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第一网

搜索
更多
猜你喜欢
查看: 934|回复: 2

[惠民] 南水北调在陕西:中线工程北调之水7成源于陕西

[复制链接]
a
0 0
  @ME: 
发表于 2014-11-7 10:30: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近了,更近了!备受瞩目的南水北调中线全线通水马上就要实现了!

        半个世纪的梦想,一代伟人的勾勒,此时此刻变得如此真切。

        这是一个宏伟的世纪工程——

        作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调水工程,“南水北调”横穿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其规模及难度国内外均无先例;

        这是一项惠及民生的重大举措——

        中线工程,年调水规模达130亿立方米,其中一期调水规模达95亿立方米,将有北京、天津、石家庄等沿线20多座大中城市1亿多百姓直接受益;

       这是一场转变发展方式的深刻变革——

        中线工程水量的70%来自陕南,为确保一江清水送北京,陕南加大生态保护力度的同时,不断探寻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的有效路径,走出了一条生态、秀美、富裕、安全的循环发展之路。

南水北调在陕西

南水北调在陕西

       构筑中国新水脉

      “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早在60多年前,一代伟人毛泽东以一个战略家的眼光,用如椽巨笔勾勒出“南水北调”宏伟蓝图。

       我国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28412亿立方米,居世界第6位。但是,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却是2163立方米,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4,居世界第121位。南多北少的分布特征让水资源短缺成为亟待破解的难题。

       一场承载着几代人梦想、造福子孙的“调水之梦”就此拉开了序幕。

       半个世纪以来,国家有关部门组织各方面专家对南水北调进行了勘察、调研和可行性研究,并于1994年元月水利部审查通过了长江水利委员会编制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南水北调工程在长江下游、中游、上游规划了三个调水区,形成了东线、中线、西线三条调水线路。通过三条调水线路,与长江、淮河、黄河、海河相互连接,构成我国中西部地区水资源“四横三纵、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总体格局。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进入新世纪以来,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矛盾日渐突出,并呈继续恶化的趋势。造成这种差距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水资源短缺。因此,解决华北和西北地区缺水问题,就要加快实施南水北调工程,保障该地区持续发展对水资源的基本要求。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将大大缓解我国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问题,促进南北方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相比其他两条线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具有自身独特的优势。丹江口水库主汛期除保证防洪外,调节库容达98亿立方米,汛后达190亿立方米,可以承担“充蓄”调节和“补偿”调节的任务。除此之外,中线工程还可以从长江三峡引水,为调水提供了有力保障。

       1.1亿百姓喝上放心水

       南水北调工程建成后,将发挥巨大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工程总调水量达448亿立方米,相当于为我国北方地区新开辟了一条黄河,为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打下坚实基础。南水北调东、中、西三条线惠及黄淮海流域5亿人,为44座大中城市解决缺水之忧和择水之苦,仅东、中线一期工程通水就可使1亿余人直接受益,彻底改变华北地区700多万人长期饮用高氟水、苦咸水和其他含有害物质的地下水的命运。其中,中线设计流量350立方米每秒,主要向河南、河北、北京、天津调水,终点解决北京、天津、石家庄等沿线20多座大中型城市缺水问题。

       经济效益方面,除了间接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外,由于对南水北调工程投入了大量资金,据东、中线总体可研阶段估算,仅此项每年可以拉动中国经济0.2-0.3个百分点。调水工程通水后,我国北方增加了水资源的供给,每年将增加工农业产值500亿元。另外,由于调水工程的实施,每年可增加就业人口50至60万人就业。

      生态效益上,中线工程可以有效缓解受水区的地下水超采局面,同时还可以增加生态和农业供水60亿立方米左右,使北方地区水生态恶化的趋势初步得到遏制,并逐步恢复和改善生态环境。在全球气候变暖、极端气候增多条件下,增加国家抗风险能力,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陕南走上循环发展之路

       过去污染环境的山区穷县,如今摇身变为生态大县、工业强县。短短几年时间,旬阳生态工业园已形成8个各具特色的工业区,“三废”循环利用年节约标煤34.6万吨,减排二氧化硫6.5万吨,循环经济效益达7亿多元。

       旬阳县的变化是陕南地区发展循环经济的一个缩影。陕南地区处于丹江口库区的上游,是南水北调中线重要的水源区,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提供了70%的水源。我省始终把“一江清水永续北上”作为一项政治使命,以汉、丹江流域水体污染防治和水源涵养为重点,推动经济建设与生态保护持续融合发展,陕南走出了一条循环发展之路。

      “十二五”开局之年,省委、省政府提出了陕南循环发展战略,把构建现代循环产业体系作为核心任务,省级财政每年安排6亿元,支持陕南循环经济园区建设,推动项目向园区集中。同时,根据各县资源禀赋,大力推动茶叶、柑橘、中药材等“一县一业”发展,促进农业集约化、规模化和生态化。依托陕南山水资源,支持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生态观光旅游业。陕南三市生产总值连续5年超过全省平均增速,实现了经济建设和生态保护的可持续发展。

         我省还力求在保护水源的同时与民生改善相结合。从2011年开始实施陕南生态移民搬迁工程,计划用十年时间陕南搬迁60万户、240万人。截至2013年底,20万户、75万人搬进新居,迁出地生态恢复进程加快,水源涵养功能明显改善。

      为根治汉丹江流域洪涝灾害频发、水土流失严重、水生态恶化等问题,2012年和2013年,分别启动了汉江、丹江综合整治工程,计划投资280亿元,在汉江、丹江沿线实施生态环境治理、水资源配置和防洪设施一体化建设工程。截至2013年底,完成投资61亿元,建设堤防190公里,治理河长267公里,400多条小流域得到综合治理。

       为了治理污染,陕南“十二五”规划中的54个市、县(区)垃圾污水处理项目全部建成运营,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77.38%,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2.19%。建成国家级和省级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3个,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430平方公里,实施生态修复面积1468平方公里,年均保土能力达到1275万吨,蓄水能力达到1.13亿立方米,植被覆盖度提高15.3%。

      可以预见,牵手南水北调工程,陕南三市将在循环发展的道路上取得更大突破,实现更快跨越。
a
0 0
  @ME: 
 楼主| 发表于 2014-11-7 16:03:08 | 显示全部楼层
相关链接

        南水北调工程在长江下游、中游、上游规划了三个调水区,形成了东线、中线、西线三条调水线路。通过三条调水线路,与长江、淮河、黄河、海河相互连接,构成我国中西部地区水资源“四横三纵、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总体格局。

        东线工程从长江下游扬州江都抽引长江水,利用京杭大运河及与其平行的河道逐级提水北送,并连接起调蓄作用的洪泽湖、骆马湖、南四湖、东平湖。出东平湖后分两路输水:一路向北,在位山附近经隧洞穿过黄河,输水到天津;另一路向东,通过胶东地区输水干线经济南输水到烟台、威海。一期工程调水主干线全长1466公里,其中长江至东平湖1045公里,黄河以北173公里,胶东输水干线239公里,穿黄河段7.87公里。规划分三期实施。

       中线工程:从丹江口水库陶岔闸引水,经长江流域与淮河流域的分水岭方城垭口,沿唐白河流域和黄淮海平原西部边缘开挖渠道,在河南省郑州市附近通过隧道穿过黄河,沿京广铁路西侧北上,自流到北京、天津。输水干渠全长1273公里,向天津输水干渠长154公里。年调水规模130亿立方米。

       重点解决北京、天津、石家庄等沿线20多座大中城市的缺水,并兼顾沿线生态环境和农业用水。中线工程分二期实施,第一期工程建设主要目标:丹江口水库大坝加高,从丹江口水库自流引水,到北京天津。中线一期工程平均每年可调水95亿立方米。同时为减少中线从丹江口水库调水后对汉江中下游的影响,修建引江济汉等四项生态建设工程。

       西线工程:简称西线调水,是从长江上游调水至黄河。即在长江上游通天河、长江支流雅砻江和大渡河上游筑坝建库,坝址海拔高程2900-4000米,采用引水隧洞穿过长江与黄河的分水岭巴颜喀拉山调水入黄河是从长江上游干支流引水入黄河上游的跨流域调水的重大工程,是补充黄河水资源不足,解决我国西北地区干旱缺水,促进黄河治理开发的重大战略工程。

       陕西:多措并举保一江清水永续北上 (记者陈艳 )
a
0 0
  @ME: 
 楼主| 发表于 2014-11-7 16:04:15 | 显示全部楼层
        历时10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进入倒计时。作为水源的发端地,陕西为南水北调中线工作做了哪些工作?目前汉丹江出省境水质情况如何?

        据国家南水北调办、国家发改委等6部委连续两年对我省《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十二五”规划》考核结果和今年前两个季度对规划控制断面和省界断面的水质监测,我省境内汉丹江干流及省界断面已达到调水要求。其中,汉江出省境水质一直稳定保持在Ⅱ类,丹江出省境水质稳定在Ⅲ类,主要入库河流水质符合水功能区要求。考核设置的12个控制单元年水质达标率始终保持在83.3%,2014年1-8月达标率上升到91.7%,两项主要污染物指标化学需氧量和氨氮年均浓度始终保持在Ⅱ类水以内,其中化学需氧量年均浓度2014年较2011年下降1.9%。

        近年来,我省以《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十二五”规划》实施为抓手,加快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项目建设,开展汉丹江综合整治,实施陕南循环发展和移民搬迁,全面推进水源区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主要开展了六个方面的工作:

        创新工作机制,夯实工作责任。对污染治理项目进行月调度、季通报、年考核,实行“一票否决”。把污染物总量控制作为项目环评的前置条件,对国控、省控污染源全部实行在线监控。对重要流域和重点控制单元建立“河长制”。颁布实施了《陕西省水土保持条例》,将水源保护工作纳入了法治化轨道。

        全力推进规划,有效保护水质。污水处理项目23个建成试运行;垃圾处理项目25个项目建成试运行。市县两级污水垃圾处理工程项目实现了全覆盖;水土保持项目完成投资7.988亿元,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996平方公里等。

        积极主动作为,启动汉丹江综合整治工程。截至目前,共完成投资61亿元,建设堤防(护坡)190公里,治理河长267公里,415多条小流域得到综合治理,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8867平方公里。

         坚持循环发展,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省级财政每年安排6亿元,用于培育和壮大陕南现代循环产业体系。大力发展茶叶、柑橘、中药材等“一县一产业”,着力带动农民转移就业和增收致富。2013年,陕南三市实现生产总值1997.16亿元,连续5年超过全省平均增速。

         实施移民搬迁,加大水源涵养。到2013年底,已有20余万户,75.35万人搬进新房,累计完成投资374.87亿元。同时,对迁出的区域加大生态修复和环境治理,水源涵养功能明显改善。

         加强资金筹措,保障项目建设。“十二五”以来累计整合中央基建资金等各类资金33.35亿元;安排陕南循环发展、移民搬迁和重点镇资金130亿元;累计安排陕南三市93亿元国家生态补偿资金;陕南各市拿出国家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资金的20%用于弥补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资金的不足。

        中线工程全线通水在即,水质保护工作任务越来越重,陕西的工作责任也随之加大。为确保完成水质保护任务,下一步我省还将在保持水土项目建设、建立汉丹江水源地保护长效机制等方面展开重点部署。

        加快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工业点源治理、入河排污口整治、尾矿库治理等重点项目建设,抓紧污水收集管网建设,提高城镇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运行效率;建立汉丹江水源地保护长效机制,修订完善《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研究出台污水垃圾处理设施补贴政策,建立省内生态补偿机制和增长机制;推动水源地发展生态循环经济,严把项目审批准入门槛,统筹规划镇村设置、产业布局,坚决关停不符合环保要求的黄姜、造纸等项目,最大限度减少污染排放;积极争取转移支付和开展对口协作,尽快启动实施水污染治理、生态建设等合作项目,抓好项目策划包装,加大企业交流,进一步加大中省财政资金的倾斜支持,进一步推动水资源价格改革等。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