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
|
汉中市南郑区水资源丰富,水田面积大,灌溉条件便利,具有传统渔业生产和新型稻渔循环发展的优越条件。近年来,该区坚持“要素组合、产业联合、利益连心”发展模式,在新集、梁山、濂水等镇积极探索“一水多用、稻渔共生、一亩双收、绿色高效”的稻渔综合种养,通过有效发掘物种间循环利用机理,减量化肥农药投入,在经济效益上确保稻谷、水产品同步增收,在生态效益上实现绿色种养、循环发展。
实行规划引领,谋划产业“大格局”。编制了《汉中市南郑区关于加快产业强镇发展的实施意见》,各镇(办)将产业发展规划、高标准农田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一体纳入、同步推进。计划到2022年,全区稻渔综合种养规模达到3万亩,实现产值3亿元,同时,配套建设城南水产品交易专区1个,濂水镇、梁山镇、新集镇规划布局冷冻仓储设施3个;
强化主体带动,培育产业“主心骨”。全区培育稻渔综合种养家庭农场14个、专业合作社23个、渔业企业8个、专业大户10户。梁山花英家庭农场、濂水仁豪生态农业科技公司、新集康源甲鱼养殖专业合作社等一批带动力强、帮扶成效明显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成为引领全区渔业发展的“主心骨”;大力推广“村集体经济组织+经营主体+贫困户”模式,支持和鼓励经营主体开展订单生产、村企合作、吸纳就业,每年扶持资金不低于1000万元;每年举办2期职业农民培育和经营主体带头人培训,每期参训人员达200余人次。
推进技术创新,支撑保障“不打烊”。组建成立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服务专家组1个,科技小分队8个,挖掘和培养农村“乡土人才”25人,对8个镇41个村45个经营主体开展不间断的巡回指导;加强与陕西理工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市农科所等科研院所“校地合作共建”,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鼓励技术创新,为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保障;同时,以该区高级工程师李万春为首席专家的技术团队不断推进水产养殖与水稻种植技术联合攻关,开展稻鳅、稻虾、稻蟹、稻鳖等套养模式的创新示范,为种养结构调整、品种繁育、工程制作和田间管理提供技术保障。
出台配套政策,精准帮扶“再发力”。编制了《南郑区养殖水域滩涂规划(2017-2030)》,制定了《南郑区“稻田综合种养”扶贫产业发展实施方案》。在项目库建设上,选优扶强;在项目安排上,优先支持;在资金拨付上,快审、快批、快拨。全区累计实施稻渔综合种养工程项目45个,投入资金2500万元,涵盖了基地建设、田间工程制作、产品销售、仓储物流、品牌建设和市场销售全链条,既鼓励经营主体集中连片发展,又支持个户适度规模自主发展,为镇村和经营主体提供精准帮扶。
唱响本地品牌,搭建市场“大舞台”。支持农业经营主体对水产品、生态大米等农产品进行宣传推介,强化“双品一标”农产品认证。全区通过绿色认证水产品品牌2个,建设生态大米基地50余个,面积10700亩。打造了怀德“汉江”甲鱼、濂水“汉红”小龙虾、花英“稻鳅米”等成熟的区域稻渔品牌,培育开发了大闸蟹、澳洲龙虾、蟾蜍等新型特色稻渔养殖品种。发展现代物流配送体系,拓展农村电商网络,推广“美菜网”配送模式,完成生态稻渔产品线上交易订单1400多份、1800余万元。黄花粘、美香粘、甲鱼、泥鳅、小龙虾等绿色高品质农产品通过订单远销西安、成都、重庆、大连等地,初步形成了绿色循环的稻渔态势。
创新带贫模式,产业脱贫“显成效”。进一步完善经营主体与贫困村、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持续开展“推模式、学范例”活动,不断创新带贫模式。通过代养代种、代销产品、订单生产、园区务工、免费提供种苗技术等方式促进特色渔业发展与贫困村、贫困户无缝对接,同时,把贫困户嵌入田间工程制作、稻渔生产、农产品加工和市场销售各环节实现增收,全区40余个贫困村通过稻渔综合种养产业每年每亩增收50元,带动贫困群众5000余户,户均年收益550元。
目前,南郑区已经建成了集绿色种养、技术支持、苗种繁育、品牌打造、市场销售于一体的全产业链体系,实现了稻渔综合种养区域集中布局和规模发展。2020年,该区将持续把稻渔综合种养作为全区“五大产业”之一优先扶持,在濂水镇、新集镇、协税镇、梁山镇、黄官镇、红庙镇、青树镇、法镇8个镇规划建设稻渔综合种养产业特色小镇和农业循环经济产业园;投资800万元,重点打造梁山、濂水、法镇3个具有区域养殖特色的渔业小镇建设,辐射带动全区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宇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