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进城镇化进程的难点究竟在哪? & q; c$ I' z/ j9 a3 p
/ c5 z) n( @% g; b3 N: r! ^ 鄙人是个乡村农民,现在各地都提倡和鼓励农民进城,在x县,修了不少的房子,因为国家补钱,许许多多有钱人都进城买了房,可据笔者了解,在我们当地,真正搬进城的农民几乎都还在农村生活,这样下去,农民进了城,就是形式上的,从经济学的范畴上分析,城镇化的形成,首先要解决生活和就业,这才真正实现“搬得出,留得住”。1 Q j1 X+ [; t1 b* D5 U6 G. l
3 N _9 x: i) A* w
农民如何解决生活和就业问题呢?至今,这还是一个有待思考的话题。特别是在一个国家级的贫困县而言,决不能盲目跟进,因为它关系着人的基本生活过程,维系着社会秩序。在实施城镇化之后,就意味着传统的以耕作方式为主的农村将退出历史的舞台,农民自然就转换了身份,成为市民。这一定义的形成,使农业将不再和农民这个角色相连在一起了,而农业将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产业,附带在这一产业链条上的将不再是农民,而是农村产业工人。可能有些学者不能认同,可这在农村是个事实问题。笔者家乡就有一个90年代就进城的非农业户,当时只有一个农业户口,人已死了7年以上,可在当地,照样领直补,听说这次还能将土地继承,这就是进了20余年的城镇户。/ J4 l& s7 t* B8 |7 M& u
$ K2 ?" E% v; T
就此而言,在基层农村实施城镇化之后,农民的就业问题由谁来解决?粮食由谁来种植?这些人该如何定位?既然进了城,还在农村分田地,这样的城镇化有何优势?这个问题很具有普遍性,期待国家有关部门明示!
. S8 ^$ M8 a U- z. I% O8 P: {6 y4 }' F& s
说实话,我们也想过城市化生活,但是,通向城镇化的道路有许多问题还须解决。一是农民都集聚在城镇,他们的土地该不该还占有?保障他们生活的出路在哪里?二是他们都住进了城,生活问题将如何得以解决?尤其是就业问题,在没有就业保障的情况下农民进城风,是否显得十分盲目?
z o3 W3 e' i; I+ O; V8 x. E
" Y6 W, L3 ?3 c) m 据每年的新闻,全国每年都有几百万大学生就业难的大背景下,就业竞争非常激烈,实施城镇化之后,就意味着农民将告别土地,但据相关部门统计,真正意义上能到城里打工挣钱的农民,大都分布在低端产业的链条上,一为建筑、交通、餐饮等行业,二为保安、保姆等行业,这些行业中,有部分行业的季节性较强,一般只在春夏秋三季用工。而进城打工的农民,多数还在家乡进行种植和养殖活动,如果彻底告别农业,住进楼房,如果就业没有保障,连小区的物业等费用都无法解决,这样的城镇化怕撑不了多时吧!7 I2 f7 [6 X- p! H
: \8 A1 `4 R" q 笔者以为,过分的强调城镇化是不利于作为一个有9亿的农民唯一途径,如果让农民都放弃农业,进城生活,就业问题将是一个最大的问题。更会成为社会的一大隐患,实施城镇化不能带有盲目性,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实施城镇化,农民的生活和就业问题不解决,还在农村生活,还在农村分田地,是不是浪费了国家资金?期盼城镇化的过程中,能确信“搬得出,留得住”,不要一混而上,否则,城镇化就会大打折扣,绝不是笔者危言耸听!(虎山 居士文)+ j1 T6 ~/ G6 C" i.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