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 
|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将于今年10月全线贯通,为抢抓机遇,探寻未来发展之路,推动“北调之水”70%的提供者——陕南——国家核心水源地的全面发展。8月23日,陕南发展研究院在汉中举行了“汉水进京与陕南发展”研讨会。研讨会特邀我国和我省著名水利专家、陕西省决策咨询委员会专家,以及相关领导,就“陕南未来的走向”进行了深入广泛且极具建设性的研讨。
% h/ p2 q# o/ R2 G) r
2 ^) m2 N+ t5 `5 w 要将保护置于首位,用活用好水资源。走农、林、牧、副、渔特色发展路子,应成为今后的发展方向
% i% L% n+ `& l
3 w- Z$ B, }0 q: u( J, X 李佩成(我国著名水利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 k; D5 |( ]% E" m
陕南未来发展,路在何方
. A/ r; p$ ^- @ 我国中线调水工程的水源主要来自陕南的汉江,约占调水量93亿立方米的70%。如何面对这个事实,需要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积极行动起来。
* z4 ]" {# Z! O) _& a! u2 j
3 L) I7 @$ J4 J, l3 k7 o# l; l 一、面对中线调水的现实,陕南的建设必须作出科学的规划,保山护水,加强水土保持,提高水资源利用综合效益,发展特色产业和绿色产业,走保护与开发相结合的路子,并将保护置于首位,用活用好水资源。
T* Q# I) T( D- e/ C5 i
$ p/ l, N. r/ E9 K1 O" D# p* J 我们要学习河南、内蒙古、山东等省区发展从农业起步的经验。
8 j7 U& g5 `4 w5 B* G( `2 D
# x, a" ]' q' b B( c 陕南地区生物资源异常丰富,主要有:蚕桑、茶叶、桐油、棕榈、生漆、板栗、核桃、柿子、食用菌、猕猴桃等;中药材有:杜仲、黄姜、西洋参、银杏、绞股蓝等。目前,绿色农业在种植业的比重逐年增高,绿色食品在市场中的份额逐年加大,而且上升势头强劲。走农、林、牧、副、渔特色发展的路子,应成为今后的发展方向。但发展特色产业,不能“透支”森业资源,要靠山护山和养山。
* {" e ?. O% L$ T1 t6 ]' j. F; N- l3 Q2 C3 B
二、建立水市场。《中国21世纪议程》指出:明确政府、企业和个人在自然资源的所有权和开发经营权方面的权利与义务;在自然资源使用分配中引入市场机制,实行“使用者付费”经济原则,以促进采取有益于环境的方式开发自然资源。建立和完善自然资源产权制度,实行资源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以及资源的有偿使用和转让。
' s O/ s. R8 s% h) d3 B# [; Z9 `8 v( N8 ]
水资源作为21世纪的战略性资源,也毫无例外地应实行“使用者付费”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原则,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决议中指出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精神。目前,我国的水市场还处于不完善阶段:表现在水资源价格的严重扭曲、水源地与受水区之间的用水户权利与义务的不对等、生态补偿资金偏少等。因此,建立水市场势在必行。
+ ~8 ]3 T" o, r; t: n; n" r+ G% l q1 V) g( c1 c, {
三、争取把陕南流域水资源补偿列入国家计划。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的保护和建设,不仅涉及到京津地区的饮水安全问题,而且还关系到长江流域的持续发展,关系到汉江、丹江流域的人民生活问题。目前,国家环保总局已经开始了自然保护区、重要生态功能区、矿产资源开发和流域水环境保护的生态补偿试点。山东、安徽等省市先后确定了试点流域。建议省政府积极争取将秦巴山区的南水北调水源涵养区,列为国家生态补偿机制的试点地区,争取国家的大力支持。9 |- P, _& m" j5 R% H
! L. B1 Y' y E( Y 建立水资源费征收返还机制。南水北调工程建成投产后,建议对供水受益区按供水量征收水资源费并返还水源区,用于水土保持、污染治理和弥补经济损失,使水源区、用水区人民在南水北调工程中共同受益、共同发展。如果国家能够按照《水法》的相关规定,将征收的水资源费返还于水源涵养区和供水地区,用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这对改善水源涵养区、供水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汉江水质和保障汉江水量,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 g" P9 a) w4 w9 e/ e0 q: K0 a4 {2 k" T; i: I# \
四、要加强科学研究,特别是在调出水情况下的水文生态研究。中线调水是一项前所未有的水利工程,大量水的调出以及因调水而采取的水质保护措施,必然对当地的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带来诸多前所未有的困难和问题,包括对汉江的历史和未来的认识,这些都需要通过科学研究加以解决。+ l/ V: H/ W1 r9 o
7 S8 ^9 ? V& S3 @2 A, l' 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