式。但这个小县城并不是与这位歌手同样的气质,相反,我现在回想起那个地方,仍旧让两个字浮于我心————沉静
. r; e3 p0 L6 S+ F" f" [+ l, }" S' @3 Q
宁强的拍摄有个问题,一年前梦路来拍摄的时候就是从汉水源头开篇的。作为江河万里行,是否要再访源头?从客观上来说,访,是对于选题的尊重,一个跟随河流行走的栏目有机会从源头开始却偏偏放弃,始终说不过去。而不访,也是为了避免两个系列间的重复,毕竟对于一个山村,一年的时间并不会带来天翻地覆的变化。所以,去或不去,成了我们开篇最困难的抉择。
' j; E2 i# ]9 E; `. s' g% Z) r5 }7 S1 ]0 f2 R
几经讨论,以及与北京总部的联系沟通,我们还是决定探源。曲曲绕绕的山路在干燥的冬季铺满了焦黄的落叶,也许是因为植被丰厚,山上虽是好一段时间没下过雨,拨开落叶仍旧可以看到湿润的泥土,有些陡峭的小路甚至湿滑的很,当时我穿着一双休闲皮鞋,鞋底相对平滑,没有大家手把手的拉着还真不一定完好无损的下山。
: q1 `2 x7 p; e- `* r7 T& Y6 F
央视女记者眼中的汉中
T; [% K0 ^' d+ A; N 望见源头清潭的时候,真的整个人都轻松很多,绿色透亮的碧潭之中,都是随风摆起涟漪的水,这其实在许多探源的路上难以见到。有的源头水量极少,有的源头都是涓涓细流,而像这样拥有瀑布和大大的水潭的地方非常难得。我看到它的时候很高兴。这种高兴我难以化成语言。比方说,为了这潭水这样的清!比方说,为了这潭水这样的丰沛!可这些语言毕竟太简单太直白了,它表达不出我那种欣喜,说小了是因为水源干净。说大了,却是为着土地上存在着这样的净土而高兴。
; S- `; {9 f* w) Y
7 X8 a' h3 h d" ?. y/ } 不知道大家是否记得汉江源头第一家的老爷爷,这次我们又去探望了他,简单的问答,以及老人家的打算,都在节目里一一为你到来。每次采访老人,总会听到:不知道下次你来,我还在不在...这样的话,这是让我极伤心的话,所以每一回我采访老人家,都会尽力多陪他们聊一会,你不知道老人家空闲的生活里,这几声耳边的聒噪是否也是记忆力的幸福,更无法获知老人无意间流露的话语蕴含着怎样的智慧。. h, e+ F) L. W+ ~
1 x* \4 T( _) \) e+ t% a
这是汉江源的今!那汉江源头的古呢?这次也特别幸运可以看到!其实,在我第一次拍摄远方的家的时候就接触到了这样的选题,当时的我非常稚嫩,但仍旧对这样的选题充满了兴趣,可是因为技术原因,当时那一部分的选题并没有呈现。而这一次,真真正正探寻到了汉江源头的远古时代。我们摄制组的团队也头一回感受到了当考古学家的滋味~至于考古现场是否像电影里一样神秘?考古的时候如何断定年代变化?有哪些有意思的门道?节目里慢慢分享吧~2 b* }3 H/ |$ f2 Q, w1 Z( d7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