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 
|
汉中天台山,位于秦岭中段南麓,汉台区武乡境内,距离城区18公里。天台山山势巍峨,因山顶平坦如台,故名天台。天台山不仅是汉中著名的道教圣地,还有天然溶洞和第四纪冰川遗迹。
3 y3 @2 J% o1 K0 U 近年来,天台山景区已完成项目投资5565万元。目前,石堰寺至灵官垭8.6公里旅游主干道路已完工并投入使用;新建了灵官垭至大岱顶全长2.5公里花岗岩青石旅游登山步道。) _/ `* M6 l) ]$ o
汉中天台山
( a5 M/ e2 L6 c. z9 }- B; F 天台山素有"陕南第一名山"之美誉,是全真龙门仙府。为历代朝圣和观光的胜地。它东西长11公里,南北宽8公里,海拔高度在700—2038米之间。总面积3674公顷,辖天台山、哑姑山、太白、石堰四大景区108处景点。6 X2 \7 F3 Z- N e% {
灵官垭至林海山庄旅游道路长1.5公里,宽5.5米。据了解,十二五期间,景区计划投资3.2亿元,力争用3至5年时间把天台山打造4A级景区,成为区域性生态旅游品牌和我省南线旅游胜地。* k+ L7 G$ e7 {& f* b9 c+ C# F
据《汉中府志》载:“天台山(南郑)县西北七十里,顶如平台,为县治之主山。旧记:山高数十里,中岩有飞泉数百尺,下为深潭,号佛子潭。前巍然高耸者为金炉峰,峰下有洞,深不可测。石磊磊层积如碑凌空,谓之石碑口。上脉坟起,如星罗列,谓之六谷堆,皆山中奇胜”。
8 b( H! T3 f) z! C" p0 f) W 天台山景区内森林植被茂密,地貌险峻奇特,人文历史悠久,庙宇星罗棋布。清严如煤在《游天台山》一诗中曾有描述:“苍苍石围上峻峨,险道新盘上旧阿。地狭寺随峰石转,僧归身带野云多”。
; S: Y3 i' s9 l! o' h' { 步行或乘缆车可至南天门,这是一座二重石阙,上供王灵官,下可行人。山下灵官崖亦供,他是道教护法神将,又是火神,赤发蓝面,执鞭怒目,其职责有如佛寺中的韦陀。3 c3 r0 B; P& _9 p
天台山有飞仙灵崖、梅花古碑、琴泉雅奏、避滩地穴、岱顶风光等著名的自然景观;有始建于唐、宋,兴盛于明、清的古建筑十余处,依山延续十余里,主要包括灵官殿、黄茂咀、南天门、药王楼、涌泉寺、斗母宫等人文景观。% q2 b* e* M, L& L5 `
沿石阶上,到药王坪,是山腰一块平地。正前方的古建筑群就是药王楼,庙后可直上老岱顶;向右可通蜡烛峰;庙前的山峦就是雷祖殿。此图为天台山石林。6 f X$ c9 n- w6 r
蜡烛峰,位于花王楼西侧数百米,有一秀峰直立,犹如蜡烛独挺,峰顶苍松苒曲,又形似立笔,为天台山之象征。% A+ `$ _; i( Q' s' G5 e
相传,古时天台山有一农家,腊月喜得一子,取名“腊猪”,爱如掌上明珠,腊猪七岁时丧父,母将子娇惯成性,成年后常打骂其母。一天,母不堪其子虐待,碰死石峰,腊猪从此醒悟,追悔不已,葬母于对面峰顶,常立此望峰哭泣,天长日久,化为石峰,以醒后人孝敬父母。! d: t. F9 Z2 ~; @7 N! F% q G
我们穿过药王楼,沿石阶路继续向后山攀登,经过约30多分钟的努力,就到了天台山的主峰,海拔1938米的“岱顶”。% D( N8 C q6 P) H8 p4 ~
登主峰老岱顶,我们北眺秦岭翠峰,南瞰汉中盆地,风景如画,令人心旷神怡;立于岱顶之上,群峰尽在脚下。+ b! F3 G `& y/ o# |
在岱顶以南,山脉有七峰起伏,龙形排列,形如古冢,十分壮丽。 3 w# z. Q6 n1 X. h+ f. K9 ^
相传,天宫七仙女曾下凡来到天台山,被王母发现,急化峰隐身,避过其母,随后腾空返回天宫,留下七座孤峰。
- X* U& y& N, \2 T8 w: ~1 m 在岱顶的尽头,奇石突兀,一棵苍松危崖挺立,在风中向我们招手,彷佛迎接我们的到来。我将它起名为“天台山迎客松”。- X8 ]1 v. k- ?3 c5 {/ \
2008年,因突如其来的“5.12”大地震,震蹋了岱顶上的寺庙,在一片废墟中,只留下了铁瓦寺,其它的几座小庙是近几年重建的。( X' Y, T1 R# w$ u" ]6 [
在阴雨天时,老岱顶上云雾缭绕,人站其上,如临仙境,有谚曰“汉中有个天台山,塔把椅子摸到天”。0 _* N" y! `) N. a
东望玉皇山连绵不断,山色如黛,重峦叠韵,云遮雾绕,山天相接,空谷幽兰。正是:此山远望不知去,八千里路云和月。
6 b% f' b& |6 M% ^7 W" ^0 u/ d* R0 @" C% R% q, y7 r: {
在岱顶的周围,奇松繁茂,柏树森森,阵风吹过,树枝相依相缠,树干相望相恋,三生石上订姻缘。
' M+ V9 T" m! b# t% A: r. C4 Q# p, e 一棵奇特的罗汉松,它如同一条蛟龙刚出海,又似一条飞龙欲冲天。道不尽的神奇,说不完的故事,是天台山的神密所在。9 C# P* h4 i# P# l8 P
在天台山岱顶的西梁,我们挤过石缝人,从一极险道路上去,立于一巨石之上,平石滑洁,顶如棋盘。相传,吕洞宾、汉钟离二仙曾在此下围棋。4 }0 [: \' {- N: c5 y% U
在平石的北部有一苍松,扎根于棋石之中,四周陡峭险峻,无立足之处。此处便是人们所称的八仙棋台。4 D( \3 l7 L4 _
琴泉雅奏,位于药王楼北部山腰间。这里有一泉池,泉水滢滢,上静下动,滴水成韵,婉如琴乐弹奏,唯不见水源,其下积之成潭,该潭称为“老龙宝池”
7 m. f3 R1 f; y2 D- p6 L: A3 r 相传,天台龙王冬住黄龙洞,夏住天台龙宫,每岁春末夏初,龙王出黄龙洞,经盘龙坡,住进天台龙宫,盛夏常在“老龙宝池”饮水,琴泉雅奏为龙王吸泉所致。
- H Z8 v. g! _3 K 太极神图,又称天台宝光。在每岁阴历六月十五,正午雷雨过后,飞仙灵崖之上会突现出七彩光环,向上旋至峰顶,经久不息,为一大天象奇观,平时很难亲见。
) F& Q1 U _6 W0 @$ m a 飞仙灵崖,位于药王坪上雷祖殿东南侧,这里有一处天然峭壁,高数百尺,险峻无比。6 X* f) B7 @% {+ }7 w2 m
相传,此处常有修道成仙,功德圆满者舍向其下,翼成正果。宋代有一李娃女子修道圆满后,曾在此盘腿而座,双手合一,从此崖跳下,毫发无损,得道成仙,后人在此修筑“仙姑堂”。! h* X! |3 a$ J
相传,太白金星曾云游天台山,见此处山水秀丽,名贵药材众多,便想将此地人参、天麻、玉竹、灵芝移至太白山,并引走天台神泉。灵芝不愿离开此地,补金星手持宝物太极神图追赶,打中灵芝头部被捉,神图坠下山崖,无处可寻,帮留飞仙灵崖之下,每岁仅阴历六月十五正午雷雨过后便有奇观再现。
% O- Y J0 l$ X; K7 C) D: Z4 ? 又传元末翰林张三丰,在天台山受个道点化,亦从此崖跳下,遂成仙而去,故此处得名“飞仙灵崖”。2 K e& e5 Z0 a [# d1 H, ^( Q
站在飞仙灵崖上向下俯看,由石堰寺到天台山灵官垭的旅游公路,如同一条灰白色的彩带一样,飘洒在山腰上;又似一条巨蛇缠绕在青山之中。3 K; F+ x5 R; s; i9 u( b
在药王坪上,有一组宫观建筑,坐北朝南。沿中轴线入,可见石砌药王楼,其后是妙济宫,内供孙思邈,扁鹊,葛洪,张仲景,华佗五医。主神像是孙思邈,隋唐时耀州人,著《千金方》《千金翼方》,他是道士,寿101岁,死后位列仙籍。2 [3 t2 d6 I- U5 `$ r/ H1 c c( V
后面的三清殿,供奉着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殿东是观音庙。观音在道教中称“慈航道人”。殿西是玉皇殿。在西厢有十王殿,供十殿阎王和地狱变相。三清殿门有木栅栏封护,不能近瞻三清圣像。殿前有二龙陛石,古柏一株,是汉中古木之首。石碑三通,文漫灭不清,可识处有瑞王捐修的记载。
I7 @# e8 L( b 据《汉中府志》记载,天台寺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主殿供奉孙思邈,故名药王殿。此后每年农历六月,附近各县百姓登临拜谒,游人如织、热闹非凡。; ^9 ?" [( v; e& V$ Q' t
在药王楼三清殿前有一棵古柏,树龄约有1000余年,每逢盛夏的夜晚,古柏自会降雨,天愈晴而降雨愈大,堪称一大奇观,“天台夜雨”就由此而来。9 E# m9 D9 X1 k" T
梅花古碑。在药王楼三清殿古柏树下,有一高1.4米石碑,上刻一树梅花,运笔奇绝。相传,唐代大画家吴道子从四川回长安,路经古梁洲(汉中)时,前来天台山,正逢药王殿完工,石匠正在刻碑。吴道子当晚宿于庙内,梦一青衣老者引其殿前观梅。天亮后见天台山花草繁多,独少红梅,即按梦中所见,欣然画出一树梅花,后由石匠精心刻于碑上,留存至今。
8 m( ]2 o E7 r6 ~# ~ v% W1 A) x 在天台山上,除了满山遍野的翠绿外,还有白的梨花,红的桃花,粉的紫薇,黄的油菜花,将这座名山点缀的万紫千红。1 Q; _# f' z( S5 k3 v6 `" [
这是天台山第三大庙宇——黄茂咀庙,它立于危崖之上,临深渊之边。里面香火鼎盛,人声鼎沸,使得这个清静之地不清静,神密之处不神密。; x) P) K2 @% N: N* {; p' b$ Q, o
天台山的十八胜景为:诸葛故堡、石堰交流、呼吸奇泉、飞仙灵岩、太极神图、张拉塌洞、梅花古碑、晴天夜雨、早种晚收、蜡烛笔立、二仙围棋、银洞白光、琴泉雅奏、白云风洞、青龙昂首、避滩地穴、土孤堆峰、岱顶风光。3 j0 L7 u7 P! |& H: x
这些景观天造地设,趣味横生,有的奇绝险峻,有的清雅平和,有的秀丽委婉,有的冷艳孤傲,每一处景观都附有一个神奇的传说,散发着迷人的魅力。 |
|