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
|
大山深处,老人多长寿。常有这样情形:竹林环绕的茅舍院落见位老人,弯腰驼背,划篾编筐,十分精神。过了足有十年再去,茅屋已被瓦舍取代,世事沧桑,老人却依然健在。只是眼花耳聋,或戏领儿孙,或静晒太阳。笔者曾见几位本世纪初诞生九旬老人放牛拦水,劳作不息。7 [) o' U: G- M- E
但人又终有一死。山区老人多为老死病死。此时,早已儿孙绕膝,百事下台。老人本身经朝历代,饱阅世事,自然视死如归。即便隔房侄孙揶揄“啥时抬你上山”,也只“鬼崽娃子”笑骂一句而已。8 U+ i/ H) q0 a8 L4 e
常是夜间或清晨,炊烟起处,“哇”地传出哭声,山沟里人便鼓噪:“蒸饭锅开了!”意思操办丧事,山沟人又可以饱餐一顿!
* g4 ?! c1 {; t- x 当事人家中自然忙乱,先设灵堂,接受亲友祭奠。来者照例送纸钱十张、供品一盘(十个馒头)。近年也开始送花圈挽幛。晚间儿孙则需守灵。讲究人家也哭孝歌也做道场。一般首尾不出三天。! ]" P5 y7 `) I9 ~! {2 ]
你不一定知道的巴山民俗之喜葬
+ X4 {- Q" p+ }0 r2 O6 c: o 隆重当然要推安葬。凌晨便忙碌,备办酒席,接待亲友。待到主持人一声吆喝“升棺”!身穿寿衣的老人被小心翼翼放入备好多年、土漆刷过的棺木之中。伟人讲究盖棺论定,山野老人断无此殊荣,仅换来儿孙一片哭声。末了,便绑定“龙杠”,八抬十六抬不等,一串火炮响起,精壮小伙们便一阵风抬往墓地。3 Y& A; \4 O* d) v
墓坑早已挖好,自然向阳避水,坐北朝南,讲究头枕高山,脚登流水,以便荫福后人。随后下棺、烧纸、垒坟,转瞬之间老人长眠地下。, ]* R& p4 @/ G2 Z- q0 N
主人则散烟致谢,再无悲哀。至于酒席宴开,划拳吆喝,男女已尽是喜笑颜开。至多临别,上年岁的人叹息:“死了好,一了百了!”
' E' ]( n y' A" Z. H1 C& S* x 细想,人生得意失望,起落沉浮实乃宇宙之一瞬。山区群众视死如归,化悲为喜,真有点唯物主义精神呢!(王蓬)
8 K X7 Y5 t' B+ x h/ T" H4 V2 W3 S2 h% Z4 C/ }# u8 t+ k9 y
日前,陕西作家王蓬历时三十年寻叩古道, 完成《从长安到罗马》《从长安到拉萨》《从长安到川滇》丝路系列作品,由太白文艺出版社出版。三部六本力作,共1644页, 182万字。这套丝路系列作品是陕西省委宣传部推出的重大文化精品项目。一经出版便被新华社、人民网、华夏经纬网、文化艺术网、中国图书网、陕西传媒网、中国甘肃网等多家媒体重头推出,仅新华网浏览量近50万。《中华读书报》也刊发书评,引发读者广泛关注,为让读者感受到三条历史悠久的古道百科全书式的独特景观,欣赏到古道沿途引人入胜的风俗长卷,和“一带一路”新丝路日新月异的壮阔变迁。汉中第一网将陆续刊出,以飨读者。
+ Y' ~( N* U7 X. D7 f: @" G, v5 ~4 O%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