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 
|

楼主 |
发表于 2014-5-20 21:33:56
|
显示全部楼层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襟。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从南郑真身洞发现的郑炎诗刻上看,张俞这位乐山好水的落第秀才,在景佑元年十二月廿三日与郑炎同游南郑金华山,也肯定去了附近的金华寺。金华寺建于宋代,因藏有龙骨(恐龙化石)而建寺,现依然寺殿巍然。诗中说到“安得乘闲访灵迹”,大概是访龙骨。郑炎请僧人将诗文镌刻于石崖之上,大概就是请的金华寺的僧人。; O7 B; C$ {& y3 k. t: W+ A
$ h% @, {" ^; }. e; p+ ~5 K 张俞爱藏石养鹤,郑炎在诗中说他“鹤态飘然”。面对真身洞嶙峋奇石,张俞依他那放浪不羁的诗人情怀,注定在山中引吭高歌。郑炎则说他的歌惊天地、泣鬼神。而正是郑炎陪同张俞这位北宋文豪同游,才使郑炎的这首诗流传下来,被历代收录。笔者还认为,张俞和郑炎两位文人,一定会在金华山中一唱一和,相互赠诗。郑炎也一定会将张俞的赠诗镌刻在自己诗作的刻石之上。在我们踏勘郑炎诗碑中,上方明显有一处石刻痕迹,还依稀存留几字,但漫漶不可辨认。假若这是张俞的诗作,那肯定是惊俗之作。可惜岁月无情,没留给我们机会。
t2 @, X# |7 i- `
* L/ ?0 s. x5 { 但张俞在汉中地区游览期间,写下了许多关于汉中的诗篇,诸如:《韩信坛》、《博望侯墓》、《游灵岩》等,其中《韩信坛》写到:
' j! N/ ^# \8 w' q
7 v# K" K! }; H) [5 U* w 汉用亡臣策,登坛授铖时。须知数仞土,曾立太平基。这说明在北宋时期,汉中城南的拜将坛、城固张骞墓、略阳灵岩寺就是游人如织的名胜古迹。而今,我们则应充分利用张俞的大作大名,将这些诗篇分别立碑镌刻于这些古迹景点之中,注定增色不少。# @0 F; ^7 C ^$ w
! s C3 ?( h$ ?5 D7 L
另一方摩崖石刻与郑炎的《赠张俞秀才游金华山》石刻上下紧密相接,但年代却相距163年,即南宋元丁巳年(公元1197年)所刻。石刻长1.25米,宽0.83米,全文为:9 S _- Z0 j5 }4 }: A" g
% ^9 c, h8 c1 P4 Q1 a: [4 C2 X
“庆元丁巳夏旱。南郑主簿左县张应卯、伯虞檄来。束决大地热恼,入山清凉,□欲呼山灵,□□飞泉作霖雨也。六月八日书。”- u5 L! ?' n0 l- I% \3 q1 I# a# N
+ {" a, u6 @1 D1 u/ U' M, V2 m
这块摩崖说的是南郑主簿(官名)张应卯等人在这年的炎夏出游到此,因久旱无雨而暑热难耐,而一入此山便倍感清凉,尤其那一挂飞泉如雨霖一般让人心旷神怡。
" V* \# E' y. z+ k( a2 T
& |$ r W( ~9 ?- O+ v& T 这是一方宋人惯用的览胜游景后的题记,类似现在的“到此一游”,并无多少可圈可点之处。但一个熟悉的名字跳入眼帘:张应卯。在已被汉中石门水库淹没的“石门题名十八段中”,有一方宋人题名刻石中就有这位张应卯。石刻云:* w* d/ H8 i# o* L
, J" L2 x0 W0 V9 j& g! q' `, R
“章邵、李山金 、魏拱之、张应卯、章升之、赵 文日、章复之,以庆元二年立夏前一日来。邑令张寅、李师章,载酒相从。”: @6 Y$ ?! Z& Z7 ]% Z
7 _- Q6 v) L5 [2 ^: q 现在很难查到张应卯的生平,和北宋郑炎一样,南宋期间有好几个任主薄的张应卯,但均与年代对不上,也只好留以后备查。但可以肯定,张应卯也是一位乐山喜水的好古之士,他在庆元二年立夏前一日来到位于褒斜道南端的褒谷口寻访汉魏石刻,又于次年来到南郑金华山真身洞游览,在这里,他肯定看到了100多年前郑炎写的《赠张俞秀才游金华山》摩崖石刻,并在石刻之下留下了他们一行人到此旅览的印记。笔者想象,当张应卯看到张俞、郑炎这样的前贤在这里留下足迹笔痕之时,一定摩挲良久、感动不己、激动万分。笔者还想象,正是张印卯等人对张俞的仰慕,才记录了郑炎赠张俞的这首诗,并让它流传下去,存世千古。(黄建中)
6 N0 [; v$ V* ^3 j& r. W5 y6 y. E) S) L( Q*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