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 
|

楼主 |
发表于 2014-4-11 19:51:55
|
显示全部楼层
这里是地处“西北小江南”的汉中盆地,历来被称为“汉上明珠”,这里位于秦岭南麓,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使它成为北方物种和南方物种的混杂生存地,形成罕见的“生物资源宝库”和“天然物种基因库”。这里设有朱鹮和长青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陕西乃至全国唯一的有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县区。这里,就是被称为“朱鹮之乡”的陕西省洋县。4 s) K+ u; w) U
5 r+ U N7 [1 I8 j3 m0 ?7 p+ p
1981年5月23日,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刘荫增先生和他的朱鹮调查小组历时三年,走遍大半个中国,行程五万多公里,在洋县姚家沟发现了当时世界上仅存的7只野生朱鹮。从此,朱鹮的命运和保护开始被世人关注。/ m* @& n8 E5 z& |& O( T+ l+ S6 x
. a# I$ @& k. R7 k
30年来,洋县有效保护朱鹮野外种群,加强朱鹮救助和人工繁育研究,走野外保护和人工繁育同步发展的道路,朱鹮数量迅速增长,种群质量稳步提升,逐渐摆脱了濒危局面。目前,朱鹮这一种群不断发展壮大,已经生活在3个国家,种群数量超过1800余只,其中野生种群突破了800只,野外生存范围涉及陕西省境内的2市7县(区),面积约6000平方公里。朱鹮的成功保护已成为世界拯救濒危物种的成功范例,得到了国际保护组织的高度赞誉。
]$ {3 ?& s5 g, F0 G2 x
走进洋县 探访“朱鹮之乡”的别样风采
, G8 N& u2 a0 x, E
全民动员参与保护
# b C. j, o0 {! z$ c: W* X: ]. t0 X: b+ l7 U, C
1981年,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的刘荫增教授和他的考察组在洋县姚家沟发现了7只朱鹮,这一消息引起了世界震惊和关注。0 J5 ?! m: a/ K$ |1 M; f
) g: {7 ~: A7 U' a
洋县林业局专门抽调4名职工组成保护小组,昼夜跟踪关注这群朱鹮。当时,参与筑巢繁殖的仅有2对朱鹮,为使它们不受外界因素干扰和天敌伤害,在3至6月的繁殖期,朱鹮保护人员在每棵巢树下搭建观察棚进行24小时监护,为了防止蛇、黄鼠狼等动物上树,在树杆上涂抹黄油、安防刀片架,为了防止幼鸟掉巢摔伤,还在每个巢下悬挂尼龙网。这些措施发挥了巨大作用,最大程度的保护了卵和幼鸟安全,野生朱鹮的成功繁殖得到保障。
# g" x3 \' ]. z9 k4 D$ t7 E" O w4 v3 A9 U! L
1993年后,随着种群数量的增加和分布范围的扩大,朱鹮保护站委托当地巢树所有者的农户实施监护保护,收到了显著效果。30年来,每一个野生朱鹮繁殖巢树都落实专人管理,提高了繁殖成活率。
% G S/ \: `. ]6 p! z9 S& p* `6 {4 {- F: H ~
随着朱鹮的发现,当地政府就深刻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1981年8月,洋县人民政府颁布《关于认真保护世界珍禽朱鹮的通知》,在朱鹮活动区禁止开矿、狩猎、砍伐林木;1983年,根据专家的建议,通过政府倡导,保护区引导的方式鼓励农民不在朱鹮活动和觅食的稻田使用农药、化肥,并扩大和保留一定面积的天然湿地和冬水田,使朱鹮觅食地得到了保障,朱鹮及其主要食物泥鳅中毒死亡的问题得到遏制。同时,当地还多方争取资金800多万元,恢复朱鹮天然湿地3500多亩,保留和整治冬水田1500亩,封山育林40000多亩,疏通渠道30多公里,种植树木3000多株,为朱鹮营造了一个适宜生存的栖息环境。
* W/ c1 e4 n" t6 E3 U6 }
' m. |- r1 S! T+ D9 J/ ] 1981年秋天,秦岭一号朱鹮群体保护站在八里关乡大店村姚家沟成立。1983年、1986年,在国家林业部支持下,洋县朱鹮保护观察站和陕西省朱鹮保护站相继成立。
. S4 d9 [- @0 b f' E* ]0 { U m! F% }6 C
几十年来,在保护站工作人员的精心照料下,野生朱鹮种群数量逐步增加。0 Z9 A4 I# Y3 K+ j
- u, w, N7 S" W% i& }8 P 人工饲养异地保护
; ~% F: I, A: D$ l$ {- x* l; I' _7 C; P( b
按照濒危物种保护的国际惯例,在加强野生种群保护的同时,通常采取建立人工种群的方式迅速增加物种的数量。朱鹮人工种群的建立和繁育技术的成功,使朱鹮快速摆脱了濒临灭绝的危险。$ D7 S* m* h* t' t
3 ]1 t& E$ q/ W 易地保护是濒危物种保护的重要途径。1990年,原林业部为了使野生病伤朱鹮能够得到及时救治,在洋县建立了“陕西朱鹮救护饲养中心”,专门负责病伤朱鹮个体的抢救、饲养、繁育工作,使野外保护和人工饲养同步发展。1 \; X" F! @+ c n
1 g8 v* U& G, R( o# z
20年间,在设施设备简陋、无经验借鉴的条件下,保护站摸索、总结出了一整套人工饲养和繁育技术方案,攻克许多技术难关,为后来朱鹮种源的输出和异地分散饲养奠定了基础。
& u3 r9 P% w: P) j2 B+ b. c) I% L; k7 \+ c& f1 }8 y4 F8 a& i
2000年,陕西朱鹮饲养救护中心首次开展人工饲养朱鹮自然育雏实验并获得成功,实验培养和恢复朱鹮人工种群的自然繁育能力,攻克了人工饲养繁殖领域的难关。
' X5 Z$ B$ A, y9 R6 Y3 \/ ?" L( ?; m2 `9 O
科学研究硕果累累/ \4 h) I& U. ?5 E- G! y
g9 @- V3 L- M! K; y* i 在朱鹮人工饲养繁殖种,科研人员攻克了人工孵化、人工育雏和笼养条件下朱鹮不能生育育雏的重重难关,摸索和 积累了一整套成熟的饲养繁殖技术。
+ y$ I, X7 ]% a" r3 S7 ]
2 j/ s5 ^, n2 h$ n. C 2007年,朱鹮拯救与保护研究成果得到各级政府的认可与奖励。其中《朱鹮生态学研究》、《朱鹮的人工救护饲养繁殖》为代表的科研技术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1983——2000年“朱鹮栖息地环境背景值监测分析”、“朱鹮生态生物习性研究”、“朱鹮救护与人工饲养繁殖”获陕西省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2001、2004和2007年出版的《中国朱鹮》、《朱鹮研究》和《トキの研究》(朱鹮研究日文版)等专著深受中外学术界的关注,成为朱鹮保护的指导性文献;2007年“朱鹮拯救与保护研究”成果又获得陕西省政府科学技术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科研工作者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 _7 _4 e l% j6 k$ ?% Q9 K
# p, k2 O; ^# C! O+ \ 从1987年起开展的朱鹮环志标识、种群谱系、人工繁殖、代孵代养野化放飞试验等实用研究,一直走在世界朱鹮研究的前列。
H+ Q9 C" ~( h) d& S7 I4 L. B
" y( x* U% V; A! h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