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 
|
2013年8月23日上午与镇巴青水镇仁和村刘村长相约去景家坪,根据村长多年掌握相关资料及现场地面物品查验整理出来:
4 t) W# l' m1 M6 m
镇巴白天河景区:明皇室后裔隐居处!
8 {8 y8 n0 p; [4 g3 L. V) k
1.雕有龙的一对三节样式石墩,刻造为道光元年,留字为朱克俊记。(现由村民从原建地垫置在自家使用)* _% y/ T5 G5 |
7 Y6 K8 `& [4 S6 } m2.在墓地有插入半节标杆大石座一件。原是一对耸立在墓地前沉。3 n# g4 c" W4 R3 r+ N( |: W
" x4 [0 T Y' V9 y4 n# f$ h3.完整立式墓碑两块,墓穴目前完好。上都刻有“皇清待诰”为朱姓,上面大墓推测字迹为先立墓后刻字,上添加朱氏上四代姓名,墓主为朱奉贤,有蜀王字派中奉字,其中三位为两字姓名,无从查找字派。朱姓墓地应不少于20座建,其它都在前些年破坏。8 Y: I) @/ D8 L( Z
* g/ k$ C$ a `. V' i8 E1 l
4.旧房庭院一座,座北朝南,解放后为学校,现由村民居住。由青砖,青瓦,大木混泥搭建,房檐木门窗有考究的雕琢。
5 O5 ]; N" W4 ~0 \/ }. v& n' U' ~* H, ]0 [/ Q! F6 `
5.在通往景家坪的路上有一石头刻有两组字,现还没识别出,按传下来的说法是“石锣对石鼓,银子二万五,有人识破买个汉中府!”
8 @5 F2 ^% @6 O! ^, Z2 x
3 l" _* w, T; u8 x0 c2 U/ f6.在景区南天门有四川扬提督押解钦犯到此专门石刻留字一处。(村长查看拓字提供没见着,有机会再去)
`; E6 Q2 K- g. S9 K! B: a, h0 @' }4 }, C
7.墓碑上不提供朱姓人来自何处,后期此地改住户为金家,现名景家坪。原朱姓人家已找不到后人。
0 @3 g2 i2 E6 i$ p
7 l v% Q9 m. E) }% x参考信息:
# N) }2 v4 N) P. l; b1.村民提供前些年在墓地上取墓石用检到金花一朵,花当时分争分割成叶片各自收藏。(提供为跟随的村民)1 r5 B3 G' B% S9 ^+ ]
5 y7 j, h' P/ w& p+ ?0 W
2.此地用石料这么大找不到出自那里,从什么地方开凿雕刻运过来。
' k- n) m o: F8 {! Y0 |7 f( G+ z9 ^) b2 \# s5 W3 ~
3.满清王朝在当时属异族入侵汉地,对明朝宗室怕得要命,所以清初对明宗实行血腥的屠杀政策。给凤阳朱氏带来了比明末农民起义更残酷、更可怕的灾难。
) _4 Y5 H$ b7 q, ~2 d& G4 J0 L& W& S7 v I* D3 A
直到康熙七年(公元1668年),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才下了这样一道圣旨:“诏故明宗室子孙众多,有窜伏山林者,令悉归田里;有改姓埋名者,姓氏皆复旧。”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康熙帝南巡时,又两次到南京拜祭明开国皇帝朱元璋的葬的孝陵,并下令求访明朝后裔,使奉守朱氏世祀。但因无法访察,没有结果。再到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清世宗胤(礻+真)正式访查出明宗室后裔朱之琏,封为一等侯,入正白旗令世袭,以奉明孝陵的春秋祀事(这样,明皇族后裔又有一支加入满族)。
3 ^' ~7 c* w! Q$ x1 K m
, c# T2 C. F8 S" V; I5 A" K! E 至此,明宗室后裔才结束逃亡生活,恢复了普通平民的身份。
' u; B. l* J4 B: U
1 k1 y) U8 _3 ?* b 综上所述,定位5品以上官宦大户世家身份。个人认证有望核实属朱明皇室后裔。现受仁和村刘村长委托申报县博物馆,请上级部门提早参与发现整理,验证,保护,修复为盼!(慢行的骆驼)
; s! |: n; s2 | B2 s
0 P( h( S3 c/ V# P$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