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哲文,师从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刘敦桢的前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组长,曾经总结过三件事在他人生中占了很重的分量:完成长城申遗,推进大运河申遗进程,以及启动蜀道申遗 。蜀道拥有3000多年历史、是保存至今人类最早的大型交通遗存之一、比古罗马大道的历史更为悠久。蜀道申报世界文化线路遗产恰逢其时,原因如下:+ ^2 t/ v! @7 ?& i& L
7 n' d4 u2 ~+ M7 {+ x# M
1、蜀道申遗,受到了中国各级领导人的支持。前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在2013年3月全国两会上,做了“政协推动西湖、大运河、蜀道文化线路申遗”的工作报告 [链接2] 。2011年9月6日,前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在汉中表示,国家文物局支持蜀道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链接3] 。2013年9月4日,川陕两省文物部门在汉中召开秦蜀古道(蜀道)申遗联席会,两省将加快编制蜀道的总体保护规划。两省文物部门就如何推动蜀道联合“申遗”工作达成了诸多共识,并认为蜀道文化线路保护和“申遗”工作是跨省的重大文化项目,两省需要共同协作,相互配合,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在促进经济社会繁荣、文化产业大发展等方面的突出作用,围绕蜀道的“申遗”建立联合机制。两省计划每年在陕西汉中和四川广元两市轮流召开一次“申遗”工作会议,加快进行蜀道重要遗迹总体保护规划编制,加大文物保护力度。
# B+ M7 Z5 C. \% P
关于推进汉中作为“蜀道”核心城市申报世界文化线路遗产的倡议书
3 e" |2 v# U, Z1 W7 O( d* k" K# z
2、在世界遗产保护领域出现的最重要的新动向之一,就是“文化线路”申遗。世界遗产委员会在2003年3月17日至22日召开的会议上,对《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的新一轮修订作出计划,其目的就是加入有关文化线路的内容。继1993年后已有多条文化线路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单,文化线路已经成为近年来世界遗产保护的热点之一。由于中国是文化遗产大国,遗产项目众多,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遗产委员会要求每年每国只能最多申报一项世界文化遗产和一项世界自然遗产。这使得中国也对文化线路申遗青睐有加,因为一次申报就能捆绑多个申遗点。例如,2014年丝绸之路和大运河申遗,都捆绑了几十个申遗点,汉中的张骞墓也随之被捆绑进入丝绸之路申遗。如果蜀道进行申遗,就可以将陕西和四川众多重要的历史遗迹一起捆绑申遗。这无疑对国家、陕西和四川都是有利的。' E8 \9 P1 u: S" S4 b% `
; F/ U- y T9 @! j0 D 蜀道申报世界文化线路遗产,对蜀道沿线城市来说,是百年难遇的历史性机遇。世界遗产能够吸引全球的目光和注意,影响巨大。蜀道申遗成功,可使汉中、广元等城市一夜成为举世闻名的历史文化古城。中国截止2013年底申报成功的世界遗产一共有45项,陕西仅有秦始皇兵马俑一项入选。伴随着申报成功,许多遗产地都从默默无闻一跃成为全球闻名,例如,山西省平遥古城从1997年申遗成功以来,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游人,旅游经济效益连年大幅递增,旅游综合收入从1997年的1250万元增加到2008年的6.7亿元,增长了52倍 。
0 c4 x1 N. }( N! w$ i* c; D- Q但是最近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声音:- I9 f7 r) P! I) e9 Z" ?3 R
5 M) E. H! q! v& T' y+ {, @
1、2013年6月19日至20日,“四川蜀道”申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前期调研专家组到阆中古城调研,强调四川省拟将古蜀道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调整为“四川蜀道”申报世界“双遗”。调研专家组成员、省文物局副局长朱小南在座谈会上介绍,更新后的《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共45项,而作为文化线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目前也有大运河、丝绸之路、古蜀道、茶马古道等,按照排位“轮到”古蜀道还需要很长时间。我国对世界遗产实行分类别申报制度,文化遗产由国家文物局负责,自然遗产由建设部负责,双重遗产由两部门共同负责,而我国的“双遗”申报住建部已经空了好几年。阆中市古保办柯敏认为:“蜀道以双遗产申报,只要准备工作充分,申报的时间将大大缩短。” 由于此前的古蜀道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由川陕两省携手,协调工作比较复杂,所以我省拟将“四川蜀道”申报世界“双遗”,涉及绵阳、德阳、广元、巴中和南充(阆中)等五市。朱小南透露:“本次调研增加了自然遗产方面的专家,考察结束后将编制世界‘双遗’申报材料。”
0 h: s& y" H3 N& o/ M% f; i ?! @: @! N3 r( @ G0 X$ D$ Z- E
2、2013年11月22日至25日,由中科院动物所教授、研究员汪松、国际生物多样性保护专家马效能、省世界遗产管理办公室主任张虎、省林科所博士靳伟等组成的“四川蜀道”申遗专家考察组一行6人来广元、巴中进行考察调研,考察组在市、县政府领导及相关部门的陪同下,实地考察了巴中光雾山诺水河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桃园景区、米仓山国家森林公园、大小兰沟自然保护区和米仓古道南江至巴中段、南龛石窟等自然、文化资源。考察组对“四川蜀道”线上巴中的自然与文化资源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一致认为符合世界自然与文化混合遗产标准,表示将全力支持“四川蜀道”申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
. o7 @6 O5 n, O/ i! [, F6 O
7 ]7 I6 _$ u E 3、“从文化线路到双遗产申报的精彩跨越与科学抉择”——近年来广元牵头邀约多个地市拟共同申报“‘蜀道’文化线路世界遗产”,其积极努力精神可嘉,但是文化线路遗产申报牵涉路线太长,涉及面却不广,许多节点和细 节难以满足申遗审议要求,又不便于管理与开发,缺乏与经济发展相关的实际可操作性,更何况仅靠文化线路,殊难总揽、概括和包容蜀道沿线众多景区景点景观和城市城镇节点,殊难更有效发挥集群资源优势。鉴于世界遗产允许局部重合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申报,故而若在继续申报文化线路世界遗产之同时,按经济地理区域将系列景区打捆组团式申报世界文化自然双遗产,既便于资源保护、协调管理与招商开发,又便于申报操作。数年前,剑门蜀道景区已经报批为国家双遗产,即实际已列为国家建设口申报世界遗产预备名单,为世界双遗产报批埋下了伏笔。最近,省遗产办又将申报川北蜀道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的动议,逐级上报省委省政府和国家部委并初步得以支持和首肯。至此,意味着川北蜀道世界遗产申报事项,从学术论争上升到政府战略层面。(刘炜liuw )
; Z1 U' K& n$ 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