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第一网

搜索
汉中第一网 首页 汉中新闻 查看内容

“十二五”期间汉中经济社会发展述评感受汉中脉动

2015-12-20 18:11| 发布者: admin| 查看: 261| 评论: 4|原作者: 汉中布衣

摘要: “十二五”以来,全市上下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与时俱进改革创新,积极引领经济发 ...
       “十二五”以来,全市上下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与时俱进改革创新,积极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扎实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经济社会发展和各项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为全面回顾“十二五”期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各项事业取得的丰硕成果,激励全市人民凝神聚力建“三市”、奔小康,为“十三五”开好头、起好步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本站今起开设“辉煌十二五”专栏,集中重磅推出回眸“十二五”系列报道。
“十二五”期间汉中经济社会发展
      五年弹指一挥间。我们又站在了“十二五”收官之际。

      时值乙未,岁在仲冬。行进在又一个五年交替的时空坐标上,回顾和梳理全市经济巨轮的轨迹和亮点,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

      “‘十二五’汉中经济社会发展的里程碑意义,体现在发展模式的转变上,更体现在发展理念的变化上;体现在顺势而为上,更体现在主动谋划上。”

      党的十八大召开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成为天汉大地口碑相传的“年度热词”。市、县宣传部门在宣传解读时不忘“中国梦”的本土化-----建设“三市”是中国梦、三个陕西在汉中实践的精彩篇章。

      建设“三市”,同步小康。“十二五”期间,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始终坚持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防风险,打造汉中经济升级版,在新常态的大潮中一跃成为“陕西四小虎”之一,经济增长稳居全省第一方阵,人民群众享受到更多改革发展成果。根据西北大学课题组一份研究成果表明,按照世界银行标准,我市综合经济实力迈入了中等发达城市行列。

      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

      五年来,面临的经济下行压力之大前所未有。

      五年来,追赶超越、滚石上山的坚韧前所未有。

      坚持“循环发展、生态宜居”的战略定位,加快建设陕甘川毗邻地区经济强市、特色鲜明文化名市、生态良好的宜居富裕城市。

      蓝图绘就,蹄疾步稳。“十二五”期间,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追赶超越,争先进位。全市经济持续较快发展,主要经济指标位于陕甘川毗邻城市前列,据测算,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3%,高于全省2.5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3年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年均增长16.3%,高于全省1.3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两年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年均增长13.5%;预计全市小康社会实现程度将达到80%。在2013年、2014年全省年度目标责任考核中,我市已连续两年跻身全省综合优秀地市行列,迎来掌声一片。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汉中布衣 2015-12-17 11:50
       富裕梦——强市先要百姓富

       汉中,天府之国。自古以来,汉江盆地的富庶滋润着这片土地。而在现代经济的快速流动性要求面前,秦岭北横、巴山南阻的地势却成为束缚汉中人民实现“冲出秦巴”梦想和期冀的劣势。2015年9月底,汉中日报在头版头条位置刊出一则重要消息——“汉中成为陕西首个拥有绕城高速地级市”,随之人民网、网易、陕西日报、三秦都市报等中省新闻媒体也跟进报道,为汉中交通之变喝彩。

      “初闻诧异,继而惊喜!”这或许是很多汉中人或关注汉中发展人士的心思。“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多年来,谈及发展,一论汉中,交通不便;再论汉中,交通瓶颈。这些论断如实反映了汉中在发展中一度面临的地理困境,同时也映衬出一些社会思潮的焦虑和信心不足。

      “瓶颈”不除,遑论发展。五年来,全市以交通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继2007年9月底我市首条高速公路——西汉高速建成通车后,十天高速、宝汉高速汉中境内路段先后建成通车。截至目前,我市主城区已形成南有西汉高速、北有十天高速、西有宝汉高速的高速交通大格局,率先成为陕西首个拥有绕城高速大环线的地级城市,标志着汉中全面进入高速时代。

      北上关中、南下川渝、东进江汉、西连陇南。

      全市以“三高三铁”(西汉高速、十天高速、宝汉高速、西成客专、阳安复线和汉巴渝铁路)为主骨架的立体大交通网络加速形成,其可使汉中全面融入陕、甘、川、渝、鄂、晋、豫省会城市“一日交通圈”和国家“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布局范围。

      “十二五”期间,全市累计完成交通运输固定资产投资453亿元,是“十一五”期间的2.4倍。其中公路投资253亿元,铁路投资194亿元。全市高速公路里程达到513公里,公路里程达到18877公里。2012年10月,我国首条穿越秦岭的高铁——西安至成都客运专线陕西段正式开工,在2017年建成之后,汉中到西安、到成都仅需一个多小时,汉中、西安、成都将开启“同城模式”。

      更值得一提的是,2014年8月之后,汉中城固机场直航北京、深圳、上海相继如期通行,标志着汉中又打通了一条具有现代交通意义上的通达当今中国最热的三大经济版图的“空中大通道”。通航以来,各项运量指标位于西部机场前列。

      交通之巨变,正是汉中追赶超越的一个精彩乐章。

      五年来,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汉中“循环发展、生态宜居”的战略定位,以实施“六大战略”、“十大工程”,加快建设“六大产业”、“五大园区”为重要依托,全市宏观经济发展从“蓄势”到“迸发”,迎来量速齐增、质效双提的新图景。

      ——经济综合实力保持在陕甘川毗邻城市前列。“十二五”以来,全市经济持续较快发展,主要经济指标位于陕甘川毗邻城市前列。预计到2015年底,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固定资产投资均跨上1000亿元新台阶,财政总收入达到100亿元,实现“四个一”目标。

      ——主要经济指标增速稳居全省第一方阵。汉中成为陕西经济“四小虎”之一,实现了由工业化初级阶段向中级阶段的跨越,对全省经济拉动作用明显增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速度较快、质量趋好、结构更优”的显著特点:

      速度较快体现在: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3%,高于全省2.5个百分点;有效实施“千亿投资工程”,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7.1%,高于全省4.3个百分点。

      质量趋好体现在: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17%,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8.4%,非税收入占比不到30%,在全省最低,实现预期目标;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高于全省6.5个百分点。

      结构更优体现在:民间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53.3%,高于全省7.3个百分点;非公经济比重保持在50%以上;外贸进出口总值首次突破1亿美元,增速居全省第二位。

      ——基础设施建设成为新型城镇化重要支撑。以“铁、公、机”为重点的综合立体交通体系不断完善,汉中城固机场正式通航,西成客专、阳安二线开工建设,“一环六辐射”高速公路网络基本形成。

      汉江综合整治全面启动,病险水库加固等重大民生水利工程稳步推进,引汉济渭工程加速推进。

      兴元新区、滨江新区、龙岗新区等城市新区建设和南关、东关片区等老城区改造加快实施;15个镇入榜全国重点镇,65个新型社区、74个示范社区全面建成,500个美丽乡村建设全面启动。城镇化率预计达46.29%,比“十—五”末提高9.21个百分点。

      ——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成为转型升级新亮点。预计2015年三次产业结构优化为17.3:47.7:35。装备制造、有色冶金、食品工业、能源化工等大支柱产业的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90.9%。航空装备、新材料、数控机床、节能与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新增产值贡献超过200亿元,占到全部工业产值的20%以上,正在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农业现代化步伐加快,市级以上现代农业园区达159个,龙头企业达195家,猪、药、茶、菜等特色优势农业产值占比达55.2%。

       以全域旅游为带动的服务业快速发展,增加值年均增长14%,达385亿元;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加速推进。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如果说,经济数据更多地体现为衡量发展的“量”的指标,那么,民生改善则可以作为衡量发展的“质”的标尺。

      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但民生保障力度不减反增,各项民生投入不断上扬。“十二五”期间,我市始终坚持民生支出占新增财力和财政总支出的“两个80%”不动摇,民生领域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显著提升。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6.3%,高于全省1.3个百分点。

      累计建成保障性住房14万套,可为40万城镇低收入和无房人群提供住房保障,累计实施陕南移民搬迁35.36万人,率先在全省探索开展移民搬迁户适龄人群免费大专学历职业教育,探索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根本解决之路。

      实践证明,“十二五”是我市综合实力大幅提升、阔步迈入陕甘川毗邻强市的五年;是生态环境持续优化、影响力和竞争力明显增强的五年;是民生事业极大改善、百姓幸福指数不断提升的五年。

      让梦想之光照进每位群众心中。建设“三市”业已化为汉中市越来越多普通家庭触手可及的“幸福指数”。

汉中布衣 2015-12-17 11:52
       文化梦——谁持彩练当空舞

       一座城市,经济是根,文化是核。有了灵魂的经济才具有无限发展的活力。

       汉中位于中国版图的地理中心,集汉风秦韵与灵山秀水为一体。汉中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优美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历来为人所称道。

       汉中是汉文化的发祥地、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一部《史记》中有163处记载汉中;一部《三国志》入载473人传记,有86人与汉中结缘。古汉台、拜将坛、张良庙、张骞墓、蔡伦墓、武侯墓、古褒斜栈道、石门十三品等文物旅游资源闻名中外。

       汉中虽地处西北,却又具备江南风韵,被公认是地球上同纬度生态环境最好的区域之一,大熊猫、朱鹮、羚牛、金丝猴“秦岭四大国宝”在此安然繁衍生息。

       城市形象是一座城市的无形资产。2014年4月,在市委主要领导的倡议下,市委宣传部牵头面向全国集思广益,汇集各方智慧,最终确定了“两汉三国真美汉中”的城市品牌。

       市委、市政府以城市品牌为载体,大力推进文化名市战略。利用各类媒体广泛宣传推介,编辑出版《真美汉中》画册,开展“汉中十大文化符号”和“荣耀汉中系列评选”活动,拍摄了“两汉三国真美汉中”专题片。“两汉三国真美汉中”城市品牌在市内外的认可度、美誉度和影响力大幅提高,产生了对外宣传推介、聚集人气,对内引领发展、凝聚共识的“磁性效应”。

      “‘两汉三国真美汉中’城市品牌,既从时间经度上诠释了汉中厚重文化底蕴的历史印记,又从空间纬度上彰显了汉中生态真山真水、群众真情真意、干部真抓真干的鲜明特征,有效提升了汉中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市委书记魏增军说。

       文化软实力可提升一个区域的精、气、神,亦可让一个区域的形象和声音传播得更深远。201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出访中亚四国时深情地说道:“2100多年前,中国汉代的张骞肩负和平友好使命,两次出使中亚,开启了中国同中亚各国友好交往的大门,开辟出一条横贯东西、连接欧亚的丝绸之路。我的家乡中国陕西省,就位于古丝绸之路的起点。”

      张骞是丝绸之路的开拓者,被誉为“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个中国人”。随着“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深入推进,“汉使张骞”作为一个特殊的文化符号,越来越深地唤起民族复兴梦的历史记忆。

      我市城固县是张骞的出生地,也是张骞功成名就荣归故里的长眠之处。对于汉中,张骞具有更为直接的历史意义、人文意义和地方精神象征。

      公元前164年前后,张骞出生并成长于汉江之滨的博望村。汉武帝建元二年,张骞奉汉武帝之命,率领100多人出使西域,打通了汉朝通往西域的南北道路,即赫赫有名的丝绸之路。汉武帝元鼎三年,张骞病逝于长安,归葬汉中故里。

       这是一条承载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和平之路,繁荣了1700多年。1877年,德国历史地理学家希特霍芬将其命名为“丝绸之路”,因为丝绸是这条商路上最有代表性的商品。司马迁将张骞出使西域的壮举称之为“凿空”。一个“凿”何其了得,背后注满多少艰苦卓绝。2014年6月22日,在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丝绸之路跨国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顺利通过投票表决,张骞墓作为“丝绸之路”我省7个遗产点之一,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汉中市也是陕南第一处世界文化遗产。

      张骞墓申遗背后的故事同样动人。张骞墓申遗工作启动以来,市县两级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申遗工作组赶赴国家博物馆、西北大学、张骞封侯地河南方城等处,累计采集、整理各类文字资料300余万字、图片2000余张,拍摄视频460多分钟,数据化存储总量达40G。

      “张骞墓申遗成功,标志着汉中拥有了一个世界级品牌,为‘汉中走向世界、世界了解汉中’搭建了一座桥梁。”

      如何古为今用,借船出海?今年9月29日,汉中日报等新闻媒体刊发了市委副书记、市长王建军的一篇重要署名文章,全面解读了汉中建设“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源点城市的历史渊源、独特优势、战略定位、战略方向。

      在“十二五”收官、“十三五”布局之际,市委、市政府立足独特的区位优势和日益完善的立体交通体系,大手笔谋划布局“东西南北”四向融入的开放大格局,即向东融入海上丝绸之路、向西融入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向南融入长江经济带、向北融入京津冀经济圈。

      从关天、江汉、成渝经济圈“西三角”节点城市到“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以及汉水入京源点城市,从地理标识的对外形象到经济布局的务实推进,展示出全市对外开放视野更大、信心更足、步履更实。2015年9月下旬,市长王建军率团出访吉尔吉斯斯坦等中亚三国,举办重点合作项目推介洽谈会,与三个国家的20多名企业家座谈,宣传推介汉中的区位优势、历史人文、自然生态、矿产资源和优势产业。10月17日至23日,第五届陕粤港澳经济合作活动周在香港、澳门、深圳三地举行,我市精心策划包装涉及农林牧、装备制造、食品医药、文化旅游等8大类71个总投资1167亿元的优势项目,市委书记魏增军率队赴粤港澳举行一系列重点推介、洽谈合作和拜访交流活动。

      为弘扬丝路精神,融入一带一路,主动与丝绸之路沿线城市建立建设性伙伴关系,促进共同发展,我市精心策划组建了张骞故里文化经贸使团大篷车队。自今秋起在丝路沿线城市立体开展文化旅游推介、经贸招商、名优商品展销等系列活动。11月12日,张骞使团大篷车队在北京茶博会首秀亮相,与院内汉中专馆一并集中展示汉中市历史文化、生态环境、旅游资源、有机产品。在当天举行的北京——汉中重点合作项目推介暨签约仪式上,现场签约合作项目66个,总投资达512亿元。

      如何把丰富的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重点走好“三步棋”:

      大片创作讲好汉中故事,精心打造汉水汉中、汉中栈道、汉使张骞、古路坝灯火等文化精品,做到可视、可感、可消费,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今年9月10日,电影《古路坝灯火》在央视六套正式播映。全面反映汉中厚重历史文化、优美自然生态、丰富旅游资源、独特地域文化的大型电视纪录片《汉水汉中》、《汉中栈道》已分别与央视十套、九套达成拍摄协议,并均已开机拍摄。“十二五”期间,歌舞剧《米仓山风情》、《汉颂》,汉调桄桄剧《韩信拜将》,纪录片《汉水汉中》等先后被列入全省重大文化精品扶持项目。

      大集团运作整合开发文化资源,按照中省要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12月9日,汉中文化传媒集团有限公司挂牌成立,这是我省首家市级跨多企多业、融合发展的文化传媒企业。新组建的文化传媒集团属国有独资文化企业,整合了汉中日报社、汉中电视台、汉中广播电台所属传媒企业、新媒体、经营性职能等相关资源,整合汉中歌舞剧团有限责任公司、汉中电影有限责任公司所有资源,注册资金6000万元,划转员工近300人,涉及演艺、影视、广告、印刷、发行、新媒体等多个文化产业领域,有望为全省国有文化企业融合发展创造成熟的经验。

      大景点支撑打造全域旅游,依托“两汉三国真美汉中”分布全市的生态、历史、民俗文化景区项目,融入体现汉中特色的历史元素、文化符号、民俗风情、红色基因,集中包装、推介和打造,增强我市文化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镇巴县地处大巴山腹地,受地域条件限制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但生态环境良好,文化积淀厚重。近年来,该县大力实施“文化强县”战略,倾力打造红军之乡、民歌之乡、苗民之乡“三乡”文化品牌,先后获得“全国文化先进县”和“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等荣誉称号。

汉中布衣 2015-12-17 11:54
       宜居梦——真美汉中更怡人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的生态环境也是一种民生。

      “十二五”期间,我市坚持循环发展理念,大力实施生态立市战略,以建设美丽汉中和确保“一江清水供京津、送西安”为目标,坚定实施“绿水、蓝天、青山、宁静”四大工程,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污染治理。

       ——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发展主旋律。积极实施《汉江流域污染防治三年行动计划》,汉江出境水质稳定达到国家Ⅱ类标准,15个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

       中心城区和10个县城生活污水、垃圾集中处理设施实现全覆盖,实施减排项目300余项,工业点源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得到有效遏制,预计单位 GDP 能耗累计下降16.4%,将超额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

      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陕南移民搬迁、水土流失治理、湿地保护、绿化水岸线等工作成效显著,林木绿化率达58.67%,森林覆盖率达58.18%,森林面积居全省第一。

      中心城区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0%以上。我市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县区实现了省级园林城市全覆盖,留坝、佛坪、宁强三县达到国家森林城市标准,镇巴县被确定为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生态环境明显优化,美丽汉中雏形显现。

       ——循环经济成为引领发展的绿色引擎。“十二五”以来,以建成“国家级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为目标,深入推进《汉中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和《汉中市汉江循环经济产业带发展规划》实施。

       全市初步形成13个以循环经济园区为承载的产业园区,其中汉中经济开发区升格为国家级开发区,汉中航空智慧新城被列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西乡县循环经济工业园区被授予“陕南循环发展示范园区”称号。

       以“工业废渣贵金属综合回收利用——余热回收利用——废水循环利用”、“中药材种植——提取加工——成药加工——有机肥”等为代表的20条循环发展产业链日益成型。

       全市企业循环式发展、产业循环式融合、资源循环式利用、区域循环式开发的循环经济体系初步形成,通过工业企业节能降耗、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项目建设,预计2015年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将达到57.8%,农作物秸秆禁烧率和综合利用率分别达到97%、71.3%。

       既重视发展的速度、改革的力度,也关注“民生的温度”。

       打扫卫生,外出锻炼,准备早饭……搬进河东店镇陕南移民搬迁安置点一年多了,但李雪燕依然保持着在山里时早早起床的习惯。说起移民小区的方便,李雪燕连声感叹:“搬出来就是好,现在看个病、买个菜,走上几步路就能解决了!”

       今年50岁的李雪燕原来住在汉台区河东店镇大山里的光明村,山大沟深、道路泥泞、野猪出没是山里环境的真实写照。“以前住的土房不结实,跑风又漏雨,平时上趟街天不亮走、天黑才能回家”。

       住上宜居新房子,开启幸福新生活,我市移民搬迁群众的“小康梦”已渐行渐近。全市上下紧紧围绕“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总目标,把陕南移民搬迁工程与建设“三市”目标深度融合,走出了一条科学发展的民生之路。

       截至2014年末,全市已累计投入资金165亿元,完成搬迁9.43万户35.36万人,建成安置点652个,集中安置率达到90%,16万人从农村搬入城镇,3.2万户彻底摆脱地质和洪涝灾害威胁,户均固定资产增加超10万元。

       “十二五”期间,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聚焦民生凝民心,全市民生事业实现了“温饱型”向“小康型”转变。

       坚持民生支出占新增财力和财政总支出的“两个80%”不动摇,民生领域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显著提升。累计建成保障性住房14万套,可为40万城镇低收入和无房人群提供住房保障。养老机构达300余个,社会救助和养老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城镇累计新增就业人数和城镇登记失业率两项指标全省考核第二。

       全市一系列医改重大举措走在全省前列,率先在全省实现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全覆盖,率先在全省开展城乡居民大病商业保险试点、农村卫生“六大工程”等。各类医保参保率均达到99.7%以上。建成89个公共卫生服务示范镇,县、镇、村医疗机构药品“三统一”实现全覆盖。今年10月,汉中市生育服务证制度改革在全国会议上交流经验;11月,全省农村卫生综合改革现场会、全省1市10县综合医改试点推进会在汉举办。全市医改工作已连续4年受到省政府表彰。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今年以来,全市教育战线捷报频传:高考一本上线率居全省第二、理工类一本上线率居全省第一,北大、清华和空军招飞录取人数在全省排名仅次于西安市;全市新增公办幼儿园174所,公办幼儿园达到405所,一举消除了公办幼儿园入园难;职业教育就业率达到98.5%以上;全市已创建“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5个、省“双高双普”县6个。群众对教育综合满意度连续3年名列全省前两位。

       天下顺治在民富,天下和静在民乐。新常态下,变中求稳、变中求新、变中求进,一张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的升级版汉中经济版图清晰可见。

       新常态下,民生情怀、民生底线、民生温度,一条集中民智、顺应民意、惠及民生的经济社会发展路径始终坚守。

       回眸“十二五”,科学发展、积蓄力量;展望“十三五”,追赶超越、实现梦想。实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这正是全市发展、改革、稳定始终不渝的华彩乐章。转自《汉中日报》

采姑娘的小蘑菇 2015-12-18 11:54
汉中再怎么发展,也就这逼样了。除了环境好,还有什么能上眼的

查看全部评论(4)

  • .
  • .
  • .
  • .
  • .

文热点

读排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