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 
|
为了深入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落实国家“十二五”规划,抓住文化大发展的契机,充分挖掘汉中市独具优势的汉文化资源、生态资源、社会资源,将汉中打造成为中华汉源寻根之城和汉文化对外展示的窗口,建设成国家级汉文化展示中心。- h2 ]; n7 x: J
6 @0 F8 |, y$ r& r8 R% D
一、 政策机遇
5 T1 i) V J; p8 \$ Y2 a" `7 U G1. 国家“十二五”规划将文化发展繁荣提到国家战略规划高度,明确提出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构建以优秀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的对外开放格局,积极开拓国际文化市场,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增强中华文化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提升国家软实力。* D8 |! c; z& W1 ~8 Y* A8 r
2.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供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
& [( A! ]' B0 t% D3. 汉中市积极承接国家战略规划纲领,提出汉中市在“十二五”期间要发挥资源优势,创建文化名市,打造中国汉文化展示中心,加快两汉三国文化、栈道文化、民俗文化、陕南民歌、茶文化等的系统研究,统筹文化产业发展,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品牌,推进文化资源向文化产品、文化服务的转化,围绕“关中—天水经济区”提出的“彰显华夏文明的历史文化基地”建设战略,唱响汉中汉文化。- \- g( m5 {: i- W+ }% L
从中央到地方的一系列重大政策规划,赋予了文化发展繁荣的国家和民族意义。汉中市应积极响应国家“十二五”规划,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 ?0 m6 k: F. |- r! l$ s* |2 I' }
精神,抓住文化发展政策机遇,大力推动汉中市文化建设,为中华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作出卓越贡献。, `& i4 U% D6 o2 _
3 t7 \# @/ c: ~5 U) l& m# I+ y二、汉中市的自身优势
/ t% J+ N" k9 B& u5 L k7 J9 F1、历史文化优势- ]8 W9 [3 B+ i0 V$ {6 e; ^0 {
汉文化是指以汉族为主体,多民族文化融合,以汉代为标志的中国文化。汉人、汉字、汉语、汉族、汉文化都源于伟大的汉朝。“汉”这个词,《词源》的解释是:“汉,民族名,因汉代名声播于国外,外国人称中国为汉”。汉中起源于古代褒国,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公元前206年,汉王以汉中为发祥地,筑坛拜韩信为大将,明修栈道,暗渡陈仓,逐鹿中原,平定三秦,统一天下,成就了汉室天下四百多年,自此,汉朝、汉人、汉族、汉语、汉文化等称谓就一脉相承至今。汉中城市的演变经历了秦汉魏晋时期的汉中郡、隋唐宋元时期的兴元府、明清时的汉中府、中华民国汉中道,凝结了汉中地区光辉灿烂的五千年文明,被誉为“汉家发祥地,中华聚宝盆”。汉中在中国历史上拥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是汉文化起源之乡,奉献给汉民族永久美好吉祥的称谓;是连接古代丝绸之路的枢纽,汉唐天府之国的核心;是兵家必争战略要地,栈道之乡,三国英雄才华横溢之地和抗战文化圣地;是中国道教发祥地,蔡伦造纸术发明地。汉中在西汉、东汉、蜀汉三汉时期留下光辉的历史篇章,众多历史文化古迹、历史名人典故、古代民风民俗等历史文化资源保留至今,实属名誉古今的历史文化名城。
! I9 e; W: F. X9 \& `' r% ^2。生态资源优势
) ]9 S7 ^$ y% N0 a 汉中位于陕西省西南部,北倚秦岭、南屏巴山,地处秦巴腹地,四周环山,形成自然屏障,汉江横贯东西,中部盆地粮田肥沃,自古以来都是西北的鱼米之乡。秦巴山地是世界同纬度自然生态环境最好的区域,是中国大陆腹地唯一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区,气候宜人、水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高、生物资源丰富、四大国宝齐聚。汉江是长江左岸最大的支流,中国中部区域水质标准最好的大河,南水北调中线方案的渠首,古时与长江、黄河、淮河并称“江河淮汉”,孕育了汉中的文明,为汉中留下优美的传说与诗章,同时也为农林牧渔等产业的发展提供优良的水利条件。
$ `3 R& D' j, a& h) L, Z' }; i3. 区域经济优势; E4 M' N! N% d
汉中在陕南经济发展中常居首位,在川陕甘省际区域也名列前茅,人口、经济、产业都具有比较优势。伴随这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建设、西三角经济圈一体化进程、省际城市开放的政策机遇,汉中有实力主动站位,抓住机遇,整合资源,深化改革,促进开放,打好文化和生态品牌,塑造汉中的核心竞争力,全力将汉中打造成陕南旅游休闲目的地、川陕甘省际区域中心城市、国家级文化特区、中华汉源寻根之城和汉文化对外展示的窗口。汉文化展示中心将以汉中兴元湖片区为核心建设。! c+ u+ I6 R" x7 J! u4 C5 _! j. `
4 、汉中兴元湖片区优势
' @! B5 I, j- \+ K7 T+ Q(1)文化底蕴浓厚:兴元湖得名于唐朝时期汉中的“兴元府”称号,“兴元府”是汉中在唐朝安史之乱后下诏设立,“兴元府”赋予了兴元湖历史文化形象,为兴元湖增添了浓厚的文化色彩,在汉中市民心中拥有较高的认知度。
, ]/ B! l# R. _- o- d(2) 生态资源丰富:兴元湖片区位于汉中城市北部,秦岭南麓,片区内兴元湖公园生态资源丰富,水系面积大,植被多,无重污染产业,环境保护较好,是汉中市区生态环境最好的区域之一。
. ]# K9 w P5 u& H. }(3)土地资源优势:初步摸底,兴元湖片区属于汉中城市待开发区域,片区内已开发用地较小,可供后续建设开发用地较多,土地收储工作难! w5 Y+ |6 T- ~1 m
度不大,该区域的开发建设是完全符合国家国土管理、区域规划等政策要求。
3 l! ?9 h. x8 t(4)汉中市民民生的迫切需求:汉中市区目前缺失较大规模的城市公园,兴元湖片区内各公园的升级建设,是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完全可以为整个区域的开发争取得到群众广泛的理解、支持和配合。" L+ t7 Z1 v% D
5 f8 T: ?4 @5 S3 m四、全方位、多产品、强有力打造汉文化精品. % k# S0 x( s- `( d
汉中汉文化展示中心建设是汉中市开发两汉三国文化旅游,创建文化名市,塑造陕西文化新品牌的集中展示平台。它将是一座承载汉文化伟大复兴、演绎汉文化辉煌历史与峥嵘岁月的新城、开启中华汉族寻根之旅与归乡之途的生态新城,千年文化底蕴在这里重新绽放,中华民族精神在这里得以传承。1 a5 x" U8 r6 e4 D: N
# Q+ X3 O1 z' G1. 汉中汉文化展示中心的建设使汉中老城区及“一江两岸”区的功能形成互补,共同形成“一心两翼”的城市格局,改变城市既有面貌,两翼将共同带动汉中城市的发展。“一江两岸”是汉中人认识城市价值的生态宜居工程,汉文化示范区是让世界了解汉中,体验展示中华汉文化的平台。在示范区打造集文化、旅游、休闲、城市生活于一体的文化综合体工程,可以实现汉中从文化观光到文化休闲体验的升级。
" H2 X H/ H) @0 k, W" C) g; `4 O- I
2.汉文化展示中心的打造将围绕“汉源、汉绎、汉升”三大主题展开,通过聘请世界级规划机构和大师,对原有的城市规划进行科学合理调整优化,整合文化、生态、产业、企业、机构、高校等各类自然和社会资源,以三大片区来生动演绎三大主题,分别为重现汉代辉煌的“汉源”区,体验汉文化魅力的“汉绎”区,升华传承汉文化的“汉升”区。 Q) m& |" r1 @; [1 V7 R
" }0 j& m' a+ ]* D
3. 在示范区将建设汉文化主题公园、兴元湖生态公园、文化善谷、汉源广场。积极扶持具有区域优势和地方特色的文化研究领域,建设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研究基地和学术平台,邀请文化各领域知名人士加入,繁荣书法、美术、文学、曲艺、音乐、摄影、民间艺术等文艺门类。
; ~( Q! q' u' {7 s
( h w. N1 l" M4.聘请国内外大师级人物,创作出一批优秀的史诗电影、电视剧、汉代歌舞剧等大型文艺作品;引入高校资源,加大高校扶持和资金投入力度,发挥高校在汉文化普及传承方面的重要作用。
8 Z9 c% K) J2 G) |方案:
- Y! [3 B* C4 l6 N为了发扬中华汉文化,塑造陕西文化新品牌,请求省上决定在汉中市设立汉文化展示中心,我们将积极作好以下方面的工作:7 g0 l7 ^0 T3 x0 U
尽快争取国家级项目立项:
6 q5 |' x3 K/ E Q( U5 ^' U全力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将汉文化展示中心以文化精品工程作为“国家级汉文化展示中心”,逐级申请,直至到国家级立项审批完成,全力推进汉文化精品的国家级立项申报工作。
6 I' A" e! J$ p/ G8 k5争取国家产业政策扶持:" U& B- V. h* B1 s: p* k
深入理解并运用国家关于文化、旅游、影视、出版、传媒、设计等相关产业政策,争取相关产业政策扶持落实到实处,加大投入力度,建设文化产业孵化基地,为中小微型文化企业的成长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在资金、技术、人才、税收等方面给予最大的政策支持。6 |. b/ e! g, I) _! N# F+ V
争取国家金融政策支持:* y x8 w" T9 e3 P) t
结合产业政策,促进投融资体制改革,积极开展金融创新和政企共赢合作,争取设立汉文化产业专项投资基金,循序渐进,合理合规地利用地方融资平台,努力争取国家开发银行等政策性银行对地区发展和文化产业方面的金融信贷支持。拓宽融资渠道,鼓励并允许社会组织、法人机构、个人捐赠以不同形式参与汉中市国家级汉文化示范区的建设中来,为汉文化精品工程的顺利开展奠定广泛的社会基础。
; G% Q3 l6 Y# R3 d* B4 E! f, O; \+ X2 ? T* Z
4.完善与优化汉中城市规划:
+ b N4 C5 B4 Y! _+ \$ o# G 经过三轮筛选,慎重地组织了德国AS&P、法国AS、英国Atkins等三家国际知名规划公司进行了汉文化示范区概念规划设计,并且,在有关部门的见证、督导之下,于2011年12月20日在汉中市,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学者、权威以及世联地产等专业机构,按照严格的评审议程,开展并完成了方案评审工作,最终确定了“德国AS&P”为最佳方案(详见附件:德国AS&P),为指导下一步兴元湖片区的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提供了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的依据。
* K6 O5 X3 A1 U. Y; I- e+ ~0 w& T" j+ y. p, |8 L* T, F) z
5 .扩大财政税收扶持力度:+ j' a0 {- a# e) `. I8 {) X
建立公共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保证公共财政对文化建设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提高文化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 \: c v n5 w$ v' `) y. r, g
扩大税收政策优惠范围,对文化、旅游类及上下游相关产业,根据行业关联度给予不同程度的最大优惠措施,提高企业积极性和参与度,有利于更多优秀企业和人才的聚集。
- i! x: @" I: w W/ F% P& x& G6 B3 Q3 ~
1 h* w0 F8 l7 t! }* E8 S6 .完善人才引进和激励政策:3 C8 |' e2 g9 m
鼓励引进优秀人才、领军人才,完善各类人才吸引、保障机制,解决优秀人才户籍、住房、子女教育、养老社保等基本问题。重视文化学术研究领域学者、文化产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建立突出贡献专家、学者和专业技术人才表彰和重奖制度,完善以岗位职责为基础,以品德、能力、业绩为导向的人才评价考核指标体系,为优秀人才健康成长和脱颖而出创造有利的制度环境。
2 |- ?1 ^2 j: M4 P ~% O2 v. G b2 C! z* _
7 .全面提升汉中市城市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标准,并且提前做好城际交通运营系统的规划工作:
& s( l, N" S& y. r% s) A( f 加快交通配套建设,促进宝巴高速、十天高速、西成高铁等城市高速系统早日完工;尽快推进汉中机场的建设流程,争取未来过渡性军民两用机场——汉中城固柳林机场于2012年3月开工并早日建设完成,建设标准不低于跑道2500米;敦促尽快完成“4C”民用中型机场——汉中新长林机场的选址与审定工作;扩大西成高铁汉中市车站面积至25000m2,轨道数目不低于5车道。/ Z2 |2 E0 k5 K- f+ Y5 v
提前做好航空运营规划工作,适当增加有效的航班、车次以及城际间交通线路,提高旅客吞吐量,建设“陆海空”全方位立体交通体系,以实现与汉中作为旅游目的地相匹配的必备交通要求。
6 C" W* v6 n. r1 j, h* ]& J. _$ h8 i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