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第一网

搜索
更多
猜你喜欢
查看: 2199|回复: 8

[楼市动态] 三年奋斗,汉中移民搬迁起步良好,初见成效

[复制链接]
a
0 0
  @ME: 
发表于 2013-10-18 13:17: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陕南移民搬迁是我省重大民生工程,实施三年来,汉中市按照“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总体要求平稳推进,截至目前,汉中市共搬迁群众5万户19万人。这个源起于地质灾害频发的移民工程,早已不仅是单纯帮助群众避灾脱险,更是从住房、就业、收入、教育等多角度全方位地提高了人们的幸福指数。

     “陕南移民搬迁使命光荣、责任重大,能否出色实施好这一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民生工程,是对我们各级领导干部尤其是县区政府一把手为政能力的检验、工作作风与责任的检验、亲民为民群众感情的检验。各级县区长要甘于奉献,敢于担当,勤于践行,向省委、省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5月18日,现任汉中市委书记、时任汉中市市长的胡润泽给11个县区长写下了这封信。此时,距离汉中2011年展开移民搬迁工作,已过去近三年。移民搬迁工作是否按照“三年打基础、五年超半数,十年任务八年完成”的既定目标良性推进?胡润泽奔走多县进行调研。

三年奋斗,汉中移民搬迁起步良好,初见成效

三年奋斗,汉中移民搬迁起步良好,初见成效

    宁强县汉源镇二道河村陕南移民搬迁集中安置点

        他告诉记者,三年奋斗,汉中移民搬迁起步良好,初见成效,可圈可点的事例不少。但与省委、省政府的要求相比仍有差距,“存在进度较慢、算账不清、成本偏高、入住率偏低等问题”,需要全市下功夫解决。这封信,则凸显出了汉中市委、市政府对这项“一把手工程”一抓到底,不达目标誓不罢休的决心和信心。
       移民新村的四个“镜头”
a
0 0
  @ME: 
 楼主| 发表于 2013-10-18 13:18:06 | 显示全部楼层
镜头一:掏小钱住大房新生活开场

      8月15日11时,在洋县磨子桥移民新村,王文治和几个乡党顶着烈日走进新村建设指挥部,前来办理柴房车库缴费手续。2012年9月,他们成了这个距离县城仅2公里的移民新村的首批住户,开始适应城里人的生活。

      “现在离县城近,路好、水好,干什么都方便。”王文治选择的是一套106平方米的房子,三室一厅一厨一卫,这套成本16万元的房子,他个人仅掏7.6万元。“平均下来每平方米700块多一点,远低于县城3200元的商品房价。”王文治对现在的生活状态非常满意。

a
0 0
  @ME: 
 楼主| 发表于 2013-10-18 13:18:33 | 显示全部楼层
镜头二:从靠天吃饭到“打工+种地”

        磨子桥移民新村以灰白相间的六层住宅楼为主,楼间距大,环境不错。靠东侧,一条洋州大道贯穿南北,东北方向,千亩有机葡萄园飘来馨香。周边不远处,还有白云农业千亩设施蔬菜基地等产业园区,无论是生活还是就业,条件都很优越。

        已经入住近半年的搬迁户叶菜茹对这样的新生活显然比较满足。她的新家装修素净典雅,各类家电一应俱全。她告诉记者,老家在20公里外的金水镇曹东村,过去一家四口住在3间破土房里,逢雨就会漏水,遭遇水灾是常有的事。因为当地地质灾害频发,道路交通不畅,一年到头基本靠天吃饭。

        “搬到新村,离县城很近,我和丈夫可以在附近打打工,遇到老家庄稼地需要种、收了,就临时回去几天,生活慢慢过好了,顺当了。”


a
0 0
  @ME: 
发表于 2013-10-18 13:19:11 | 显示全部楼层
镜头三:特困户免费入住安置房

        在紧邻洋县的西乡县,桑园镇利用撤并后的明星小学校址改扩建成移民搬迁房,供30户特困户免费入住。86岁高龄的张秀山老人所住的50平方米房子,是一室一厅一厨一卫,尽管家具简单陈旧,但样样齐全。

       老人告诉记者,老伴早年去世后,儿子又在打工时受伤不幸落下残疾,儿媳因此离开,家里生活过得恓惶。这次移民搬迁,他作为特困户免费入住了新房,每个月还领取175元低保补助和高龄补贴,生活基本有了保障。

     “搬下来好呀,地势平坦、开阔,不用像住山上那样爬坡了,出门散步方便安心,心情比过去好多了,这全靠党的政策好!”交流中,老人不断地表达着这样的感情,眼睛几次湿润。

a
0 0
  @ME: 
 楼主| 发表于 2013-10-18 13:19:55 | 显示全部楼层
镜头四:土地流转“变身”产业园家门口当起产业工人

      “2层2间的洋楼住着,在家门口一天能挣七八十块钱,生活比以前好多了。”说这话时,61岁的齐梦友正在浙江商人承包开建的食用菌厂区忙活。对面大约50米处,依山而建的10栋三进式洋楼中,有一栋就是他的家。房子很漂亮,颇有徽式洋楼风情,属于西乡县桑园镇统规自建移民房,每户大约200平方米。

        火地沟村的人称这里为齐家院子。在原有的土木结构房换成洋楼后,他们将家门口的土地流转了出去,建成了如今的食用菌园区。

      “土地流转出去以后,村民每亩能拿到600—800元的流转费,还可以到园区打工挣钱。”火地沟村村支书赵书杰告诉记者,除了食用菌园区,安置点不远处还有茶叶苗圃园区、25亩灵芝菌园区,加起来可吸收近100名劳动力。

a
0 0
  @ME: 
 楼主| 发表于 2013-10-18 13:20:47 | 显示全部楼层
“三靠近”的原则能致富

        根据规划,汉中市10年内将搬迁24万户85万人,这些任务将在8年内完成,最终可提高城镇化率15个百分点。这其中,移民安置包括集中安置、上楼安置、免费安置三种方式,以集中安置为主。王文治、叶菜茹所在的洋县磨子桥移民新村既是我省省级移民搬迁示范点,也是汉中市目前规模最大的集中安置点。未来几年,这里将通过第二、三期建设,帮助3226户移民12900人解决住房问题。

        汉中市移民办副主任付连科介绍,这样的集中安置点,在汉中全市十年搬迁规划中有1255个。其中,1000户以上38个,500-1000户66个。一共可搬迁11.4万户40.4万人,占到总任务的48%,足以确保集中安置率达到90%以上。在解决搬迁移民后续发展问题上,汉中各县区从一开始就遵循“靠近县城、靠近集镇、靠近园区”选点的做法。例如,距离西乡县直线距离1.5公里的杨河镇高土坝移民安置点,利用旱地,建成了可容纳812户移民的新村。除了地势开阔,最大优势在于周边紧邻建材制造工业园、食品工业园,能解决移民生活就业的后顾之忧。

       和高土坝类似,汉中有720个规划移民安置点都布局在城镇规划区,有440个在园区周边。这深具前瞻性的布局目前已见成效。根据统计,全市帮助实现就业的6.2万人中,0.8万人是通过安置点社区服务岗位和门面房经营安置,0.5万人通过城镇经商安置,另外,还有4.9万人是通过园区景区提供就业岗位及技能培训后劳务输出实现安置。

a
0 0
  @ME: 
 楼主| 发表于 2013-10-18 13:21:46 | 显示全部楼层
搬迁思路在推进中创新

       陕南移民搬迁安置工作任务大、资金缺口大、责任大。采访中,无论是洋县副县长李永强、西乡县副县长纪文杰,还是身在更为基层的桑园镇镇长谭仁甫,都不约而同地提到这一点。除了千方百计筹措资金,他们有很大一块精力放在了做好搬迁群众思想工作这件事上。

       最开始,“有的人没钱不愿搬”、“有的人担心搬出来没法生存不愿意搬”,到如今,“有的人搬出来后在建房中一味求大导致经济困难”、“有的人搬出来了丢不下原有土地,但耕种起来距离又实在太远”。

       历经了“搬得出”,如何实现“稳得住、能致富”?是这些奋斗在移民搬迁第一线的干部们眼下思考最多的问题。虽然略带忧心,但都表示,一定会想办法逐步解决,毕竟是个为老百姓谋求长远利益的大工程,不能看到问题就动摇信心。

       为了解决搬迁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投身其中的工作者不断尝试创新。洋县副县长李永强介绍,洋县先后推出部门包抓责任制、电视公开承诺制、每月考评通报制、难题会商研判制、县级领导抄告制及“一票否决”追究制等六项工作机制。有一个村镇未能如期完成任务,书记被免了职,考核得十分严格。同时,从2012年开始陕南移民搬迁、保障房建设和农民进城落户三项工作结合的探索也已取得了成效。

       李永强说:“从已建成但尚未认购的廉租房中拿出828套用于陕南移民搬迁安置,目前已全部摇号分房;在与商品房结合方面,计划从明年起,将和商品房开发企业合作,对家庭条件较好的搬迁户,在享受多种优惠政策和补助资金后,直接进城购置商品房,目前这项工作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西乡县在土地增减挂钩方面进行了创新。副县长纪文杰回顾三年经历:县里委托专业规划设计单位,编制增减挂钩试点方案,整合农村危房改造、消除土坯房、灾后重建等项目资金,做好拆旧农户的安置,并结合现代农业园区、工业园区和四大茗园建设,对复垦出来有条件的土地进行集中连片流转经营,引导搬迁农户进入园区务工,工作力度可想而知。“截至目前,4个先期试点镇共拆除旧房2375间,拆旧面积558.21亩,净增用地指标500余亩,盘活了土地资源,保障了发展用地。”纪文杰如是说。
a
0 0
  @ME: 
发表于 2013-10-19 12:37:12 | 显示全部楼层
南郑保障性住房建设顺利推进

           截至上月底全县已累计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4948套,完成投资9.1亿元

          南郑县大力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截至9月底,全县已累计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4948套,建筑面积37.57万平方米,累计完成投资9.1亿元。

          该县始终把解决城镇中低收入群体的住房困难作为一项重要民生工程来抓,通过创新廉租房、经济适用住房、公租房、限价商品房等住房保障模式,加大推进力度,积极筹措资金,确保了全县保障性住房建设工作顺利推进,使其住房条件得到有效改善。今年前三季度,全县已完成新建保障性住房以及实施棚户区改造住房1568套(户),完成投资1.22亿元。计划投资6800万元的大河坎汉江明珠小区限价房配建2幢高层208套,现已主体封顶。位于县城北路的泽伟新天地限价房总投资1.01亿元,目前多层已修建6层,高层已进行主体施工。县上每年提前征集下年度保障性住房建设项目,对征集项目认真进行筛选,积极与上级部门沟通衔接,加快项目报建。目前,全县上报2014年拟建保障性住房2122套,概算总投资5.3亿元。

        与此同时,该县还严把保障对象资格审查关,做到廉租住房保障家庭应保尽保。截至9月底,全县共审核廉租房保障家庭资格1832户,累计发放廉租房租赁补贴1310万元。县上还建立了保障性住房信息平台,集中力量做好县、镇、社区三级信息系统平台启用,对项目建设信息、保障对象入住信息、资金信息等数据进行录入。目前全县共完成32个项目基本信息录入,建立项目楼盘信息98个、房源信息3722套。(通讯员余艳)
a
0 0
  @ME: 
发表于 2013-11-2 10:00:55 | 显示全部楼层
勉县多举措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进度

         勉县始终把改善中低收入家庭住房条件作为关注弱势群体、改善民生的着力点,多渠道解决资金、土地等问题,多措施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进度。截至10月底,全县保障性住房完成投资5.45亿元,实际新开工建设4657套,已竣工1135套。

        2013年,勉县在财政紧张的情况下,在采取有限产权、租售并举、多方融资的基础上,安排配套资金1000余万元,最大限度弥补保障房建设资金不足问题,并设立廉租住房资金专户,实行专户储存、专户管理、专款专用、封闭运行。在土地供应方面,将保障性房建设融入城市发展整体规划,同旧城拆迁改造、商品房建设等通盘考虑。

        在此基础上,勉县狠抓建设进度,与相关镇、部门签订目标责任书,将任务全部分解细化落实到相关企业、单位。从各相关职能部门抽调工作人员,“一厅式”现场办理保障性住房各类建设手续,实行“零”收费。县政府督查室跟踪检查督促,并定期通报建设进度情况。同时,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通过摸底调查、初步确定保障对象、建立台账、网上公示、资格复审等程序严格确定保障对象,除老弱残疾外,采取统一公开摇号、现场签字确认的办法分房,县监察、工商等部门全程参与监督。目前,共举行公开摇号配售保障房4次,2549户城镇低收入、低保家庭通过摇号喜住新居。

        据统计,2008年-2013年,勉县累计投入17.25亿元,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14623套(廉租住房4367套,公共租赁住房3706套,限价商品房1934套,经济适用房1608套,实施棚户区改造3008户),占全市总量的15%,彻底解决了10396户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通讯员 梁袁华 王建运)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