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
|
近日,汉台区红十字会来了一对七旬夫妻,在咨询了相关事宜后,他们双双签下遗体器官捐献志愿书,此举不仅让现场工作人员惊叹,更成为身边人的美谈。记者慕名前去采访时,这对伉俪却摆摆手说,自己只是给国家“省块地”,给学生提供一个学习实践的机会。从他们相视而笑中,记者不仅看到了这对夫妇志同道合的恩爱,更感受到了他们的无私大爱。
今年71岁的王惠玲和丈夫路保荣退休前都在城固县运输公司工作,夫妻俩在岗位上一辈子兢兢业业。退休后,他们定居在西安。近两年为了照顾孙儿上学,又回到南郑区生活。
到了约定的采访地点,王惠玲已经站在门口等候了。虽然已过古稀之年,但她精神矍铄,声音洪亮。“我和老伴儿一直保持锻炼身体的习惯,既然签了志愿书,那就更要注意健康,保护好身体‘零件’。”她笑着说。
一般来讲,老人的思想相对传统,大多避讳谈及生死话题,别说捐献遗体,有的还抱着“入土为安”的旧观念不肯火葬。那又是什么促使王惠玲和老伴作出如此“新潮”的举动?
“以前只是通过报纸、电视,了解到遗体捐献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随着年龄的增加,也萌动过想法。直到2018年,红十字会在社区举办了讲座,我才第一次详细了解到这个事情,便坚定了遗体捐献的念头。”王惠玲回忆说。当她忐忑地向丈夫说起这个想法时,没想到这个相伴一生的同事、朋友、恋人立即同意了,并表示自己会和妻子一起捐献。
儿子路小科一直在外省工作,在电话里听到父母的意愿后,沉默了许久,一方面是震撼于父母的举动,另一方面也是担心以后会担上不孝之名,最后说了句“等我回来了再说吧”就挂了电话。此后老两口多次和儿子沟通,言之以理、动之以情,终于得到了孩子的理解和支持。
王惠玲和路保荣一开始不知道通过什么渠道捐献,还跑去医院咨询。最后,老两口通过多方打听,才找到红十字会,了却了心愿。
“人身故后烧了可惜,捐献遗体可用作医学研究,身体可用的器官可以挽救别人的生命,又可以用另外一种方式延续自己的生命,这何乐而不为?也希望通过我们的行动,让更多人愿意试着了解和接受这样‘另类’的殡葬方式,能够让爱一直传递。”说完,夫妻俩开心地笑了。(汉中日报记者朱媛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