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怪不怪的形式主义( w1 D' `; v3 U0 j$ ~& q- X
" U. A, s: }& n1 ^* ]! A
我们不难看到这样的情形:一些不正常的事,人们见得多了,慢慢地习惯了,时间一长便习以为常了。7 k. n" g( G" y2 j7 Z- n8 ~
: f4 b/ L7 X7 v& W3 V2 E
比如学习教育。长期以来,我们的理论学习、政治教育等像长流水一样,有时一学习就是几十天,一教育就是近一年。可实际上在“扎扎实实走过场”,开始作计划,搞动员,然后就束之高阁,该干啥干啥。最后开个总结会,写个报告,学习教育活动就胜利结束了,所有问题都解决了。
( D! E0 d& D0 g- D9 I [* d: u) t B5 u% l: x/ N
又比如开会。开会是上情下达、部署工作的重要环节,必要的会议不可或缺。现在的问题在于,会议太多太滥,一些人天天泡在“会海”里,昨天到上级开会,今天参加同级单位的会,明天组织下级开会。机关的工作千头万绪,概括起来主要是两件事:一是开会,二是准备开会。开会就是工作,开会就是落实,开会就是成绩。" R0 K3 Q& T6 w+ d4 @5 a
% }5 b$ H. m( M1 q9 `) ~* Y# [
又比如卯点式考察。如今领导下基层考察,“微服私访”已成为新闻。绝大多数领导下去,“兵马未动,电话先行”,让下面做好“演戏”准备。视察线路是预先安排的,视察点是预先摆设了“道具”的,座谈人员是挑选的,走一路演一路,看不到真实情况,听不到真话。
" ?* f; U4 c4 _. L; s
* V: \5 E- L1 }& Y: X l" v 又比如检查评比。“满天飞”的检查评比也是近年来的一大特色,各级都喜欢以此作“抓手”,一本正经地走过场,热火朝天地搞形式。评比方和受评方,“周瑜打黄盖”,两情相悦。
' u- f z' y: y/ B" I: W( l8 w6 t. ?6 x6 L. v8 D7 @9 m" c
凡此种种,“形式”无所不在,巨大的公共资源被“形式”耗费掉了,权力公信和政府形象被“形式”抹黑了。
* h" @2 `; J0 N" j9 P4 V
) _% d4 F% _; }/ x8 J/ u 对于形式主义,我们曾经悲伤、曾经愤怒、曾经不耻为伍、曾经茫然地发出诘问,又无奈地随之裹挟着东奔西走。时间一长,各种形式不再如开始那样刺激我们的神经,撞击我们的心弦。在不知不觉中,慢慢地变得习惯、淡然,继而视若无睹,随波逐流,有时还参与其中。
# t9 _/ h! D: U2 U' L1 |
0 x% z& u2 d4 ~' j8 U# V5 ~: p 这是一种严重的“审丑疲劳症”,即丑的东西天天看、反复看之后,没感觉了。本来应该警醒的东西,却由于多次接触变麻木了,对形式主义有妥协性和适应性。
2 j% \/ l) R" H1 o2 ~! v0 ]6 e
K" u k. E4 z- G 见怪不怪是习以为常的近义词,前一个“怪”指怪事怪现象,后一个“怪”指责怪。当怪事怪现象无人责怪,还有人推波助澜时,就是一个危险信号!# O* r. M* j& A; ]( D
8 l% c6 I! `6 z4 _ 都说“形式主义害死人”,我看不一定。“初级阶段”的形式主义如同“老鼠过街、人人喊打”,大家都很警惕,其危害有限。只有习以为常的形式主义,人们司空见惯,老鼠过街无人喊打,形式主义越来越多、越来越吃香,这时就会害死人,还会害死单位、害死国家。( 雨田)1 v$ R/ q3 Z1 o
0 Q) z. p) C3 V) C% }( k( d1 K# O i- n0 p4 F/ J3 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