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 
|
去留坝张良庙是在元旦的时候。1 ^7 _0 [" q) R6 ~) K& N
o; z8 a" @6 T M
经褒河时再次下车重游了一次石门水库及栈道,可惜入冬后水枯草黄,远不如夏秋时漂亮。
# E% X; ?7 m7 q+ B
; t7 C1 B0 L6 M. N! { 从汉中到留坝沿316国道而北,总约九十多公里。途中慕名在石门收费站前的土地岭吃了一回鲶鱼,很便宜,味道也的确不错,一打听,那厨师原来是重庆人。& ~/ x0 ]1 T ]4 Q x8 W3 i' z# Q9 B
/ \ N, }) Y) s4 ~3 ^
316国道从秦岭南麓进去沿褒河而上,时在河东,时在河西。绵延的群峰上草木多呈黄褐色,褒河碧水白石,浅而清澈,且色彩或蓝或绿或紫富于变幻,让人联想起九寨的水来。快到留坝时发现很长有一段河水冻住了,停下车来,隐约可以看见冰下仍有水在流动,想来夏天行走其间会更漂亮。秦岭里面温度明显比汉中平原还要低得多,沿途石壁上很多冰挂子,偶尔还可以看到一个小小的冰瀑。
2 p; Q" P, x3 c! V3 I: V
5 s. q, w8 J4 _) J b8 n 张良庙在留坝县城往北十几公里的庙台子,去的那天到处积了厚厚一层雪,阳光很好却并无融化的迹象。据言最早的张良庙是由张良的十世孙汉中王张鲁所建,原址已无可稽考,现在所见的多是明清建筑。
) e7 v( K% n- t6 _* g8 q, \
汉中散记之留坝张良庙
/ f6 H. C' P' J% @+ B3 q1 H6 v 入张良庙的第一眼看到的是一座灵官殿,在后面又是一座三清殿,因自小看的书上都把张良列为兵家所以稍感突兀,但仔细想想,把从黄石公处得艺的张良归为道家流派好像也是说得过去的,何况他功成身退后是来紫柏山辟谷修道的。$ U8 V2 p& G0 V* i, f8 c0 A
7 Z0 m& n0 f0 v2 I 张良庙内有很多碑匾石刻,“相国神仙”“名高青简”“帝宇人龙”“古今一人”等等,多是后人倾诉的仰慕之情。其中最妙的当数于右任撰写的一块碑“送秦一椎,辞汉万户”,只说了最初的张良在博浪沙刺击秦始皇那一椎,以及最后的张良看到韩信被杀之后激流涌退,其间的风云变幻任由人去想象。最不能理解的一块碑是把米芾的“第一山”拓刻来竖于庭下,好歹应该栽到某一处山上嘛!
. \1 W$ T* o0 w- b7 D' b
3 [# Q% S2 _% O! m4 O 再往里走,有洗眼泉井一处,探手去试并不如何寒凉,于是笑着在井水里涮了涮眼镜,算是洗眼了。1 [2 h: A4 J2 q9 M7 W- s+ x
& Y1 ]4 t; k: u) _( |8 B 拜石亭下有当年陕南镇守使管金聚所书“英雄神仙”一碑,这个称谓比较新鲜又很合理。只不知拜石亭的石是不是指“一桥三敬履”故事中授张良以《太公兵法》的黄石公?! ?- Z( A w# ~
+ N; }+ I; f+ l D3 @4 i 从拜石亭往上,踩着结了冰的石阶去授书楼,石阶曲折高陡,几次都差点滑倒。到得授书楼上,发现授书楼的二楼入口的木梯是用木板钉死了的,因恼恨从一楼往下看遮蔽太多,于是手脚并用攀上二楼,在上面果然就可以俯瞰张良庙的全景,屋顶的积雪在日照下反着光,给人以清爽明净的感觉。张良庙北面是紫关岭,西北面是紫柏山,庙前庙后各有一条小河流过并在东南汇成紫柏河,果然是一处风水宝地。言说张良庙占地一万四千多平米,果然是很宽大,比古汉台和拜将坛都宽多了。, p7 L D* o: ^6 H( r! H
`- X+ j% M" f* r* B 从授书楼折下来,沿另一条石径经过石鱼可进入翠竹园,这里的竹子果然特别,并不是惯常知道的修竹通直,这里的竹子很多都是“弯脚杆”,均离地一二尺处折一下再往上长,搞不懂是什么道理。7 ]% ^ w5 k |- b: L6 c
: v: j4 }9 Q6 G, ^ 出来后回望过去,张良庙正在落日的余晖之中。原打算要去紫柏山看自然奇观锅坦以及探访张良辟谷修道的山洞的,因人告知积雪难行且天色向晚,只好悻悻作罢。(王九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